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劍風流李太白

詩劍風流李太白

在李白的《俠客行》裡前八句:“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沒有歷史典故吧,那是說他自己嗎?“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李白除了酷愛酒外,對劍也情有獨鍾。唐人愛劍、好詩、任俠,文武不殊途,這是普遍的社會風尚,但在李白身上表現得格外突出。

大詩人李白對趙蕤極為推崇,曾經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李白師承趙蕤的儒家風範、道家思想和豪俠性格,青勝於藍,如虎添翼。

“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李白對巴山蜀水懷有眷戀,因為他的少年是在四川度過的,在那裡開始了讀書學劍的生活。他自己說“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每逢酒酣或激情難抑時,就按劍揚眉,起舞吟嘯,或抒發壯志,或釋放悲憤。酒友崔宗之說他“袖有匕首劍”(《贈李十二》)。李白也自述“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錦帶橫龍泉(劍名)”(《留別廣陵諸公》),“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塞下曲》其一),“抽劍步霜月,夜行空庭遍”(《江夏寄漢陽輔錄事》),“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酬崔五郎中》),“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玉壺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其一)。

李白移居任城(今山東濟寧),自稱是“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據說李白移居東魯汶陽(今山東泗水縣)李白莊後,在龍門山與白雲師太比試劍法,拜師學藝,曾引發了一連串動人的故事。

唐代詩仙李白於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碎葉,五歲遷居綿州隆昌青蓮鄉。李白從小就愛好舞劍,十五歲拜左鄰擊劍老人學練劍術,二十歲常騎馬佩劍出入於通都大邑。在《結客少年場行》詩中寫到:“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掐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英雄風”。好一派俠客風度。出蜀後,他南遊洞庭,車覽吳越,寓居安陸,後又移居東魯汶陽,(今山東泗水李白莊)。在漫遊各地期間,他隨身佩劍,勤學苦練,在他很多詩中,都捉到過他的寶劍。如“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等。李白迷愛寶劍,簡直形影不離。

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從湖北安陸移居東魯汶陽後,聽說白雲庵有位尼姑劍術很高,名冠東魯無敵手,很想與她比試比試,論個高低。可是,他幾次登門尋訪,均未見到白雲師太的蹤影。心中不免有些淡性。

這天,“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佩劍攜酒,又去登游龍門山,從赤龍潭、靈光寺、到秀靈臺、未來香,只見山清水秀,雲濛霧罩,如同仙境。剛登上龍門山頂,只覺得眼前一亮,山頂上正有一位尼姑,手舞寶劍,疾如閃電,擊刺挑格,動作敏捷。李白喜出望外,高興萬分,不由喊道:“白雲師太嗎?你讓我好找!”白雲師太見有人找,趕緊收劍,站定:“請問施主,找我何事?”李白施禮撫劍:“青蓮居士,特來討教。”白雲仙姑有意推辭:“佛道兩家,師不同門,互不相擾,請道長自重。”說罷轉身欲走。李白上前攔住:“李白雲遊八方,均為以劍會友,請師太莫要推辭。”白雲仍然冷若冰霜:“道長素不相識,更無怨仇,何必爭鬥?”李白執意比劍:“久聞師太大名,難得一見,常言道不打不成交,請師太出招。”說罷先自抽出寶劍,擺出架勢。白雲師太萬般無奈,只得抽劍應戰,但並不急於出招。

李白素來好勝,率先出手,擊刺挑格豪氣縱橫,削劈點撩、劍法剛硬。白雲則劍法典雅飄忽,變化多端、虛中藏實,柔中帶剛。兩人交戰三個時辰,未見輸贏。

後來,李白求勝心切,出劍險重,白雲心氣太平,只守不攻。李白越戰越猛,白雲身軟手輕,好像是體力不支,猛然打了個趔趄,露出了破綻,李白瞅準時機,快速出手,直朝白雲刺去,豈不知這是白雲一計敗中取勝。只見白雲不慌不忙,接住來劍,按、擰、撥、帶,使了個四兩撥千斤的技法,李白猛然撲空,失去重心,腳下無根,再想收劍,已經晚矣,噔噔噔噔,向前衝出五六步,咯吱一聲,將寶劍插進了石縫,再怎麼拔,也拔不出來。

過時,白雲走來,手握劍柄,一推、一送,輕輕一抽,噌的一聲,就把寶劍取出。這回,李白可真佩服得五體投地,豪風傲氣飛得一乾二淨,當即拜白雲為師,攻練劍術。

經過半年苦練,李白的劍術大有長進。也悟到了以柔克剛、水滴石穿的道理,不由對白雲更加敬佩,以致萌生了愛慕之心。李白本就風流才子,曾幾次勸說白雲還俗,還流露了自己納妾之意,都被白雲嚴詞回絕。可李白仍不死心,苦苦追求。白雲雖說對李白也有愛慕之心,但更敬重他的才華。一怕誤了李白的前程,二怕壞了自己的名聲,三怕毀了許氏一家的幸福,落萬人恥笑,難以做人。白雲生怕李白繼續糾纏,夜長夢多,便對李白明言:“本人既已出家,斷不能沾染塵事,道家已有妻室兒女,怎能想三想四,咱們師徒一場,到此為止。請你下山吧。”

李白見白雲生氣,慌忙陪罪:“請師傅原諒,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今我劍法尚未學成,請師傅不要趕我下山,從今往後,我專心學劍,擯除雜念。”白雲決心了斷,乾脆利落,順水推舟說:“你若學劍,可拜我師兄裴旻為師。他的劍術更加精湛,可迎刃斷百箭,令奚人均膽寒;他善於拉弓射箭,一天射虎三十一。師兄的劍術武功,高我百倍。”

經白雲師太推薦,李白對裴旻敬佩十分,便給他寫信說:“奴白,願出將軍門下。”裴旻當時也隱居在東魯汶陽(山東泗水),見李白如此好學,誠心誠意,又有師妹白雲的推薦,同意收李白為徒。

李白在東魯汶陽學劍三年,以“鐵杵磨針”的精神,日夜苦練,長期不懈,劍術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曾多次受到裴旻的稱讚。他射箭的本領,也特別驚人,後來,在幽州打獵,他:“一箭兩虎穿,轉背落又鳶。”(《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李白學劍來山東,為的是除暴安良,助人於困,曾得到各地豪俠的敬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李白打抱不平,為民除害,曾手刃數人。在與俠客交往中,得江南友人贈龍泉劍。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中,“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曾提到此劍。

唐代文人崔宗之稱讚李白:“擔囊無俗物,訪古千里外。袖有匕首劍,懷中藏陵書。”李白通文好武,一生致力詩作,但卻身不離劍,且刻意求精,力圖強體健魄,陶冶情操,錘鍊意志,獻身許國,這種精神和毅力,一直為世人所敬佩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