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为何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却没有阻止?

韩圣希

张良何等人物?我对他的定义是军事家和政治家。军事家就不必多言了,他为刘邦打下江山出了很多奇谋,成了后世军师顶礼膜拜的对象。可能是他在军事上成就太高,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其实张良也是位情商极高的政治家。正是因为这个身份,让他在刘邦要杀韩信时一言不发。

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要有哪些有点?首先要有理想,没理想的是政客。张良起先是有理想的,作为韩国贵族后裔,他希望趁着天下大乱重新复兴韩国。他将这个理想寄托于刘邦身上,跟着刘邦诛灭暴秦。但当韩王信自立山头,树起“韩国”大旗时,张良心动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回归祖国了,于是决心向刘邦辞行,投奔韩王去了。

其次要现实,政治家光有理想不行,理想不能当饭吃,还要认清现实。在韩王信被项羽杀害后,张良复兴韩国的理想灰飞烟灭了,如果他还一意孤行,执着于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于是,张良果断选择重新投靠刘邦,并绝口不提复兴韩国的事情。

只有在理想与现实中把控有度,时时做出调整,才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韩信偏偏是个只懂得打战不懂政治的军事家

。比如,当刘邦被项羽20万大军团团围在荥阳之时,身为第二集团军统帅的韩信,不但不火速救援,还变相要挟刘邦封他做齐王。这是一名臣子该做的事情吗?这是商人间的讨价还价。气得刘邦想现场开骂,谁知站在一旁的张良一眼看穿了天下大势:此刻怎么能与韩信翻脸?韩信助汉则刘邦胜,助楚则项羽胜,必须稳住韩信才能成就大业。于是张良偷偷踢了刘邦一脚提醒他。这就是一名成熟政治家应该干的事情,不能意气用事,韩信不成熟,刘邦要成熟。刘邦明白了张良的意思,立刻变脸哈哈大笑:“韩信真没出息,男子汉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齐王?”

从这件事上,张良和韩信还有刘邦的政治水平高下立判。

等到天下归汉后,张良深知,刘邦这个皇帝做的不踏实,朝内有一帮骄兵悍将,嚷嚷着要好处;朝外有一群诸侯王,各怀鬼胎。他自己被封了个留侯,子孙后代衣食无忧,自以为应该到了闭口不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时候了。

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不开口,因为他知道劝不动,刘邦和韩信的矛盾已闹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是皇帝与诸侯的矛盾,也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刘邦想要坐稳皇位就要杀光这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纵使韩信立下盖世奇功,威胁到了皇位还是要死,这是政治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既然如此,张良已算到结局,为何还要把自己搅进浑水之中?搞不好,刘邦怀疑起自己来,张家也要满门抄斩。

等到吕后掌权后,政治环境更加严酷,张良干脆对外宣称自己修仙了,依靠自己的政治智慧,躲避宫廷中的明枪暗箭,求得安度晚年。

历史风云录

要说起来,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风气就是从刘邦开始的~但刘邦杀功臣这个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还是个问题,据看来,刘邦所杀的功臣都有其不得不死的理由。但我知道必定有人会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理由来为被杀的功臣辩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但要解答刘邦为什么杀韩信的问题,还是要立足于现有的史料~

一:看看韩信都做了些什么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攻下赵国,听从广武君建议,请求刘邦册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答应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听从谋士蒯彻的建议,攻占已经被刘邦谋士郦食其说降的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汉四年(前203年)在楚汉相持最为激烈的时期,韩信提出册立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不得不答应,并立他为真齐王

同年,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韩信做齐王,韩信拒绝,没有将此事告知刘邦

之后,帐下谋士蒯彻以“功高震主者身危”为借口劝谏韩信自立,韩信被说动,之后又犹疑不定,没有背叛~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和彭越会师,和项羽进行最后的决战。韩信、彭越迟迟不动,后来,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划陈(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韩信闻召,马上起兵而来。

汉六年(前201年)韩信藏纳楚国逃亡将军钟离昧,刘邦借口巡游云梦泽,乘机抓住韩信,钟离昧自杀,韩信被降为淮阴侯

同年,在京的韩信坦然接受樊哙的跪拜,感叹自己竟然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同列,深以为耻

