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真的欽定了十四阿哥嗎?

溫永徵

欽定十四阿哥?康熙表示這話我沒有說過。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聞,是因為九子奪嫡最後只剩下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雙鋒對決。

(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的對決)

胤禛一直不被康熙看好,曾評價他“喜怒無定”,在九子奪嫡中,胤禛韜光養晦,在爭儲的諸皇子中顯得他對儲位最無慾望。

胤禵則在爭儲的過程中一直高調,起先他支持聲望最高的八阿哥胤禩,甚至為了胤禩不惜與康熙對立,後來由於他年青有為,文武皆備,得到了康熙的青睞,不僅在康熙晚年出巡時隨駕左右,還在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入侵西藏時,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十萬清軍前往平叛。

胤禵這也是第一次率軍出征,康熙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並讓其他皇子與二等大員以上的人均在午門外相送,其聲勢浩大如天子出征,十分威武。

胤禵前腳走,康熙後腳又下聖諭給在青海助戰的蒙古各部首領說:“大將軍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即與我當面訓示無異。”

(康熙像)

可以說康熙對胤禵這次出征重視之極,因此朝野上下都認為康熙此舉是為了給胤禵在政治舞臺上展現能力的機會,也是將他做為接班人培養的信號。

胤禵是個聰明人,他也意識到自己得到了康熙的信任,於是他緊鑼密鼓地為自己爭奪儲位做了兩手準備。

一是廣傳賢名,早在八阿哥胤禩爭儲失敗後,他便暗中多與朝臣交通,並禮賢下士,博得大臣和士人好評一片。由於康熙曾多次就立儲問題諮詢大學士李光地,胤禵想得到李光地的舉薦,曾對李光地最寵愛的學生翰林院編修陳萬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他能讓李光地在康熙面前為他美言,當然,他的努力果然換來“十四王爺禮賢下士”的美名。

二是在朝中安插了九阿哥胤禟這枚眼線,隨時向遠在西北的他彙報朝中情況,讓他對朝中動向瞭如指掌。

胤禵也的確很有治軍的才能,他到了地方後,先後曾罷免了幾名不得軍心的官員,肅清了軍隊紀律,清軍士氣也為之一振,但噶爾丹軍聽到風聲已經撤回領地,西藏不戰而定。

按說到此也可以打道回府了,胤禵卻堅決要立功而返,他厲兵秣馬,計劃圍剿準噶爾,徹底消滅準噶爾對清廷的威脅。

(出征西北)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曾召回胤禵,胤禵回朝的時候,再次受到康熙隆重的歡迎儀式,康熙的舉動無疑讓朝野更堅定了他會立胤禵為太子的想法。

然而,僅過了幾月,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再次讓胤禵回到了西北駐軍中。

沒想到這一別,康熙便病逝於暢春園。

康熙病逝後,九門提督隆科多宣讀了康熙的繼位遺詔,出乎眾人意料的是自稱“天下第一閒人”的四阿哥胤禛繼成大統,是為雍正帝。

雍正的繼位,不僅震驚了諸皇子,也讓朝野一片震驚,誰都不認為雍正在爭儲中有什麼出色表現,因此,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聞開始在江湖流傳,其中就有“矯詔篡位”一說,說康熙的遺詔本寫得是“傳位十四子”,結果雍正將“十”改成“於”,於是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傳位詔書)

這個傳聞早些年就被遼寧檔案館證實了它的荒謬性,檔案館向人們展示了這份滿漢蒙三種文字的傳位詔書,其中確鑿地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可見,康熙在臨終前,確實是把皇位傳給了雍正。

那麼出於什麼考慮,康熙才將一直自稱“天下第一閒人”的雍正立為繼承人的呢?

其實,早先康熙並不喜歡雍正,覺得他“喜怒不定”,因此遲遲沒有封他為親王。

九子奪嫡發生後,康熙看到眾皇子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頓感失望,就在他心力交瘁的時候,雍正卻讀懂了他的內心,既不去立賢名,也不與朝臣交通,根本對皇位的事不聞不問,反而勤勉政事,對康熙噓寒問暖,關心倍至,這讓年老的康熙內心非常溫暖。

雍正表面上是個閒人,只管表演著“仁、孝、忠、義”的形象,由於他表演逼真,不光是康熙對他不設防,就連爭儲的諸皇子也沒有把他當回事,所以彼此烏眼雞一樣的皇子們和他的關係比較融洽,這自然也讓康熙看在眼中。

另外,雍正的三子弘曆很得康熙疼愛,曾被康熙帶在身邊親自調教,並與朝臣聊天時隱約提到弘曆有人君之氣。

(雍正繼位)

已經悄悄摸了一手好牌的雍正是個很有城府的人,他暗中招賢納士,爭取到了兩個很有用的人,一個是掌管宮廷禁軍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一個是川陝總督年羹堯,在後來登基繼位的時候,這兩個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康熙有沒有想過立十四阿哥胤禵呢?

