乾貨丨關於論文必被拒絕的3個小弊病

我們在提交每一篇文章的時候,總會把文章中最漂亮的一面凸現給審稿人看,卻不知審稿人都練就了火眼金睛,深諳雞蛋中挑骨頭的功力,專門選文章最容易忽視的小細節,連環暴擊,讓我們毫無招架之力。

好的文章千篇一律,差的文章也總會暴露特有的小毛病,筆者最近在回覆完審稿人意見的空擋時間,總結了一些寫文章最容易出現的弊病,希望這些情況能被大家當成前車之鑑,謹慎為之。

1、主觀情感導向過甚

“尊重客觀事實,就是尊重科研”是審稿人是給我的第一條建議,解剖這句話,也就是要遵循以實驗現象為核心,充足且真實的數據和圖表才是理科論文的賣點,如果過多加入主觀引導的意見和文字纂述,那麼就會顯得頭重腳輕。

我想出的解決方法:1.不管第一次實驗現象多麼貼近文獻的結論,或者實驗週期多長,分六組做十遍(當然條件允許的話,次數越多越好),這樣就可以在擺出多組數據的同時,儘可能還原更真實的實驗現象,2.我把文字全部用在數據的解釋和描述上,刪除了自己所有現象外的臆斷結論——把文章中“I think”全部改成“It shows ”。

過度強調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肯定會物極必反,讓審稿人絲毫找不到思維的共性,我想文科研究生肯定也是同一個道理,不管是思辨、調查、論斷都離不開真實的社會基礎,個人主觀思維太過於天馬行空或者強詞奪理肯定會導致立論不穩,顯得胡編亂造,遭到審稿人的反感。

乾貨丨關於論文必被拒絕的3個小弊病

2、下絕對性的結論

很多同學為了把自己的文章“賣”出去,或者為了讓大家都認可自己的實驗結論,都會把自己的Summary(結論)說得很滿。我見過很多需要修改的論文Summary經常出現“absolutely”或者“must”這些詞彙,這些詞彙毫無疑問地讓作者遭受很大的質疑風險。

做科研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某種規律、方法、觀點有更深次的認識,或者澄清了一個暫時迷惑的問題,如果結論太滿,斷了別人和自己的“後路”,就肯定會讓自己下不來臺。

乾貨丨關於論文必被拒絕的3個小弊病

3、參考文獻的引用不得體

.很多審稿人有直接先看參考文獻的習慣。一方面看一下作者是否足夠了解和尊重前人的相關工作。另一方面順便找一下看有沒有自己(或團隊)的文章被引用(假如出現審稿人的文章會滿足他們極大的虛榮心)。

檢查文獻的引用是否必要。因為很多作者的文獻是轉引他人的論文,根本沒有閱讀過文獻,把文獻拿來充數,也就導致文獻與稿件的主題聯繫不明瞭。

數量不夠和年份不合。根據筆者個人寫兩篇SCI的經驗,文獻數量最好是25篇左右,而文獻年份不要太久遠,最近兩年的文獻不少於20%,而最近五年的文獻不要少於80%,這些都是好文章自帶的“潛規則”。

乾貨丨關於論文必被拒絕的3個小弊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