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业人士如何看待《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

月亮再亮丶終究冰涼

专业人士不仅不会认为盗墓小说是专业的(因为本来就不是专业考古),而且实质上对其是非常嗤之以鼻的。甚至可以说,“公众考古”在中国的兴起,一大原因就是考古专业人士对公众将《盗墓笔记》和考古混为一谈深感不满,急于跟公众解释。


盗墓小说中确实有一些和考古有些关系的内容,比如战国帛书等,但是盗墓宣扬的是“盗墓者是英雄”的价值观,显然与中国的文物安全深受盗墓所害的现状不能相容。考古学家担心,盗墓小说的盛行会让公众认为盗墓是正当的,甚至会让公众学习盗墓小说中的内容进而真的去盗墓。这种担心是不无道理的。


但是我想,对于盗墓小说的不认可,可以,但是将之视作洪水猛兽,是否也会有点“激动”呢?毕竟并不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盗墓小说“促进了”盗墓的猖獗,公众也并不是彻底无知的动物,他们喜欢盗墓小说,也并不一定就等于喜欢盗墓(很可能是喜欢其中的卖腐)。在这个文化自由的时代,也许考古学家可以给公众多一点文化选择的自由。


挖啥呢

《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小说和影视作品自发行以来,得到了很多粉丝的热烈追捧。那么考古学家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据小咖观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也是喜欢的(然而大部分选择了悄悄的喜欢),另一类么,这是什么鬼???比如说不久前某考古学名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做演讲,被一同学比作“摸金校尉”,教授神情马上就变复杂了呢。一些业内人士力图科普“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并明确表示“盗墓”是非法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严惩,并隐隐指责吃瓜群众不应对“盗墓”产生向往和喜爱的情绪。但小咖认为,《盗墓笔记》在向读者推介考古事业方面所起到的巨大宣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喜欢看盗墓题材的小说不代表我们真的会去盗墓啊。

那么,大家又为什么会喜欢这类题材呢。

首先,盗墓题材往往与探险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我国最初的“考古”就与西方探险家来中国“盗墓”和“探险”有关。无论是盗掘敦煌莫高窟珍贵文物的斯坦因,还是组成西域考古队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们在上个世纪中国的西北找到了一些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间接推动了和催生了我们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每天拥挤在公交车、地铁上朝九晚五上班的年轻人,在想着这个月工资够不够还房贷和信用卡的无聊生活中看到盗墓题材,当然会觉得精神振奋了。

斯坦因与他从驿站临时募集而来的寻宝团队在吐蕃遗址

斯文赫定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探险事业

其次,盗墓题材与寻宝、暴富、改变命运关键词相联系。几乎所有的盗墓电影都围绕着未知的宝藏进行,现在流行的《鬼吹灯》《盗墓笔记》都是如此。如今房价高企,物价攀升,而工资却如蜗牛爬坡上涨缓慢,“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看着影视作品里找到宝藏一夜暴富的主人公,无疑也缓解了电视机前观众焦虑的心情。

1999年电影木乃伊讲述了一群去埃及古墓寻宝人的故事

第三,盗墓与未知的事物相联系,启迪人们思考,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是哲学上的经典三问,似乎发掘古代的信息可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无论是埃及金字塔,还是复活节岛的巨人石雕像,都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思。

考古学家发掘复活节岛石像现场

总的来说,“盗墓”题材受人欢迎是和人的本性相契合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业界对考古和文物知识宣传度还不够高,盗墓题材代替考古为观众宣传了一些基本知识(尽管有些知识是错误的),吸引了更多的人来了解考古和历史知识。接下来,考古学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让人们了解真正的考古工作。让人们知道我们向往有朝一日能够抛弃朝九晚五枯燥无聊的工作去探险发财并没有超出道德的范畴,而我们知道不能参与真实的盗墓去触碰法律的底线,相信这时盗墓题材就可以和专业考古和平共处了。


考古咖

很多人觉得考古学家就是持证上岗的盗墓贼。

但是考古学界长久以来都只是对受到破坏的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基本不会主动挖掘古墓,那么考古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先讲一个故事。

众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养活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那么水稻是从哪里起源的呢?

以19世纪的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为代表的欧洲学者认为,水稻是从印度起源的,因为从两河流域到欧洲,很多语言中的“水稻”都源自梵语。

至于中国,虽然水稻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是五谷之一,但是没有可靠的记录,所以,

国际上一直认为,水稻是印度先民驯化的。

中国学者在上世纪初开始,对水稻的起源进行了研究,认为更有可能是中国先民最早驯化,但一直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

直到1955年,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屈家岭村发现了一个史前人类遗址,并在土层中发现了稻壳的遗留。

之后,又在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稻谷遗存。到近年,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1.2万年前的炭化稻谷,江西仙人洞也发现了差不多同时期的稻谷化石。

这些证据,有力证明了中国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水稻的地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请问谁家的盗墓贼会去山里面找一颗1万年前的稻子壳?