我想在康熙五十七年應該是動過這樣的念頭,不過隨著胤禵與大臣交通,又博賢名,而這些正是康熙厭憎的舉動,因此康熙也就斷了立他為儲君的念頭。

在這種情況下,雍正勝出,也就成了大勢所定的事。

綜上所述,康熙欽定十四阿哥胤禵是子無虛有的事,根本無法成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康熙二度廢太子後,皇長子允褆、皇次子允礽、皇八子允禩等於都與他絕了父子之情,此時的康熙,在諸皇子中,最為重點考察的既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禵。康熙晚年對允禵的信任和重用,集中體現在他任命其為撫遠大將軍,並授以正黃旗纛、領兵三十萬征討策妄阿拉布坦這一決策上。老皇帝肯授予兵權,正是他為選擇繼承人而採取的培養和觀察允禵的具體措施。

但在康熙去世的前一兩年,老皇帝放棄允禵作為繼承人的態度也比較明顯了。特別是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應召回京述職,其黨羽都認為這是康熙宣佈允禵為皇儲的前兆,但允禵在京期間,康熙並沒有任何明示或暗示,毫無表示,並讓允禵在六十一年四月又返回西寧軍中。允禵及其黨羽都大失所望,就連九阿哥允禟都發過這樣的牢騷:“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後難於安頓他”。此時的康熙已經體弱多病,在百官面前對於行將就木的實事已經無所忌諱,常談起生死大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有意於允禵,是不可能毫無跡象的,更不會再讓他遠離京城,允禵的遠走,也正是老皇帝立儲心跡的一種有力的邏輯證據。

而四阿哥胤禛則不同,在康熙晚年時,諸多跡象都表明了老皇帝對四阿哥的鐘意,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兩次最重要的國家祭祀冬至祭,都安排胤禛替自己去代行,而他對胤禛四子弘曆的超乎尋常的喜愛也被很多人認為是這方面的有力證據,更重要的是,康熙心中的胤禛以往恪守孝道、小心謹慎、不結朋黨的形象,很符合當時老皇帝對繼承人的條件。所以,從各方證據來看,康熙並沒有欽定十四阿哥為皇位繼承人。


紅小豆館主

我上次一說到雍正皇帝的繼位現在是個謎,馬上招來多人說我,說專家早就定論了,就是傳給四皇子的,不是將“傳位十四皇子改成於四皇子”,我一看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雍正皇帝的繼位一直是小說或者野史上說的將十四改成四,實際上好多學者就此問題一直在討論,注意是討論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不是討論十四改四的問題,雍正繼位一直分為三大派:

一派堅持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從康熙生前多次派皇四子胤禛去天壇祭祀,還有兒子弘曆,是唯一一個跟康熙學習過政務的,歷史上不少老皇帝看中孫子而將皇位傳給兒子的,還有就是胤禛一直信佛,在康熙面前一直扮演一個與其他皇子都不掙皇位的一個形象,深得康熙好感。如果康熙想傳皇位給十四皇子胤題,那麼就不會在自己晚年派胤題還去西北那麼遙遠的戰場去領軍作戰,明知道自己的性命不多了,反而把自己的接班人派那麼遠不符合事實。所以這一派人認為康熙是想傳位給雍正。


還有一派認為雍正繼位不是合法得來的,目前的康熙詔書上說的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等等,這個詔書好多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因為在雍正繼位之初他沒有拿出來,而在一年後事情平息了才拿出此詔書,所以好多人懷疑是後來雍正自己造假,而且這麼重大但字又不多的詔書還不是康熙親自書寫,像這麼重大的事情,一生精明的康熙怎麼會臨終如此草率呢,所以不符合常理。所以繼位後,大開殺戒,將自己的兄弟一個個排頭整去,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六,老十七等,都受到打擊。自己的兒子弘時因和老八走的近一點,將弘時給老八做兒子去,自己不要,後來不解恨賜死。反而將歷史上康熙最不愛的老十三胤祥重用,封為鐵帽子王。所以,這些跡象表面雍正繼位後深怕別人說他來的不正統,恰恰表明皇位不是傳給老四的。


