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千年古城知多少

廣州-千年古城知多少

一、廣州生活史市政篇

周邊建了扶胥、獵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門八個兼有軍事和商業性質的城鎮

自秦漢以來,廣州就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任囂、趙佗建築番禺(廣州)城垣開始,廣州的城市建設至今已經有2200多年曆史。古時廣州除了不停完善城垣建築之外,在宮殿建築、寺廟建築、民居建築以及園林綠化、城市排水等方面都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建設,築就了今日廣州城的早期骨架,為廣州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廣州市志》記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任命任囂為南海郡尉。任囂在古番山和禺山(今倉邊路以西)上修築了番禺城,俗稱任囂城。當時珠江三角洲遠未發育到今天的規模,海潮可以直抵番禺城下。任囂依山傍水築成,目的是防禦外敵入侵。任囂死後,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城,第一次把城區擴大到周長十里,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位置約在今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寧裡,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

二,三國、南朝:向北擴展

到了三國時期,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所從廣信(今廣西梧州)遷到番禺(今廣州),重修越城的西半部,第二次較大規模地把城區向北擴大發展。

三,唐: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港

到了唐代,廣州已經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地位顯赫的商港,經濟繁榮,城市擴大,加上唐朝名臣宋璟、杜佑、李復等在廣州任職時,多次勸導居民燒磚制瓦,改建房屋,因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磚瓦建築。其形制長期延續,成為廣州古民居的代表。五代時南漢劉龑定都廣州,第三次擴建城垣,剷平了古禺山以便向南拓展。

四,宋、元:東西中三城至今是核心區域

宋代,由於經濟和外貿的發展,廣州人口迅速增加,城垣的修築變得格外頻繁。據統計,宋朝300年間,廣州城的擴建和修繕達10餘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北宋慶曆四年(1045)陸續築起中城、東城和西城。中城以南漢舊城為基礎;東城以趙佗城舊城為基礎;西城則是為了保護新發展的商業區而擴建,規模最大,周長十三里多。三城東西相連,東面在今德政路附近,西至今惠福西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面在今豪賢路、越華路和百靈路一帶。這一帶今天仍是廣州的核心區域之一。

五,明、清:老城之外添新城

明代廣州城垣第五次大發展。明洪武三十一年(1380)把宋城三城合而為一,並向東、西擴展。其範圍東起今越秀路,西到今人民路,南到今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在山上修建了宏偉的鎮海樓。城周長二十一里,稱“老城”。1563年,又在城南筑外城,南至今萬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帶,周長六里多,稱“新城”。

宋代三城和白雲山水道示意圖

唐代胡人俑

廣州城很早便有嚴整設計 珠江曾被稱為“小海”

與世界許多著名大都市早期因缺少規劃和自然發展而形成的混亂佈局不同,廣州城很早便有了嚴整的設計。以宋城的街道為例,中、東兩城以宮署為中心,呈丁字形,西城是外貿商業區,呈井字形。城內還挖有南濠、清水濠和內濠,既可收舟楫之利,又有利於城內的防火和排澇。

而且,為後人不太知道的是,歷史上的廣州,很長一段時間中都並不只是一個孤城。例如在宋代,廣州城附近修築有扶胥、獵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門八個兼有軍事和商業性質的城鎮,即著名的“宋八大鎮”。這些“衛星城”與州城一道,構成了珠江三角洲上一片壯觀的城鎮群。

當時的珠江水面遼闊,有“小海”之稱,城南的西澳(今南濠街一帶)是重要的內港,商船往來,百貨充盈,為“五都之市”,附近還有大市街(今惠福西路)、象牙街、瑪瑙巷等街巷,時人程師孟詩云:“千門日照珍珠市,萬瓦煙生碧玉城。”

“蕃坊”盡顯異國情調 “蕃學”中有阿拉伯人高中進士

如今的廣州街頭,隨處可以見到外國人的身影。實際上,早在南越國時期,廣州已成為象牙、翡翠、珠璣等奇珍異寶的集散地,胡人商賈往來不斷;唐宋元三代,在越秀區光塔路一帶形成的“蕃坊”,人數已達12萬~20萬人,呈現“蕃藥珍寶”,積載如山的盛況。

