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人物」耿继武

耿继武,字松轩,沂水县诸葛镇张耿庄人。父亲耿相,万历年间乾州(今陕西省乾县)吏目,因子(耿继武)赠奉直大夫(从五品文散官)。明嘉靖后期考取贡生,以此身份步入仕途,万历元年(1573)夏担任栾城(石家庄市栾城区)县令,后升正定府(河北保定市)通判(各府的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分掌粮盐都捕,正六品),万历十三年(1585)升任延庆州(北京市延庆区)知州(州行政长官),后升任延安府(陕西省延安市)同知(正五品,知府副职),并在这个职位上致仕。

耿继武器宇纯雅,心性敦厚,勤于政务,严于律己,始终以淡泊之心,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在当时被称为“天下清官”。

耿继武到栾城赴任,到任后询问栾城的地理疆域、政务沿革、民生疾苦、赋税损增等。因为对上述问题得不到详细满意的答复,就向左右索取县志查阅。但栾城历来并无县志。耿继武决心为栾城创修出第一部县志。于是设立修志专门机构,亲自选拔本县读书人中博雅有识的马东畲等七人,专门负责修志事宜。

耿继武系读书人出身,精通经书和诸子百家,从县志编修开始起,就多次挤出时间,亲自到修志局面授方略。初稿编成后,亲自修改加工润色,以至废寝忘食。经过数次修改誊清,才交付印刷,栾城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出版了。

「沂水人物」耿继武
「沂水人物」耿继武

1995年版《栾城县志》及大事记部分

同时,耿继武到任之后,就鼓励百姓和官府积贮粮食,下令裁减官府冗员、精减里甲吏役,积弊被剔除一清,人民才渐渐减轻了负担。耿继武还重修文庙,创建演武厅,挖城壕以种莲养鱼,建四门石桥,置买公用器皿,修八蜡、马神诸庙,凡对老百姓有利的,便依次进行。洨河在以前没有堤坝,洪水经常泛滥,淹没农田庄舍。耿继武于万历三年(1575年)劝河东十八村捐款筑堤三十余里,杜绝了水患。十八村人民深受其利。台司有“百废俱举,万户皆春”之奖。因有政绩,耿继武擢判正定府通判。

「沂水人物」耿继武

古代栾城县衙图

万历十三年(1585)升任延庆州知州。延庆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号称“云谷之襟喉,都畿之肩背”,有着“外捍强边,内拱陵京”的职责,其战略地位甚至比汉代的云中、雁门还要重要。因紧靠边关,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百姓生活困苦。耿继武到任后,便来到百姓中间,认真询问他们生活上的困苦,昼夜谋划为民利民之举,竭尽所能为延庆州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耿继武在到乡村走访百姓的时候,看到州境北部道虎窝南山一带,草木已被采伐,整个山光秃秃的,他派人前去丈量,适合垦荒种植的土地有两千多亩。如果能够开垦种植,将有效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为此,耿继武将开垦南山的想法上书朝廷,并得到批准,由延庆百姓开垦种植,三年内免缴赋税钱粮。耿继武让属下将朝廷准许开垦南山的布告贴出,引得百姓争相报名。耿继武从中根据其穷困程度依次选取几百家,迁移他们前往南山垦荒种地,上千人有了活命的口粮和立身之所,占当时延庆州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

「沂水人物」耿继武

《延庆州志》历任知州书影

相较于其它直隶州来说,延庆州面积并不大,但由于它北邻兀良哈部、南近北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州衙需要办理应对的事物纷繁复杂,比相邻的州县都要多。明代推行里甲制度,以里甲为单位编派徭役,徭役一般有正役和杂泛差役两种。正役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支应官府的公用,比如,官员们的生活用具,学校生员的用项,乡官的年例礼物、夫役,地方上的乡饮酒礼费用,送生员赴考的路费,为进士和节妇建立牌坊,馈送过往官员,支应驿夫铺陈酒食,甚至刑场上杀人用的木桩石灰,也由民人购买置办。另外还有征收税粮、为京城办运上贡的物料等,可谓名目繁多。在这些项目办理过程中,吏员及官府临时雇佣的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任务轻重全凭他们一句话的事儿,于是他们对百姓百般刁难,蓄意额外勒索,故意虚高数量,以便中饱私囊。百姓们明知不公却有口难言、不敢鸣冤,只得硬着头皮想方设法去完成。为根治这一扰民现象,耿继武将徭役折算成现银,由百姓分摊上缴官府后,再由官府安排专人采办相关用项,有效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耿继武在延庆知州任上,非常重视军备建设。他组织民众将延庆州城墙进行加高加固并增设敌台,对城外的护城河进行疏通和加宽,使其规模凛然,峻耸如壁,大大提高了防卫能力。同时,对散布村镇的堡、台等军事设施也组织力量进行修缮加固,各个村落也建起了环绕村周的寨墙。遇到敌情的时候,军民便依靠这些设施据守。每月固定的日子,耿继武都到学校里去,向学生讲授学问,带领学生习礼,宣扬伦理道德,对贫寒的学生用自己的俸银接济,以期“敦化养士,正人心,厚风俗。”使延庆州风俗为之一变,社会又形成了讲究礼节、注重品德的良好风尚。

耿继武施政有方,延庆州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民风民俗逐步好转,城乡秩序渐次井然。在他任知州的五年内,延庆州北邻的朵颜卫下的史、车两个部落首领都敬畏他的威望,严格遵守与明廷讲和的约定,认真管束部下,从未发兵掠取过延庆的一瓜一果,百姓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

五年任满,朝廷看重耿继武治理边疆的才能,又左迁为延安府同知。延庆州百姓得知耿继武左迁的消息后,聚集了数百人跪在州衙门前,恳请耿继武继续留任;待耿继武启行那天,很多百姓卧倒在城门外护城河桥上,不让耿继武的轿马过去,同时,派人前往宣府恳求知府上书朝廷,务必让耿继武继续留任。在被回绝后,都如同失去亲生父母般哭着回来了。眼见挽留不得,百姓们相跟着,一直把耿继武送过妫河南,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后才回返。后来,延庆百姓感念耿继武为延庆州作出的突出业绩,将他数年的善政刻成德政碑,立在名宦祠内,以享受名宦祭礼的待遇。

「沂水人物」耿继武「沂水人物」耿继武

清代《延庆州志》耿继武入名宦祠记载

陕西延安府同知任满后,告老还乡。耿继武死后葬于龙家圈镇张岱村。

耿姓自隋唐以来世居沂水县张耿村,为沂水县大族,在明清两朝有九位族人供职官府,历任知县、知州(耿继武)、府同知教谕(耿继善)、把总(耿继业)、仓大使(耿继贤)、监生等。

「沂水人物」耿继武「沂水人物」耿继武

沂水县博物馆馆藏万历十三年(1585)立《知县王凤竹去思碑》上,有时任延庆州知州耿继武的名字。巧合的是,他离任没几年,延庆百姓也为他立了去思碑。

(图片摘自沂水地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