第三派認為康熙將皇位誰都沒有給傳。康熙將皇位沒有傳給老四也沒有傳給老八,老十四等人。一生文治武功的康熙從小練武功將身體打造的十分好,他沒有想到他自己會在67歲的時候離開人世,所以自己在彌留之際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傳位給任何一個皇子就不幸去世了,年羹堯的死和隆科多的死扣的帽子幾乎一摸一樣,這兩人當初和胤禛的關係非常親密,康熙臨終時在暢春園,每天伺候的人能見皇上的人只有一個掌握宿衛大權的隆科多,當時任何皇子都見不了,所以隆科多在當時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了,在康熙駕崩後隆科多傳的口諭,說皇上臨終有遺言,傳位給皇四子胤禛。這樣老四才當上了皇帝。但是,根據醫學常識,人在快死的時候是不會突然間眼睛睜開像電視劇上的一樣說幾句話的。人實際上是一直昏迷直至死亡。所以就多人認為是隆科多矯詔。這樣才會導致隆科多和年羹堯的死亡。 一兩年後隆科多和年羹堯都傳出過讓胤禛心慌的話,隆科多的是“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隆科多的功隆科多的過都是到了他死亡的原因。年羹堯是“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戰場”,這些話後面穿到雍正耳朵裡,才導致雍正要決心處死兩人,保守自己的秘密。


追風131078297

首先:康熙傳位十四阿哥這事是野史傳聞,並無可信證據證明。

關於此事,野史記載最多的一種說法是:康熙詔書被雍正修改,把“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這個說法嚴重經不起推敲。

按照大清朝的制度,傳位詔書是要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有文獻記載要用滿漢蒙三種文字,無論是幾種,都無法做到完全修改,且當時的用語習慣,“於”用的是“於”,根本無法修改。另外:當時稱呼皇子,一般是用皇某某子,不單稱呼某某子,如果寫成“皇十四子”,即便把十改成於,也毫無意義。

從康熙的個性特點來看,選老四的可能性也較大,康熙雖然是一代聖主,但是晚年國庫空虛,官員腐敗,囿於年事已高,加上九子奪嫡,康熙無力把所有事情解決,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繼承者來解決這些問題。

滿清的制度雖然飽受詬病,但是有一點值得肯定,就是皇位繼承製度,有種說法很貼切:清朝的皇帝都是職業皇帝(同治光緒宣統無實權除外),類似於職業經理人,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有能力者勝出,所以康熙在選接班人的時候最注重的就是這點。

雍正雖然後世聲名不佳,但是具備一些別人無法企及的優點:

(1)不結黨,康熙早期,太子和大阿哥爭位,形成索額圖和明珠兩黨,大阿哥失寵後,以老八為首的一方又繼續與太子爭寵,康熙本人對此深惡痛絕,而老四雖然傳言屬於太子系,但整體來說比較獨立。

(2)心地狠,做人心狠優劣難說,做皇帝心一定要狠,尤其是康熙後期,官員腐敗,盤根錯節,沒有個心狠出來收拾收拾,國家將無法收拾,雍正的性格與時局十分吻合。

(3)做事勤奮,雍正是歷史上著名的勞模皇帝,一年休息三天,每天凌晨四點起床上班,這勁頭就不是別人能比的。

(4)出身高,雍正的生身母親是德妃,地位一般,但是雍正小時候就被過繼給了佟佳氏,佟佳氏是康熙表妹(這就是雍正喊隆科多舅舅的原因),十分受寵,雖有一女但是早年夭折,對雍正視若己出,清朝將就子以母貴,雍正跟著養母沾光,從小就被康熙另眼相看。所以後世傳言雍正和母親德妃並不親密,反倒和養母好的很,也是情有可原。

十四阿哥雖然是雍正同父同母的親弟弟,但是兄弟倆感情只能說是一般,一來雍正比弟弟大了十歲,家裡有小弟弟小妹妹的網友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兄弟姐妹之間年齡相差太多,感情會受到一定影響,二來雍正從小在養母處長大,老十四是德妃帶大,兄弟倆並沒有在一起成長,感情也受到一定影響。

十四阿哥也並非無能之輩,歷史記載他精於軍事,是康熙兒子中軍事才能最高的一個,早年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獲封大將軍王,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他政治才能與哥哥相差較遠,為人也相對爽直,並非中興之主的好材料,康熙識人馭人,這點還是明白的,傳位老四也是情理之中!

雍正廟號世宗,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號,實事求是的講,雍正是配得上的,也對得起康熙對他的信任。



日慕鄉關

康熙不是個糊塗蛋,死前也牢牢掌控著權力。以四阿哥並不突出的地位怎麼可能篡位奪權?有了扶蘇的教訓康熙不可能既想十四王子接班又派他離京出征,遠離權力中心。他不是秦始皇正當壯年,老年的康熙最重要的就是找個接班人。所以所謂的四爺篡位是他的政敵的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