廣州的“蕃坊”設立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地點在今光塔街一帶。蕃坊設蕃長進行管理,蕃長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蕃坊”的日常事務和負責招徠商人。蕃長在實施蕃訪的行政管理時,要根據僑居國的法令和本國慣例行事。僑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風俗習慣的自由,可以在廣州購置田地和住宅。

“蕃坊”是廣州城市中一個獨特景觀。有專家考證,宋代蕃坊最盛時,其範圍大致東起朝天路,西至豐寧路(人民北路),南達惠福西路,北抵中山六路。他們的民情風俗給廣州注入了一種奇特的異國情調。這裡有“繞耳皆穿孔”,戴20多枚耳環的波斯婦女,有“西裝革履”歐洲人,還有嗜嚼檳榔,“唾地如血”的東南亞人——這種習俗在廣州本地受影響的居民中也延續到解放前。由於人口的主力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此建起了中國第一座清真寺——懷聖寺。此外還有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和印度人等。

宋代,蕃坊內設有“蕃學”。這是應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興辦的學校。諸“蕃”子弟均可入學,學習中國文化。在蕃坊歷代外僑中不乏學者大儒。他們的子女在廣州上學,學習漢文化,並融入到社會上層。據傳阿拉伯人李彥升曾赴唐朝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並被任以官職。有的外商還被中國朝廷封以官職,如南宋時外商海達被任命為廣東鹽司提舉,泉州外商蒲壽庚任泉州市舶司提舉。其兄弟蒲壽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為官公正清廉,頗得民心。因他在任期間建亭保護民眾水井,解決吃水問題,後人曾賦聯謳歌:“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北宋時期中外可以通婚,但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規定外僑三代中有一代為官者,才有資格與中國女子通婚。一些“外來郎”想必也有“本地媳婦”。

六脈渠排水至今仍在用 蘇軾“萬竿大竹”建白雲山水道

在古代廣州城的市政中,最經典的設計之一便是以“六脈渠”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和“白雲山水道”為代表的城市供水系統。

六脈渠是用磚石砌築上蓋石板的大方渠,始建於何時已經難以查考。但至遲在五代南漢時已經有其前身形成。這組比照人體經絡而命名為“六脈”的渠道,不僅經由人工築造,更是巧妙利用自然地勢的起伏蜿蜒而成。這些渠道與城市中及周邊自有的河涌以及護城濠等一道,構成了廣州城市嚴密的排水網絡。水經由六脈渠流到東、西濠湧,再進入玉帶河,最後歸入大海,起到排水、蓄洪、蓄潮、防旱澇的作用。至今這些改成暗渠的渠道仍舊是廣州重要的排水渠道。

至於“白雲山水道”則是廣州城建史上城市供水的一大創舉。古代廣州秋冬季節雨水較少,珠江又受海潮倒灌影響鹹苦,因此雖然臨江,城中居民淡水卻嫌不足。三國東吳時,廣州刺史陸胤便修建了引水工程,引白雲山泉水入城,以解決城裡居民的吃水問題。白雲山泉水清涼甘甜,故名“甘溪”。這條泉水經上塘、下塘,在小北花圈附近分流兩支,一支經今倉邊路入清水濠,一支經今大石街華寧裡入今西湖路的古西湖。宋代甘溪因水源不足而漸漸乾涸。北宋時官府引流和疏導甘溪,使其除飲用外,還能夠載船運貨,排水洩水、灌溉農田。

北宋時,曾在廣東任職的蘇東坡接到好友廣州太守王敏仲來信,謂廣州發生瘟疫,屍骸枕藉。蘇東坡認為這與飲水不潔有直接關聯。因此他建議使用“萬竿大竹”作為水管,從白雲山引水入城。同時他建議設立專門的“匠人”,每日巡視管道,及時查漏補缺,並且要在每一根竹管上鑽個小孔,用竹釘封上。竹管倘發生堵塞,就容易查出,便於日常維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