何况今天的考古学,为了搞清楚各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作物和人类生产生活,连土层里的花粉、孢子遗存都不会放过。

再说说所谓“从墓里把宝贝拿出来献给国家”这种神奇的想法。

对考古学而言,一个“宝贝”的价值,不仅仅在自身,还在于它所在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各种物品、痕迹的关系。

比如大家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国宝,曾侯乙编钟。

被盗的墓葬中,编钟往往无法保持完整,被零散地卖到不同地方,从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见。

而这一套完整的编钟,在被发现时还保持着下葬时的状态,考古学家才得以将它恢复原貌,并在研究之后发现,早在战国早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的复杂音乐技术。

很多科学价值巨大的考古材料,本身一毛钱都不值,

比如前面说的水稻壳。

再比如这个↓

这是一坨风干的面条,发现于青海喇家遗址,距今大约4000年。你拿这个去黑市上卖,估计会被当场打出那啥。

但是这个东西多重要呢?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用小米制成。更重要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其他东西,可能证明大禹治水——也就是

黄河流域对中国早期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大洪水确实发生过。

再比如这个↓

这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一座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里面是一副骨架,旁边两堆是蚌壳,没有一个值钱的东西。但是两堆蚌壳堆成的形象,可能是中国文化对”龙图腾”崇拜的早期证明。

如果这些无价之宝不是被考古学家发现和研究,而是被盗墓贼发现,他们会干什么呢?

首先他们绝不会在意这些不值钱的“垃圾”,而且按照惯例,没有发现宝贝的盗掘现场,要毁掉来掩盖痕迹,于是,这些能够向我们揭示古代文明秘密的文物,可能就从此消灭了。

伤不伤心?遗不遗憾?

以后谁再跟你说“考古就是官方盗墓”,就是在给盗墓贼洗地。


视知TV

两部小说里描写关于在冥宫里摸金盗宝的情景是虚构和迎合观众口味的,就拿鬼吹灯里的一个特色情节为例,在墓室的东南角点上一根蜡烛,真正的实地考古挖掘决对不会这样做,原因有二,第一墓室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墓中随葬的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出易燃气体,冒然点烛有可能会引起爆炸,第二墓室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的恒温状态,墓中文物保存完好,彩绘壁画、漆画和食物也保存完好,一旦在墓中点上蜡烛,室温上升加速这些文物的氧化。



其次小说中描写的盗墓贼个个有派有品,且以盗墓职业为荣,但其实考古挖掘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在野外风餐露宿不说天天与泥土打交道,因为大部分古墓属于土葬墓,且墓室早已坍塌,需要挖掘,不似小说里用钥匙打开机关石门那么轻松。还有对文物的提取是一个极为考验耐心的工作,因为大部分文物已经氧化、变形、挤压,粘连,损坏、残缺,并非小说里上手就拿,可以扔来扔去的。



最后说说小说里可以让人产生幻觉的各种神器,在实际考古发掘中自然是不存在的,除非是缺氧或是有毒气体。



不过有一点许多人都不会想到,那就是现实中的古墓里的文物比小说里的更让人匪夷所思,超出想象范围,毕竟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古人见过的东西,现在我们未必还能见到。


渭水小白龙

考古专业学子解疑。多文字预警。
我是个考古系学生,大二的。

对考古没什么特殊的执念,没有觉得这是个让人有神圣感的工作,就是当成未来的职业。

偶尔跟人开玩笑会说“哦这个暑假我也要去倒斗了”。

但是但是但是!【严肃脸敲黑板】

有人问我用不用黑驴蹄子,会不会见到粽子的时候,我从来都是严肃认真科普的。

如果科普过之后,对方还冥顽不灵的把盗墓当成替天行道,把黑驴蹄子粽子公鸡血桃木剑当真,那我会选择一洛阳铲挥过去。



考古是科学研究,挖出古人的遗体,解剖保存完好的干尸湿尸,研究头盖骨和肢骨,到底算不算打扰死者安息,这是个复杂的伦理学问题,但考古工作者多半是无神论者,至少,我们目前没有遇到骷髅开口讲话或者湿尸干尸跳起来,把考古工作者批判一番,对考古工作者打扰了他们表示愤怒的案例。

至于古尸有什么意义?举个栗子,辛追夫人的遗体在地下保存了两千年,挖出来之后,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各种疾病留下的痕迹,对古病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学期的新石器考古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把这些古代人挖出来是好事,让他们见识见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还要加上一句,他们的躯体,他们留下的遗迹遗物,对后人来说都是财富。考古学家尽量去研究、解释和讲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祖先的故事。