同年,陈豨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向韩信告辞,韩信拉着他的手嘱咐“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那是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了。”陈豨应诺而去。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造反,刘邦亲征,韩信称病在京,暗中托人联系陈豨,准备在京城起兵响应,事情泄露,被吕后骗到长乐宫杀死,诛三族。

根据以上事件,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很没自知之明的人,不仅没有自知之明,更没有任何政治觉悟,盲目自信却又优柔寡断。善于剖析项羽的过失和不足,却不知自己的毛病比项羽更加严重。口无遮拦,盲目自大,面对君王不仅没有丝毫避嫌的意思,反而大言不惭的说自己带兵是“多多益善”,却不知刘邦本就对自己不放心,现在刘邦年事已高,而韩信却是正当壮年,试问哪个皇帝放心把这样一个始终游离在自己权利中枢意外的军事人才留给自己并不算刚强英明的子孙后代?这种定时炸弹,自然是越早铲除越好,但很明显的在韩信窝藏逃犯的时候,刘邦还是顾念旧情,不愿杀韩信的,但也已对他很不放心了,所以将他留在身边。谁知道韩信本人却还是不安分,擅自结交诸侯,意图谋反,这不是自己找死是什么?试问,假如你是一国之君,你能对韩信放心吗?

二:再看看建国后的张良做了什么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张良推辞三万户的封赏,甘心就位留侯

同年,为刘邦谋划“册封雍齿以安众心”的计策,被采纳

同年,建议刘邦定都关中,被采纳

还是这一年,张良因为体弱多病,施行道引之术,不食五谷,闭门不出一年多

汉七年(前200年)为吕太后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保住汉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

汉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征黥布,张良在关中辅佐太子,此时张良已经患病

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战胜回京,准备废黜太子,张良劝谏,不被采纳,从此不再理事

总的来说,建国后的张良露面的次数非常少,重要的基本就这么几次:而从他所做的事情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建国后的张良开始有意识的淡出政治中心,不愿意过多的接触朝廷政事,这其实是张良想要功成身退的一种表现。

三:张良不可能救韩

张良出生贵族,为了替已经灭亡的韩国报仇,他可以毁家纾难,在博浪沙孤注一掷。从这点上看,张良非常重情义也非常爱国。而韩信所做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所以说张良绝对不可能营救韩信,这是第一点。张良是属于较早就追随刘邦的人,对刘邦的能力和为人还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在与刘邦交流时都非常注意分寸,这是臣子侍奉君王时才有的礼仪。可以说两人之间是相得甚深的,相反的,张良和韩信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往,更无从谈有何深厚的交情了,这是从个人情感来说的,是为第二点。张良是个颇为文弱,不愿意与人正面抗衡的人,汉十二年的事情就足以证明,但韩信则是一个极为自信自负的人,性格迥异的两个人,虽然同样功高盖世,但其结局则是早已注定的,刘邦想杀韩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不愿意背负杀功臣的骂名才一忍再忍,这一点张良岂能不知?


狐笔春秋

张良和韩信本就不是一路人。

先看张良为人处世。

1.有勇有谋。以书生绵薄之力,找江湖义士大铁锤,刺杀秦始皇。失败被追杀,却能全身而退。

2.善于识人。作为贵族,没有看不起在路边丢鞋的老人,而是看出黄石公的不俗,得到破解战争的奇书。对于看似流氓无赖的刘邦,却看出他超人的悟性与胸怀,终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帝国。

3.智慧超然。不贪恋功名利禄,功成而身退,只做一个边缘人。他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不给刘邦添麻烦,也不让自己处于危险境界。

再看韩信做人做事。

1.越位。请求刘邦册立张耳为赵王。这本是皇帝的抉择。看上去是请求,实际上是要挟。

2.不仁。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投降。韩信为了巨大的功劳,仍然发起进攻,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3.贪名。攻下齐国之后,以方便治理为名,要求封为假齐王。第二次要挟刘邦。

4.无忠。私藏楚国逃将钟离昧,置国家法令于不顾。看上去忠肝义胆,实际上毫无政治头脑。这是实打实的与皇帝对抗。

5.高傲。在众臣面前,声称耻于灌婴、樊哙为伍。丧失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6.自闭。被贬为淮阴侯后,明明大势已去,还要策应陈豨造反。终被吕后设计除杀。

