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真的钦定了十四阿哥吗?

温永征

钦定十四阿哥?康熙表示这话我没有说过。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闻,是因为九子夺嫡最后只剩下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双锋对决。

(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的对决)

胤禛一直不被康熙看好,曾评价他“喜怒无定”,在九子夺嫡中,胤禛韬光养晦,在争储的诸皇子中显得他对储位最无欲望。

胤禵则在争储的过程中一直高调,起先他支持声望最高的八阿哥胤禩,甚至为了胤禩不惜与康熙对立,后来由于他年青有为,文武皆备,得到了康熙的青睐,不仅在康熙晚年出巡时随驾左右,还在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入侵西藏时,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十万清军前往平叛。

胤禵这也是第一次率军出征,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并让其他皇子与二等大员以上的人均在午门外相送,其声势浩大如天子出征,十分威武。

胤禵前脚走,康熙后脚又下圣谕给在青海助战的蒙古各部首领说:“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康熙像)

可以说康熙对胤禵这次出征重视之极,因此朝野上下都认为康熙此举是为了给胤禵在政治舞台上展现能力的机会,也是将他做为接班人培养的信号。

胤禵是个聪明人,他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于是他紧锣密鼓地为自己争夺储位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广传贤名,早在八阿哥胤禩争储失败后,他便暗中多与朝臣交通,并礼贤下士,博得大臣和士人好评一片。由于康熙曾多次就立储问题咨询大学士李光地,胤禵想得到李光地的举荐,曾对李光地最宠爱的学生翰林院编修陈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他能让李光地在康熙面前为他美言,当然,他的努力果然换来“十四王爷礼贤下士”的美名。

二是在朝中安插了九阿哥胤禟这枚眼线,随时向远在西北的他汇报朝中情况,让他对朝中动向了如指掌。

胤禵也的确很有治军的才能,他到了地方后,先后曾罢免了几名不得军心的官员,肃清了军队纪律,清军士气也为之一振,但噶尔丹军听到风声已经撤回领地,西藏不战而定。

按说到此也可以打道回府了,胤禵却坚决要立功而返,他厉兵秣马,计划围剿准噶尔,彻底消灭准噶尔对清廷的威胁。

(出征西北)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曾召回胤禵,胤禵回朝的时候,再次受到康熙隆重的欢迎仪式,康熙的举动无疑让朝野更坚定了他会立胤禵为太子的想法。

然而,仅过了几月,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再次让胤禵回到了西北驻军中。

没想到这一别,康熙便病逝于畅春园。

康熙病逝后,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了康熙的继位遗诏,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四阿哥胤禛继成大统,是为雍正帝。

雍正的继位,不仅震惊了诸皇子,也让朝野一片震惊,谁都不认为雍正在争储中有什么出色表现,因此,关于雍正篡位的传闻开始在江湖流传,其中就有“矫诏篡位”一说,说康熙的遗诏本写得是“传位十四子”,结果雍正将“十”改成“于”,于是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传位诏书)

这个传闻早些年就被辽宁档案馆证实了它的荒谬性,档案馆向人们展示了这份满汉蒙三种文字的传位诏书,其中确凿地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可见,康熙在临终前,确实是把皇位传给了雍正。

那么出于什么考虑,康熙才将一直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雍正立为继承人的呢?

其实,早先康熙并不喜欢雍正,觉得他“喜怒不定”,因此迟迟没有封他为亲王。

九子夺嫡发生后,康熙看到众皇子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顿感失望,就在他心力交瘁的时候,雍正却读懂了他的内心,既不去立贤名,也不与朝臣交通,根本对皇位的事不闻不问,反而勤勉政事,对康熙嘘寒问暖,关心倍至,这让年老的康熙内心非常温暖。

雍正表面上是个闲人,只管表演着“仁、孝、忠、义”的形象,由于他表演逼真,不光是康熙对他不设防,就连争储的诸皇子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所以彼此乌眼鸡一样的皇子们和他的关系比较融洽,这自然也让康熙看在眼中。

另外,雍正的三子弘历很得康熙疼爱,曾被康熙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并与朝臣聊天时隐约提到弘历有人君之气。

(雍正继位)

已经悄悄摸了一手好牌的雍正是个很有城府的人,他暗中招贤纳士,争取到了两个很有用的人,一个是掌管宫廷禁军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个是川陕总督年羹尧,在后来登基继位的时候,这两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康熙有没有想过立十四阿哥胤禵呢?