盗墓,是赤裸裸的破坏。

盗墓者认为有经济价值、能卖钱的玉器瓷器青铜器抢走了,认为卖不出去的陶器通通砸碎,壁画留在墙上氧化,那些本来可以用作研究的骨骼被扔在一边。至于被卖出去的文物,它们倒是还在,但研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你可以说文物即使被盗掘之后卖出去,它仍然存在,但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完整的遗存和一个单件文物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从整个遗存中脱离出来的文物,很难去研究它的文化源流和背景。

所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在盗墓者和销赃者手里湮灭了。

这就是科学研究和盗掘销赃的最大区别。

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我们应该善待它们,不应该只把它们当成牟利的工具。

文 / 丹木峚山阳(知乎)



下面统一再回复一遍所谓的官方盗墓问题:

你见过哪个盗墓贼能在探方里蹲几个月,一点一点拿着毛刷清理土层的?

你见过哪个盗墓贼能把每块动物骨头都标上号、鉴定出性别种属年龄的?

以及,我们考古不只是找墓、挖墓,古人的一切遗迹遗物我们都要研究,遗迹如聚落规模、手工业作坊、房址、道路,遗物如生产工具、粮食作物遗存、武器等,我们的研究范围比能卖钱的工艺品广多了。

考古挖出来的东西,考古学家分毫不取,中国考古学家甚至有不能搞收藏的行规,凭什么把我们和盯着经济利益的盗墓贼等同?

盗墓小说我们也看,也有喜欢的人物,有人站瓶邪,我喜欢鹧鸪哨,但我们知道这种作品会误导吃瓜群众。

我们不拦着别人看盗墓小说,可是我们不希望别人把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这就像历史系学生不拦着人家看各种奇葩古装剧,但你上去跟人说白起是芈月捡来的狼孩,说十七爷就是被雍正赐死的,人家肯定也送你个大白眼啊。

至于我们是不是打扰了死者的安宁,这个问题我不能代死者回答,我觉得辛追生前应该不希望她的遗体被挖出来,但人既然已经死了,愿望就已经没有意义。

有后人祭拜的坟,我们基本上不会去动,所以考古并不是“掘人家祖坟”。已经没有直系后人祭拜,但有地面建筑的坟(各种大型帝王陵),在有了定陵的教训以后,也不会轻易去动。

不过假如某地正巧要施工,那是一定要进行抢救性发掘,把文物全带走的(比如修水库、盖楼、修地铁等)。这里的利弊,正常人自然能权衡清楚。

遗体埋在地下,也会被各种微生物骚扰,会和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终究有完全消失的那一天。挖出来给后人看看,其实也没什么很不好的。

总之我死了以后,大概是会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做无语体师的。

再统一回复下定陵发生的杯具:

简单地说,就是开挖之前低估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第一学期文物保护学概论课上老师痛心疾首地讲了定陵发掘之后很多文物都因保护不当被毁坏,尤其是纺织品类。


振龙发聩

我是盗墓专业人士!

我来回答一下啊,一般人碰不见书中那些玄乎的东西,因为啥?因为我所在的群体都是盗墓最底层人士,一般的坟圈子啊,荒郊野地啊常去!高层老字辈一般都进去了,挖大墓穴人口也多,不是两三个人就能干的,而且人多嘴杂,有心也不会冒那个危险。至于有没有财阀组织去盗墓,那可多了,那些有一定好装备的都是有钱人给买的,但是有一样 不好,他们那种有钱人拿我们当驴,你要是找老板干这个净受气。

一般我们也用切口,但是都是精炼版,其实最常用的还是普通话,因为用切口一般人都跟防贼一样的看我们!

还有装备啥的也没书中说的那么多,顶多就一把洛阳铲子,那东西可真不好用,一开始分辨不出挖出来啥,但是打了好几个洞,就跟兔子似的。但是满满的自家带来铲子镐是最好用的,我们那一圈研究出来一把犁子。挺好用。


风水殡葬学也没那么玄乎,老老年有钱人一般都是听老杂毛忽悠的,再好的风水改革开放之后都变了样,按照一本线书研究一辈子你不走动不问,连坟圈子都找不着,所以具体哪有好东西还是靠扫听!

