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的評價標準

說到SCI論文的評價標準,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影響因子。沒錯,影響因子確實是一個評價標準,這也國際上公認的一個標準。但是,除了這個硬性標準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看一篇SCI論文是否合格進而是否好。

SCI論文的評價標準

SCI和EI都是一種索引,發表一篇SCI或者EI索引的文章不一定意味著很牛,所以我們還有影響因子、引用數量等指標去描述一篇文章的好壞。垃圾期刊(會議)我相信各個學科都有,寫出一篇稍微像那麼回事的文章,語句通順,條理(稍微)清晰,沒有大是大非的問題。

現在的雜誌期刊多如牛毛,每天發表的有成千上萬篇的學術論文,學科門類,五花八門。學術界有它特定的一套評鑑SCI論文好壞的標準,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標準,才使得評價系統得以制衡。什麼樣的SCI論文才能稱得上是好文章?個人認為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1.同行看門道,首先得經得起小同行的“玩”和“挖”,即Dig and Playback. 小同行重心放在細節,並且善於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你開好了一個坑他就來深挖了,一來有事幹,能管溫飽,二來安全,運氣好的還能發點小財。不過坑也好,遊戲也好,能讓人玩不釋手,不讓別人覺得是“坑”人,就算厲害。

2.經得起大同行的“推”和“敲”,即Strike and Knock. 大同行一般不拘小節,對文章具體內容並不在意,而是在一個相同學科的研究領域內,將文章引申,更確切地說是將你這把“新火”轉移到另外的環境比如“水”。只有真實材料的東西才能經得住這樣的考驗,方可承受來自全方位的敲打而不變其形。

3.外行看熱鬧,經得起外行的“吵”和“炒”,即Cook and Attack. 當然首先能引起外行的關注,才能有吵有炒的前提。外行不一定只是看熱鬧的,科學研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突破學科界限,簡單說,無論文理,都在哲學層次之下,誰都可以參與進來。外行抓住的點,內行不一定能抓住,甚至不一定能理解。能經得起外行的吵和炒,除非乾貨,水分是藏不住的。

4.經得起自己的“琢”和“磨”,即Think and Check. 這是好文章的根本,再怎麼細緻,研究工作的底細只有自己最清楚,如果一個工作發表後,自己都不敢再想了,自己都不敢再做了,那可就麻煩了。好文章,別人可以不說好,但自己能想一輩子、檢查一輩子,即使是個沙子,最後也會被琢磨成耀眼的明珠。

文章的好與不好,資深的編輯一看就知道,經得起琢磨、耐人尋味才是好文章。影響指標也是通過編輯的眼睛。編輯的一個標準也是一個參考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