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人物」耿繼武

耿繼武,字松軒,沂水縣諸葛鎮張耿莊人。父親耿相,萬曆年間乾州(今陝西省乾縣)吏目,因子(耿繼武)贈奉直大夫(從五品文散官)。明嘉靖後期考取貢生,以此身份步入仕途,萬曆元年(1573)夏擔任欒城(石家莊市欒城區)縣令,後升正定府(河北保定市)通判(各府的副職,位於知府、同知之下,分掌糧鹽都捕,正六品),萬曆十三年(1585)升任延慶州(北京市延慶區)知州(州行政長官),後升任延安府(陝西省延安市)同知(正五品,知府副職),並在這個職位上致仕。

耿繼武器宇純雅,心性敦厚,勤於政務,嚴於律己,始終以淡泊之心,保持清正廉潔的本色,在當時被稱為“天下清官”。

耿繼武到欒城赴任,到任後詢問欒城的地理疆域、政務沿革、民生疾苦、賦稅損增等。因為對上述問題得不到詳細滿意的答覆,就向左右索取縣誌查閱。但欒城歷來並無縣誌。耿繼武決心為欒城創修出第一部縣誌。於是設立修志專門機構,親自選拔本縣讀書人中博雅有識的馬東畲等七人,專門負責修志事宜。

耿繼武系讀書人出身,精通經書和諸子百家,從縣誌編修開始起,就多次擠出時間,親自到修志局面授方略。初稿編成後,親自修改加工潤色,以至廢寢忘食。經過數次修改謄清,才交付印刷,欒城縣歷史上第一部縣誌出版了。

「沂水人物」耿继武
「沂水人物」耿继武

1995年版《欒城縣誌》及大事記部分

同時,耿繼武到任之後,就鼓勵百姓和官府積貯糧食,下令裁減官府冗員、精減裡甲吏役,積弊被剔除一清,人民才漸漸減輕了負擔。耿繼武還重修文廟,創建演武廳,挖城壕以種蓮養魚,建四門石橋,置買公用器皿,修八蜡、馬神諸廟,凡對老百姓有利的,便依次進行。洨河在以前沒有堤壩,洪水經常氾濫,淹沒農田莊舍。耿繼武於萬曆三年(1575年)勸河東十八村捐款築堤三十餘里,杜絕了水患。十八村人民深受其利。臺司有“百廢俱舉,萬戶皆春”之獎。因有政績,耿繼武擢判正定府通判。

「沂水人物」耿继武

古代欒城縣衙圖

萬曆十三年(1585)升任延慶州知州。延慶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號稱“雲谷之襟喉,都畿之肩背”,有著“外捍強邊,內拱陵京”的職責,其戰略地位甚至比漢代的雲中、雁門還要重要。因緊靠邊關,時常受到外族的侵擾,百姓生活困苦。耿繼武到任後,便來到百姓中間,認真詢問他們生活上的困苦,晝夜謀劃為民利民之舉,竭盡所能為延慶州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耿繼武在到鄉村走訪百姓的時候,看到州境北部道虎窩南山一帶,草木已被採伐,整個山光禿禿的,他派人前去丈量,適合墾荒種植的土地有兩千多畝。如果能夠開墾種植,將有效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為此,耿繼武將開墾南山的想法上書朝廷,並得到批准,由延慶百姓開墾種植,三年內免繳賦稅錢糧。耿繼武讓屬下將朝廷准許開墾南山的佈告貼出,引得百姓爭相報名。耿繼武從中根據其窮困程度依次選取幾百家,遷移他們前往南山墾荒種地,上千人有了活命的口糧和立身之所,佔當時延慶州人口的十分之一還多。

「沂水人物」耿继武

《延慶州志》歷任知州書影

相較於其它直隸州來說,延慶州面積並不大,但由於它北鄰兀良哈部、南近北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州衙需要辦理應對的事物紛繁複雜,比相鄰的州縣都要多。明代推行裡甲制度,以裡甲為單位編派徭役,徭役一般有正役和雜泛差役兩種。正役中有一個重要的項目是支應官府的公用,比如,官員們的生活用具,學校生員的用項,鄉官的年例禮物、伕役,地方上的鄉飲酒禮費用,送生員赴考的路費,為進士和節婦建立牌坊,饋送過往官員,支應驛夫鋪陳酒食,甚至刑場上殺人用的木樁石灰,也由民人購買置辦。另外還有徵收稅糧、為京城辦運上貢的物料等,可謂名目繁多。在這些項目辦理過程中,吏員及官府臨時僱傭的人員有很大的自主權,任務輕重全憑他們一句話的事兒,於是他們對百姓百般刁難,蓄意額外勒索,故意虛高數量,以便中飽私囊。百姓們明知不公卻有口難言、不敢鳴冤,只得硬著頭皮想方設法去完成。為根治這一擾民現象,耿繼武將徭役折算成現銀,由百姓分攤上繳官府後,再由官府安排專人採辦相關用項,有效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

耿繼武在延慶知州任上,非常重視軍備建設。他組織民眾將延慶州城牆進行加高加固並增設敵臺,對城外的護城河進行疏通和加寬,使其規模凜然,峻聳如壁,大大提高了防衛能力。同時,對散佈村鎮的堡、臺等軍事設施也組織力量進行修繕加固,各個村落也建起了環繞村周的寨牆。遇到敵情的時候,軍民便依靠這些設施據守。每月固定的日子,耿繼武都到學校裡去,向學生講授學問,帶領學生習禮,宣揚倫理道德,對貧寒的學生用自己的俸銀接濟,以期“敦化養士,正人心,厚風俗。”使延慶州風俗為之一變,社會又形成了講究禮節、注重品德的良好風尚。

耿繼武施政有方,延慶州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民風民俗逐步好轉,城鄉秩序漸次井然。在他任知州的五年內,延慶州北鄰的朵顏衛下的史、車兩個部落首領都敬畏他的威望,嚴格遵守與明廷講和的約定,認真管束部下,從未發兵掠取過延慶的一瓜一果,百姓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

五年任滿,朝廷看重耿繼武治理邊疆的才能,又左遷為延安府同知。延慶州百姓得知耿繼武左遷的消息後,聚集了數百人跪在州衙門前,懇請耿繼武繼續留任;待耿繼武啟行那天,很多百姓臥倒在城門外護城河橋上,不讓耿繼武的轎馬過去,同時,派人前往宣府懇求知府上書朝廷,務必讓耿繼武繼續留任。在被回絕後,都如同失去親生父母般哭著回來了。眼見挽留不得,百姓們相跟著,一直把耿繼武送過媯河南,直到看不見他的背影后才回返。後來,延慶百姓感念耿繼武為延慶州作出的突出業績,將他數年的善政刻成德政碑,立在名宦祠內,以享受名宦祭禮的待遇。

「沂水人物」耿继武「沂水人物」耿继武

清代《延慶州志》耿繼武入名宦祠記載

陝西延安府同知任滿後,告老還鄉。耿繼武死後葬於龍家圈鎮張岱村。

耿姓自隋唐以來世居沂水縣張耿村,為沂水縣大族,在明清兩朝有九位族人供職官府,歷任知縣、知州(耿繼武)、府同知教諭(耿繼善)、把總(耿繼業)、倉大使(耿繼賢)、監生等。

「沂水人物」耿继武「沂水人物」耿继武

沂水縣博物館館藏萬曆十三年(1585)立《知縣王鳳竹去思碑》上,有時任延慶州知州耿繼武的名字。巧合的是,他離任沒幾年,延慶百姓也為他立了去思碑。

(圖片摘自沂水地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