因此一般我们都会踩盘子,问路。一般能不能淘换到好东西,就靠这两招了。什么分金定穴啊,周易八卦啊,没那个时间翻字典。但是最近倒是发现很多滥竽充数的盗墓宝典在黑市出现!白话文的,看着老逗乐了,但是你按这个去找,还不如直接去殡仪馆翻骨灰盒呢。

最后还是毛爷爷说的那句话,实践出真知,想了解这个还是扛着东西直接干来得快,但是哨子放亮点。


哏儿都人

如何看?用笔记本追着看咯 。

言归正传。当年还是懵懂未成年的时候,每天在床上挂个小手电看《鬼吹灯》。那时候觉得真好看,真刺激。但也没想说我也要去倒个斗,找粽子玩,只是单纯的把它当探险小说看。更没想到以后要从事考古。所以我觉得以上各位同行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只是一本小说而已。


再者说,考古学本就是一门小众的边缘学科。民众对于考古学的印象大多认识不清。你要是给他看一大本一大本的考古报告,那估计连门都不入,直接落荒而逃。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小说来炒作一下人气。举个栗子,国外的《夺宝奇兵》系列的内涵基本和《鬼吹灯》相似。当国外的考古学家谈到它时,不是一脸鄙夷,而是很高兴地说,我也看过,真的太精彩了。大家都是因为喜欢看这个电影而接触考古的吧!
所以我觉得如果人们因为看了这些盗墓小说,而愿意去考古工地看一看,那我觉得就挺不错的,至少帮助公众去了解考古了。
进一步说,如果人们真的把盗墓当考古,把小说当现实。考古工作者就真的应该反思了,这是考古学公众教育的失败。如果一门学科无法把真实的一面展露给公众,那还真的挺失败的。
————————————
盗墓,比考古真的早的早的多。据说周公当年平定叛乱的时候就已经纵容手下破坏商王陵墓了。春秋战国时更是频繁,别忘了《竹书纪年》怎么来的。几千年来盗墓一直是一门手艺活。直到现在,盗墓依然屡禁不止,不然拍卖行里那么多东西哪来的?我们之前发掘的一个遗址,盗墓的第二年就去了。你说他们鼻子灵不灵?

一边是几千年的盗墓教育,一边是刚刚进入中国不到百年的考古学。哪个对民众的影响大?民众看到你考古的也在挖墓啊,和盗墓的有区别吗?你说你有区别民众信吗?解释不通,索性不解释。你来问我也不睬你。我就觉得你无知。
各个考古工地警戒线一拉,不让人看,秘而不宣。本来是老百姓天天耕种的地,突然就不让来了。这是不是不太合适?
考古这个圈子挺小的,但是我觉得和民众也挺远的。我们的宣传是不是真的喜闻乐见?不是说摆几个器物,描述一下就可以的。中宣部也天天在宣传,但效果大家都知道
曾经有人试图写出一本三观正确,又好看的考古小说,但后来也没了下文。太极里说借力打力,我们能否利用这些小说做些有利于培养正确考古观念的事情?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印象而对某些事情感兴趣。而当我们回头看时,你能怪这些领你入门的东西吗?


海内志异

在《鬼吹灯》《盗墓笔记》中,有很多古墓中存在大量防御用的机关和陷阱等情节,但是实际上考古并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些情节。

一般的墓葬经过几千年、数百年的塌陷,它基本都变成了空洞,已经没有什么了。所以在墓里也没有可能在里面设置机关暗器。比如秦始皇陵,那么大的规模,它里面有些都被泥土淤实了,除了文物以外没有其他的设施。

但是有一点是真实的,秦始皇陵本身的汞含量是非常高的,当时记载秦始皇用水银来仿造星斗和大川大河,所以这个记载是真实的。小说中说墓穴里会有暗箭、机关或者毒液之类的表述并不真实。

现在考古学唯一发掘认证的是宋代吕大林的墓葬,为了防止被盗他做了三重假墓,从一个墓的旁边他再往下挖,然后掏到第二个墓的时候再往下挖,做了三个假墓。所以吕大林被我们认为是中国古器物学之祖,他收藏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随葬了,他怕被盗,所以做了三重古墓。而且这些墓室确实起了保护作用,我们前几年抓到一个盗墓团伙,他只把吕大林墓的第一重盗了,什么也没有发现就走了。但是我们在清理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侧室,进去后又有一个地下墓葬,那是他真正的墓葬,在里面发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文物。这些都放在陕西省考古所。


中国科普博览

为什么学考古专业的人还没有盗墓的有水准?盗墓的找墓穴一找一个准,而考古却要等到哪里偶然被农民发现了古物或者自然灾害把古物弄出来了才开始发掘。坐在屋里看书就能找到吗?考古研究的为什么不能借鉴盗墓人的经验去发掘更多的墓穴,有时候土办法也是很管用的,不能局限在课本上。


尘没千年

小说和考古的分歧还是在于是否相信超自然事件和鬼神论,小说当然是文学上夸大和杜撰的多,但纵观中华文明史,对于鬼神论等超自然现象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任何现在科学不能解释的事情全都可作为超自然现象,正如古时知天狗吃月却不知月食一说一样。我只认为信者有,不信者无这句话。就像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定有风水学这门必修课,风水学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迷信,但风水起源于周易,周易又被世界科学界俞为科学之祖,谁又能解释的青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