我想在康熙五十七年应该是动过这样的念头,不过随着胤禵与大臣交通,又博贤名,而这些正是康熙厌憎的举动,因此康熙也就断了立他为储君的念头。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胜出,也就成了大势所定的事。

综上所述,康熙钦定十四阿哥胤禵是子无虚有的事,根本无法成立。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康熙二度废太子后,皇长子允褆、皇次子允礽、皇八子允禩等于都与他绝了父子之情,此时的康熙,在诸皇子中,最为重点考察的既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禵。康熙晚年对允禵的信任和重用,集中体现在他任命其为抚远大将军,并授以正黄旗纛、领兵三十万征讨策妄阿拉布坦这一决策上。老皇帝肯授予兵权,正是他为选择继承人而采取的培养和观察允禵的具体措施。

但在康熙去世的前一两年,老皇帝放弃允禵作为继承人的态度也比较明显了。特别是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应召回京述职,其党羽都认为这是康熙宣布允禵为皇储的前兆,但允禵在京期间,康熙并没有任何明示或暗示,毫无表示,并让允禵在六十一年四月又返回西宁军中。允禵及其党羽都大失所望,就连九阿哥允禟都发过这样的牢骚:“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此时的康熙已经体弱多病,在百官面前对于行将就木的实事已经无所忌讳,常谈起生死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有意于允禵,是不可能毫无迹象的,更不会再让他远离京城,允禵的远走,也正是老皇帝立储心迹的一种有力的逻辑证据。

而四阿哥胤禛则不同,在康熙晚年时,诸多迹象都表明了老皇帝对四阿哥的钟意,康熙六十年、六十一年两次最重要的国家祭祀冬至祭,都安排胤禛替自己去代行,而他对胤禛四子弘历的超乎寻常的喜爱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这方面的有力证据,更重要的是,康熙心中的胤禛以往恪守孝道、小心谨慎、不结朋党的形象,很符合当时老皇帝对继承人的条件。所以,从各方证据来看,康熙并没有钦定十四阿哥为皇位继承人。


红小豆馆主

我上次一说到雍正皇帝的继位现在是个谜,马上招来多人说我,说专家早就定论了,就是传给四皇子的,不是将“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于四皇子”,我一看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雍正皇帝的继位一直是小说或者野史上说的将十四改成四,实际上好多学者就此问题一直在讨论,注意是讨论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不是讨论十四改四的问题,雍正继位一直分为三大派:

一派坚持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从康熙生前多次派皇四子胤禛去天坛祭祀,还有儿子弘历,是唯一一个跟康熙学习过政务的,历史上不少老皇帝看中孙子而将皇位传给儿子的,还有就是胤禛一直信佛,在康熙面前一直扮演一个与其他皇子都不挣皇位的一个形象,深得康熙好感。如果康熙想传皇位给十四皇子胤題,那么就不会在自己晚年派胤題还去西北那么遥远的战场去领军作战,明知道自己的性命不多了,反而把自己的接班人派那么远不符合事实。所以这一派人认为康熙是想传位给雍正。


还有一派认为雍正继位不是合法得来的,目前的康熙诏书上说的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等等,这个诏书好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在雍正继位之初他没有拿出来,而在一年后事情平息了才拿出此诏书,所以好多人怀疑是后来雍正自己造假,而且这么重大但字又不多的诏书还不是康熙亲自书写,像这么重大的事情,一生精明的康熙怎么会临终如此草率呢,所以不符合常理。所以继位后,大开杀戒,将自己的兄弟一个个排头整去,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六,老十七等,都受到打击。自己的儿子弘时因和老八走的近一点,将弘时给老八做儿子去,自己不要,后来不解恨赐死。反而将历史上康熙最不爱的老十三胤祥重用,封为铁帽子王。所以,这些迹象表面雍正继位后深怕别人说他来的不正统,恰恰表明皇位不是传给老四的。