张良韩信对比。

张良顺天道看大势,不以个人好恶做事。对自己定位始终很准:辅佐,谋划,功成,身退。

韩信有能力有本事,但爱名好利。一生都被自己的私欲左右。又想成为大王,被人尊重。又不想失去道义,被人辱骂。左右摇摆随波逐流。从来没有看清过大势。

总结一句话:no zuo no die。韩信的路是自己走的,即使张良劝阻也没有用。这一点张良看得清楚。所以没有出手。


Fandy

韩信,太史公将其与萧何、张良并称“西汉三杰”,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楚汉相争的几次关键战役,都是韩信帮助刘邦打下来的,比方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暗度陈仓,井径之战等,最为经典的是,在垓下之战中韩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将项羽自刎而死。刘邦都曾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因此,韩信功高,莫可比也。

刘邦也曾经对韩信许诺:“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意思就是说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杀韩信。可叹的是,刘邦并没有兑现诺言!韩信最终还是被杀了。不过,刘邦并没有直接出手,杀死韩信的是吕雉,用的是竹剑。刘邦在得知韩信被杀以后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 司马迁记载),说明对于韩信的死,刘邦不但没有一丝伤心和愧疚,反而满心欢喜。

(韩信剧照)

那么,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韩信呢?

其一,韩信不是“自己人”。

韩信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在陈胜、吴广起义后, 韩信投奔了项梁,但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刘邦入蜀后,经萧何极力引荐,韩信离楚归汉,被刘邦授上将军印。因此,刘邦对韩信始终心存芥蒂,担心他终有一天会谋反。

其二,韩信在楚汉争霸中犯下三罪。

一是荥阳事件。汉高祖五年(前204),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日夜望韩信率军来援,但韩信却致书刘邦,请封假齐王,这就是赤裸裸的要挟。刘邦强压心头怒火,给了他一个正宗齐王的头衔。韩信方才出兵救援。

(刘邦剧照)

二是郦食其事件。刘邦在攻打齐国时,派出郦食其出使齐国,劝齐王投降。在军事外交的双重压力之下,齐王决定归顺刘邦,双方谈好条件,只等刘邦接收土地和军队。但韩信却置若罔闻,继续攻打齐国,导致齐王以为自己受骗,勃然大怒,杀了郦食其,打乱了刘邦的战略部署。

三是钟离昧事件。在韩信被刘邦分封到楚国后,他居然收留了刘邦通缉的要犯钟离昧。须知刘邦曾数次被钟离昧击败,恨之入骨。在刘邦多次要求韩信交出钟离昧后,韩信才犹豫再三地让钟离昧自尽,这次事件彻底激怒了刘邦,公元前201年,终将其拿下,贬为淮阴侯,扣留在都城洛阳。

其三,功高震主。

韩信的功劳大家都知道,他被誉为刘邦武将中的第一功臣。对于这样有威望的大将,刘邦非常害怕他会谋反。韩信的军事才能卓越,如果刘邦死了之后,谁能驾驭得了,为刘氏江山计,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计,韩信必然成为刘邦“家天下”的牺牲品。

那么,张良为何不阻止呢?

其一,张良没法阻止。刘邦杀韩信之心由来已久,非张良的三寸不烂之舌所能阻止的。做为刘邦的心腹谋士,张良知道韩信的死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而已。且自己本身是韩国贵族的后裔,帮助刘邦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暴秦,目的实现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非。

其二,张良也不想阻止。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大封功臣。但只有张良,只接受封地更小、封户更少的留侯。他曾多次对刘邦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像他这样一个连封赏都推辞、只想离开朝廷这一是非之地的人,自然不会去蹚韩信的这趟浑水而引火烧身的。”

