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无大佬(二)好奇吓洪

币圈无大佬(二)好奇吓洪

前言:

中国区块链行业的共识除了钱,还有乱。很多所谓的“大佬”非但没有担当起对行业发展方向负责的重任,反而不断撕逼、站台、炒作和圈钱。年轻的区块链行业还没有成长起来就面临撕裂。

本着对行业怀有的初心,“币圈无大佬”将抛弃“大佬”,遍访那些默默无闻但是对区块链怀有真正理解和理想的人,去听见区块链真实生长的声音。希望为这个燥热的行业注入一股清流。

本文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好奇吓洪

和国内的币圈、链圈不同,硅谷的比特币圈子,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是一个技术极客们的区块链世界,那里发生着更多关于技术创造的故事。

林吓洪是硅谷区块链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为区块链技术本身所着迷。

和他的电话采访约在6月末的一个下午,采访进行了2个多小时,他回忆起很多与比特币、以太坊相关的场景,讲到兴奋处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言谈中,我分明能感受到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技术极客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热情。

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位受访者的特质,我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了他和比特币的故事。

币圈无大佬(二)好奇吓洪

林吓洪

这个人有好奇心

我是一名互联网程序员,现在是硅谷区块链行业的一名创业者。

我一直是个很自我的人,非常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好奇心是我给自己的评价。我把自己做的所有事情的动机都归结为好奇心。因为我不喜欢做一些常人觉得很俗套的事。

我喜欢跟人交流,而且喜欢输出观点。我跟很多行业早期的人价值观不一样,但我所有的交流都是希望让别人了解到事实,而不是说我就想炒币。

我相信奇迹,虽然人生很多事情可以按部就班的做,但是我总相信这个世界上,由我的努力和别人的沟通协作能够做出伟大成就。

这是我对自己的概念。

初识比特币

2011年,我还在美国读计算机科学博士的时候,第一次听说比特币。

当时的情景是,我在Twitter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两分钱的比特币一下子涨到了二十美金,这使我感到惊讶。

面对新鲜事物,很多人都会产生怀疑,而我更多的是好奇。对它最初的印象是,比特币这个名字读起来还蛮有趣的。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知道了更多的信息。

原来,这是一个没有服务器的支付宝。因为我是工程师出身,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棒的技术突破。

互联网发展至今大家已经习惯了使用服务器,而比特币不仅没有服务器而且能够自主运营。在此之前,P2P也没有服务器,P2P传东西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可复制的。但是比特币实现的是限量不可伪造,并且可以去中心化。

又做限量,又不可伪造,而且去中心化,所以,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我还了解到,当时一群黑客在使用比特币。我想:既然黑客是专门黑系统的,而比特币是一个没有服务器的支付网络,要是有漏洞的话早就被黑客利用了,他们怎么可能还用比特币进行支付呢?

基于这样的推导,我就相信它了,但当时并不知道它未来会有多大的价值。

之后,我花了200美金买了10个比特币,这是我买的第一笔比特币。

整个过程比较麻烦,所以很多人就不玩了,但我当时非常好奇,一定要试一下。我填了一堆材料,验证了地址和个人身份,接下来从银行把钱打到一个名叫格瓦拉的网站,再通过格瓦拉向Mt.Gox交易所进行充值,买币。

搞笑的是,一个星期之内,这些比特币就从200美金跌到了60美金,跌了67%,感受非常差。

后来,我又经历了很多次涨幅,在这种大起大落中,我自己会有一种类似历史观的东西,把时间尺度拉长,形成了一种长期持有的概念。

硅谷的比特币圈子

至今,我想起2013年参加第二届比特币大会的场景,依然激情澎湃。

2013年初,我花了3个多比特币购买门票,参加了在硅谷举办的第二届比特币大会。我第一次听到比特币首席科学家在台上讲比特币的未来。当时有一群黑客,他们并没有得到行业认可,但是像是一个神秘组织一样,谈论着比特币的未来。他们有的人在做钱包,有的人在做使用比特币换钱的ATM机。

那会儿,还没有智能合约的概念,只是纯支付的想法,以此衍生出一批怎么使用比特币的创业项目,比如当时最早的基于比特币的博彩网站。那些早期的比特币项目现在大部分已经死掉了。

当时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会觉得特别像互联网早期。如果细看的话,会看到懵懵懂懂,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一些人做了很多新鲜的尝试,有人做矿机,有人做支付,有人做交易所。