第三派认为康熙将皇位谁都没有给传。康熙将皇位没有传给老四也没有传给老八,老十四等人。一生文治武功的康熙从小练武功将身体打造的十分好,他没有想到他自己会在67岁的时候离开人世,所以自己在弥留之际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传位给任何一个皇子就不幸去世了,年羹尧的死和隆科多的死扣的帽子几乎一摸一样,这两人当初和胤禛的关系非常亲密,康熙临终时在畅春园,每天伺候的人能见皇上的人只有一个掌握宿卫大权的隆科多,当时任何皇子都见不了,所以隆科多在当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了,在康熙驾崩后隆科多传的口谕,说皇上临终有遗言,传位给皇四子胤禛。这样老四才当上了皇帝。但是,根据医学常识,人在快死的时候是不会突然间眼睛睁开像电视剧上的一样说几句话的。人实际上是一直昏迷直至死亡。所以就多人认为是隆科多矫诏。这样才会导致隆科多和年羹尧的死亡。 一两年后隆科多和年羹尧都传出过让胤禛心慌的话,隆科多的是“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隆科多的功隆科多的过都是到了他死亡的原因。年羹尧是“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这些话后面穿到雍正耳朵里,才导致雍正要决心处死两人,保守自己的秘密。


追风131078297

首先:康熙传位十四阿哥这事是野史传闻,并无可信证据证明。

关于此事,野史记载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康熙诏书被雍正修改,把“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这个说法严重经不起推敲。

按照大清朝的制度,传位诏书是要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有文献记载要用满汉蒙三种文字,无论是几种,都无法做到完全修改,且当时的用语习惯,“于”用的是“於”,根本无法修改。另外:当时称呼皇子,一般是用皇某某子,不单称呼某某子,如果写成“皇十四子”,即便把十改成于,也毫无意义。

从康熙的个性特点来看,选老四的可能性也较大,康熙虽然是一代圣主,但是晚年国库空虚,官员腐败,囿于年事已高,加上九子夺嫡,康熙无力把所有事情解决,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继承者来解决这些问题。

满清的制度虽然饱受诟病,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皇位继承制度,有种说法很贴切:清朝的皇帝都是职业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无实权除外),类似于职业经理人,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能力者胜出,所以康熙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这点。

雍正虽然后世声名不佳,但是具备一些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1)不结党,康熙早期,太子和大阿哥争位,形成索额图和明珠两党,大阿哥失宠后,以老八为首的一方又继续与太子争宠,康熙本人对此深恶痛绝,而老四虽然传言属于太子系,但整体来说比较独立。

(2)心地狠,做人心狠优劣难说,做皇帝心一定要狠,尤其是康熙后期,官员腐败,盘根错节,没有个心狠出来收拾收拾,国家将无法收拾,雍正的性格与时局十分吻合。

(3)做事勤奋,雍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劳模皇帝,一年休息三天,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上班,这劲头就不是别人能比的。

(4)出身高,雍正的生身母亲是德妃,地位一般,但是雍正小时候就被过继给了佟佳氏,佟佳氏是康熙表妹(这就是雍正喊隆科多舅舅的原因),十分受宠,虽有一女但是早年夭折,对雍正视若己出,清朝将就子以母贵,雍正跟着养母沾光,从小就被康熙另眼相看。所以后世传言雍正和母亲德妃并不亲密,反倒和养母好的很,也是情有可原。

十四阿哥虽然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但是兄弟俩感情只能说是一般,一来雍正比弟弟大了十岁,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的网友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兄弟姐妹之间年龄相差太多,感情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来雍正从小在养母处长大,老十四是德妃带大,兄弟俩并没有在一起成长,感情也受到一定影响。

十四阿哥也并非无能之辈,历史记载他精于军事,是康熙儿子中军事才能最高的一个,早年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获封大将军王,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他政治才能与哥哥相差较远,为人也相对爽直,并非中兴之主的好材料,康熙识人驭人,这点还是明白的,传位老四也是情理之中!

雍正庙号世宗,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实事求是的讲,雍正是配得上的,也对得起康熙对他的信任。



日慕乡关

康熙不是个糊涂蛋,死前也牢牢掌控着权力。以四阿哥并不突出的地位怎么可能篡位夺权?有了扶苏的教训康熙不可能既想十四王子接班又派他离京出征,远离权力中心。他不是秦始皇正当壮年,老年的康熙最重要的就是找个接班人。所以所谓的四爷篡位是他的政敌的杰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