由此,韩信功高于世,却落个如此下场,只留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语以警醒后人。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就要从刘邦用人上来说了,刘邦用萧何是大用,小疑。韩信是,大用,大疑。张良是,大用,不疑。从后面萧何自污求全,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存有警戒怀疑之心,毕竟有人才能比你强,还在给你卖命,刘邦逃命的时候连亲生子女都踹下车,更何况是个能力超凡,管理自己后方的能人,当时萧何的权力非常大。萧何还是誓死追随的沛县老部下了,依然被刘邦怀疑。韩信就不用说了,他虽没犯大错,不过能力强,又不是老部下,背地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不一定是要谋反)关键是韩信掌握的力量太强,强到几乎可以把刘邦从龙椅上扯下来。张良的才能主要是谋略方面,而不是治国之才,而且他身体虚弱,时不时生个病,刘邦对他很放心,更何况,张良几乎就没有自己培植的嫡系势力,有能力,对自己又没威胁,谁不会好好疼着。韩信被弄的原因我上面说过,现在开始说,张良为什么不阻止,不敢啊他!关一个韩信就不能让刘邦好好吃饭了,张良要是给韩信求情,第一,张良是不是和韩信有勾结。第二,这是皇帝的决定,你说是错的,而且你能力这么强,损坏皇帝权威。第三张良后期学习黄老学说避祸(他是儒家的学生),表明了,他不想卷入朝堂之争。


辰平日久

刘邦杀功臣在历史上,并不是首创。春秋时越王勾践,多亏文种和范蠡二大夫将灭王的国家重新复国,功莫大焉。最终越王勾践对忠臣文种下一道旨意,让文种为寡人灭夫差于地下,文种叹日悔不听范大夫之言,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早己隐遁于江湖之中,幸免于难。至于刘邦只杀韩信,因为韩信功高震主,现在天下已经太平。如果韩信造反,无人可治。况且韩信收藏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因此假手于吕后之手,将韩信杀。当时张良已经在功成名就之后不理,朝中之事了。张良何许人也,能看不出刘邦的心思吗?会早早退出政坛,专心研究赤松子个个长生不老之方。斩杀韩信之事张良不见的知道,即使知道了,张良在此时为了自己避难,也未见得劝说刘邦。因为张良与韩信他们不是朋友。即使是萧何推荐的韩信,作为刘邦的大将,不是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吗,但最终韩信还是死在萧何定计,亲捉到了韩信,不是有这么句话吗,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用户中国布衣

首先,这个提问就有些不高明,但凡熟悉楚汉之争的人,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实在没多少意思。换作一个问法,或许大家就非常乐意答了。比如可以问:同为汉室三杰,“一代帝师”和“一代兵仙”结局会如此迥异?

张良在中国知识分子地位相当高,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善始善终并且能称作帝师的就此一人,这非常难得,为什么呢?地痞流氓出身刘邦非常看不起读书人,但对张良出奇的尊敬,这一点,从刘邦对汉室三杰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不仅把张良排第一,而且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呼他的字。

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待遇呢?这跟张良的贵族气质有关,可以说,张良帮助刘邦,根本不是冲着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推翻暴秦,兴复韩国去的。张良可以做到急流勇退,但是穷苦人家出身的韩信却绝对不可能,因为他穷怕了,也落魄怕了。两者之间的格调,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千百年来,大家都非常同情韩信,他为汉朝打下了三分之二的江山,结局却是诛灭三族,说冤吗?冤,但能完全怪刘邦或者吕后么?其实主要还是怪韩信自己,如若不是逼封齐王,后来又间接害死了郦食其,刘邦就不会骨子里面痛恨他。

第一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的确是被冤枉了,因为韩信根本没有反心,而刘邦也没杀他,多多少少保留了几分感情。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诛灭三族,因为他的的确确想造反,想找回被刘邦夺走的江山。

一句话,张良不迷恋权贵,所以善始善终,韩信放弃不了权贵,所以兔死狗烹。


日出东方240862581

首先说一下,虽然刘邦也容不下韩信,但是最终杀掉韩信的是吕后。张良虽然和韩信、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是张良和韩信的交集并没有多少,也就是说张良和韩信没有多少交情。

韩信是萧何力荐给刘邦的,最终韩信竟然被萧何诓骗至吕后处,最终被处死。



张良对刘邦和吕后非常忠心

张良为人非常忠于刘邦和吕后,在汉朝创立之前,张良的每次谋略都是以刘邦为出发点。而刘邦也是深知张良的忠心,所以刘邦对待张良能够态度谦和尊敬。

张良对待吕后更是如此,曾经多次协助吕后,尤其是太子之争时,完全是因为张良请来了商山四皓的协助,避免了刘邦改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