最早的那两三年,我们就是一个小社区,大家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基于邮件和论坛。我记得在2013年,参与成立了一个谷歌的邮件组,当时在一个邮件里讲对比特币的理解,我写道,比特币是基于互联网的黄金,有很多人半开玩笑的跟我讨论。

从2013年开始,我花更多时间在这上面,用了大量比特币的支付服务,还做了一个比特币钱包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

我的好朋友汤姆丁,有一天找我了解完比特币的知识之后,对比特币陷入痴迷之中。他比我还疯狂,到处参会,找人聊比特币,很快他对比特币的理解比我还深,反过来跟我讲比特币的未来。

我还有一个朋友,当时就在讲拜占庭将军问题和智能合约。

虽然在硅谷,但是我跟国内交流极其紧密。2014年开始,我开始接触国内币圈、链圈的人,感觉国内的人每天都在谈价格,谈炒币,而国外每天都在谈暗网、蝴蝶矿机。

布道以太坊

2014年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我做了一个关键的决定,在所有人质疑的眼光中,选择投资以太坊。

当时的背景非常重要,2013年发生了很多大事,全球最大的交易所Mt.Gox被黑,暗网被端,同时中国五部委发文不支持银行直接打通交易所。

这些事情使得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迷茫期。交易所跑路,比特币矿工跑路。突然购买力没了。在没有买盘的情况下,行业内早期用户生存还是要卖货,这导致币有市无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太坊出现了,并且声称:要做一个世界计算机。我参加了一场以太坊在硅谷进行的路演。当时台下二三十个人坐在下面,身处其中的我也听的云里雾里。

虽然没听懂,但是只要不能证伪就想着先去了解。

2014年7月,我参加了以太坊的众筹。当时的众筹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整个过程很规范,我先是注册,获取一个地址,把比特币打进去,然后就收到一个文件。

当时,很多人对以太坊有质疑,认为它是山寨币。因为在以太坊出来之前,有很多山寨币出现。当时的生态很有意思,每个新币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抱着买彩票的心理试着去挖一挖。然后涨了好几百倍,但是手里也没有几个币,大家就开始卖。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行业就像一个大赌场,发币也是发着玩。

再有就是,以太坊刚推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实现白皮书上的特性。在证明机制上,白皮书上写的是POS,但刚出来的时候用的是POW。如果盯着它跟比特币类似的地方,那么完全没有新意。但是我看到了智能合约的差异性,以太坊将比特币针对数字货币交易的功能进一步进行了拓展。

2015年,我在美国结识了来自国内的郭宏才,还和他一起做了一期“洋洋访谈”视频专门讲以太坊。当时有一百多个人观看了那个视频,后来有三个人找到我说当年通过这个视频了解到以太坊才进行了投资。

后来,我还加入了国内“以太坊爱好者”社区,结识了以太坊的开发者,比如像少平、吕国宁。我们讨论过各种话题,例如分片是不是只能在POS之后才能出现,Vitalik也肯定了这个答案。

以太坊之所以带起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基于两点,第一是实现了数字资产的发行,第二是通过智能合约把商业合同搬到了区块链上,由此带起了整个基于以太坊的生态。

区块链如果要有未来的话,一定是在更广义上跟真实世界进行互通。

币圈无大佬(二)好奇吓洪

林吓洪和创业伙伴们在硅谷

投身区块链创业大潮

2017年,我觉得时机到了,离开了原来的公司,投身于区块链创业大潮中。

目前像我们一样的区块链行业的初创公司存在两个困难。

第一是,区块链行业还处在一个早期阶段,基础设施非常不健全。

第二是,真实用户获取存在很大的挑战。现在行业的很多项目基本上跟传统互联网一样通过奖励来激励用户使用。这样在用户获取上成本非常高,而且流失率也很高。大家更关注的是项目的币会不会涨,根本就不关心实际的商业突破。

创业这一年,我的成长超过了之前十年。以前大家觉得我只是一个好玩,爱搞怪,幼稚,鲜活的人,突然之间,我成长成为一个区块链领域的创业者,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里跑着往前走。

我希望做的事情以后能对这个行业有所贡献,这也是每一个真正有梦想的人都会有的想法吧!

后记:

确实,区块链带来的改变绝不仅限于那些风光无限的“大佬”,有很多像林吓洪一样的人,凭着好奇心驱动,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区块链的创业浪潮中。

31区将穿过浮躁的迷雾,继续沿途挖掘,向读者呈现一个区块链带来的最平凡和最真实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