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某些史前事件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存在著事實依據。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測就曾發現聖經之中記載的“世紀大洪水”有事實依據。“大禹水”雖無準確的文字記載,但該神話的事實被普遍認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麼,比大禹治水更為古老的一個神話—“女媧補天”是否也存在著這種事實基礎呢?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王若柏提出,女媧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此種說法依據何在?

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女媧想象圖

研究發現,白洋淀流域區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

王若柏說,近年來,他們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區的歷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縣、滿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窪地及其群體。這種碟形窪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他們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順直地形圖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層剝去,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將這種窪地的復原圖與形成年代相近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後發現,白洋淀地區碟形窪地和其群體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蹟。

依據地質地貌方法對近代隕石撞擊的研究,他們推測,這次撞擊發生的地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時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間。

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女媧補天想象圖

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衝入大氣層並在高空爆炸。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廣大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後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白洋淀。其餘的較小者形成了積水窪地,逐漸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部分這種窪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蹟—“碟形窪地群”。

分析女媧補天傳說的內容,和一次規模巨大的天外來物(隕石雨)的撞擊事件極為相似。

王若柏說,最早記載女媧補天的是《準南子》和《覽冥訓》。這兩部著作中對女媧補天的神話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氾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

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彗星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應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煉炎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後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後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神話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於東漢年間,冀州當然就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也就是說這一段描述了災害平息之後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媧補天遺蹟的地理分佈位置,恰恰位於王若柏研究員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黃帝時期文化分佈圖

天外來物撞擊災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壞,其中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王若柏研究員說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全新世氣候的變化規律,發現有多次重要的降溫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後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此期間也是一個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溫事件,被稱為“小冰期”的事件影響巨大。這時間也是中原文明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對這問題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著名的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等人使用環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時間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間有一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為在蒙、遼、冀地區繁盛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發展的低谷可能與這一事件有關。

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隕石雨

王若柏說,近年考古學已有明確的證據,女蝸神和女媧補天的神話的遺蹟主要存在於山西、河北一帶。這些遺蹟的地理分佈位置恰恰位於他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這次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結果——距今4800至4200年間的降溫事件,正是隕石雨的撞擊引發了這次降溫事件。

白洋淀地區為什麼在新石器時代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合理的解釋是這裡發生了巨大的災害。

王若柏說,他的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們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與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不謀而合。

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佈,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窪澱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於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蹟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莽,荒無聚落的景象”。

大家都知道“女媧補天“這一神話,但是你們不知道它的由來

撞擊坑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點。依據歷史文獻《春秋》和《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歷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東南延長的範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於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這次災害就是隕石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後,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後的若干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蝸補天”便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