韩信必死无疑,没有救的希望

《史记》记载,韩信是因为勾结陈豨谋反,才被杀的,这个事情虽然有争论,但是我认为是真的,毕竟太史公秉笔还是很公正的。

在垓下之围时,迟迟不出兵,导致了刘邦被项羽围困,直到刘邦加封了韩信的封地后,韩信才出兵援救的。



平定天下后,韩信被囚禁到了刘邦的都城,降为淮阴侯。这时候看到了樊哙,竟然耻于和樊哙同级,关键还说了出来。想来,韩信如此作风,人缘应该不是很好。

再有就是韩信的军事才能过于出众,刘邦也深知一旦自己死了,估计没有人能够驾驭韩信,而忠心于汉室的大臣也无法和韩信相比。

有鉴于此,韩信已经是必死之人,救无可救。



张良没有劝谏能力,也不愿意惹火上身

张良虽然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是刘邦和吕后认定的事情,张良根本就没有能力改变。

在一个就是前面说的,韩信身陷必死之局,救无可救,倘若张良前去劝谏,那么依照刘邦和吕后的性格,张良估计也必死无疑。


我是越关

刘邦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丰沛集团,二是诸侯王集团。张良原本并不是刘邦集团的人,他是韩国贵族公子,祖上五代为相。秦国灭亡了韩国以后,他致力于刺杀秦王,不过并未成功。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后,他便追随韩王恢复韩地。不过后来韩王为项羽所杀,他复国无望,才无奈之中跟随了刘邦。

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团结了诸侯王集团。不过说到底,刘邦和诸侯王不过是短暂的合作关系。到最后,刘邦还是将那些异姓诸侯王各个击破了。所以张良即使投靠了刘邦,为刘邦立下了很多功劳,他其实还是不可能与刘邦丰沛集团的那些人相比的。刘邦到了晚年,甚至连萧何这样德高望重,处处谨慎的人都只是表明信任的。据说萧何自偷偷弄坏自己的名声,大量强买田地,才让刘邦心安。

至于张良,其实他和韩信是差不多性质的。不过张良还是会明哲保身,很早就功成身退了。韩信则不然,他一直是以国士对待刘邦,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刘邦还是对他不放心。毕竟以韩信的能力,如果真的起兵,刘邦多半是很难打过的。至于说张良阻止刘邦杀韩信,我只能说张良本身就很危险了,他与韩信没瓜没葛,又怎么会这蹚浑水?


历史是什么

刘邦为什么对张良言听计从?信任?不是!是依赖!依赖于张良的谋略和决断。我不明白!问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试问!张良又为什么要救韩信!!!韩信曾做过韩将,在张良的手下做过事!张良在送刘邦去汉中的途中,投奔了汉王!试问以张良的精明会不察觉?显然是默许了!甚至还有可能是他授意的!那么又为什么这样呢?韩信善用兵,刘邦那的确需要他!可以卖刘邦一个人情,同时,也给韩信一个施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汉中,又埋下了一枚棋子!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韩王成,可还没死呢!😏不妨试想一下!如果那时候韩王成没有莫名其妙的死在项羽那里!而是被机敏的张良找到机会带回了韩国的封地!那么在之后的群王四起楚汉纷争中如果刘邦在没有张良的谋划帮助下又能否成功翻盘?那么他们两虎相争之后!最后最有可能渔翁得利的,又会是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项羽莫名其妙的杀死了韩王成,让张良复韩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张良也被彻底的惹怒了!开启了他第二次的复仇之行!👿他先是果断的放弃了兵权,栖身在了刘邦最近的耳边,用自己准备为韩国复国用的棋子,拿来为主子复仇!于是有了破釜沉舟,暗度陈仓,有了策反九江王,有了四面楚歌,兵围垓下!…但一切结束后!在张良的心里也就结束了!之后的汉王怎样,汉朝怎样已经与他无关了!因为那终究不是他的韩国!后来刘邦试探性的封王封相!张良的婉拒与远离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无论是后来的韩信的作死,还是刘邦的杀驴!他都已经不关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