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間逸聞趣事之十七(光山淨居寺)

晚清民間逸聞趣事之十七(光山淨居寺)

光山淨居寺 ,位於河南省光山縣,又名“敕賜梵天寺”,乃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淨居寺門發源地。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到光州大蘇山結庵,開壇說法。宋真宗題名“敕賜梵天寺”石刻5個大字匾額,現仍嵌在門頭上。寺內大雄寶殿,系明代建築。寺中尚存有明萬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記碑”等歷史名人、學者遊淨居寺所題詩賦碑刻30餘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宋蘇軾遊淨居寺詩並敘”碑。

晚清民間逸聞趣事之十七(光山淨居寺)

豫南光山淨居寺以其1440年的悠久歷史,風光綺麗而靈秀的山水,孕育了繁盛的佛教文化,幾代高僧,吸引著不少文人墨客來此探微攬勝,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佳話和瑰麗的篇章。

晚清民間逸聞趣事之十七(光山淨居寺)

詩、文、碑刻並茂,史稱豫南“詩城樂地”。淨居寺最雄偉的建築要數大雄寶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樑畫棟,遠吞光州,近映池水,與兩廂僧舍呈輔勢。廣殿相連,廂房四抱,渾然一體。整個建築古樸典雅,宋朝神宗皇帝御題“敕賜梵天寺”,門額鑲嵌于山寺門前,數株參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異樹立於門前,周圍景觀,自然棋佈。大雄寶殿殿前兩側,古碑林立,多是歷代名人賦詩刻於碑上。從“萬里覽名勝,獨愛蘇山清”、“奇才千古羨東坡,詩句警人口實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殘碑尚載宗文章”、“九蓮池燦千層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中,說明名人雅士不僅抒發情懷,讚揚淨居寺風景優美,歷史悠久,而且景仰緬懷東坡才學,同情其遭遇。淨居寺景多、詩多、碑多、名人多,現有碑碣數十塊,詩有明代監察史王相《遊淨居寺》,明進士山東巡按御史熊榮《陪先師王侍御遊淨居寺次韻》,明東阿知縣李逢陽《遊東坡讀書檯》,明知州王家士《同故雨谷重遊淨居寺》、遊東坡讀書檯《宿淨居寺方丈》、《次日登絕頂》,明問亭水居士周思從《過浮光淨居寺及詩文晏集蘇長公韻》,明進士聞喜知縣李養正《遊淨居寺和東坡韻》,清張基崇《夏日登淨居寺步東坡原韻》,清胡延年《遊淨居寺步東坡韻》,清廩生呂舫《淨居寺晚眺》清舉人楊殿梓《和錢虎川遊淨居山次東坡韻》清歲貢錢時雍《遊淨居寺和東坡韻二首》、《東坡讀書堂》、《淨居山十詠》清名人鈕琦《偕光州孟廣文遊淨居寺》,明進士,禮部右侍郎蔡毅中《完顏君侯公,暇同彭、胡兩侍御遊淨居之遊。時予以琮兒畢婚爽約,念淨居不佞讀書之所,喜而次韻》、蔡國傑《登大蘇山訪大鏡禪師》,名人胡步緩《重陽遊淨居寺》,名人左甸勳《淨居寺》,清舉人楊殿梓《十一月初七偶以民事入西南鄉團至淨居山寺》、明進士王雅南《淨居寺十二景詩》、王楠《宿淨居寺》、名人許鍾路《遊淨居寺》、《登紫雲塔》,在這數十位名流上百首詩、碑中,以蘇軾《遊淨居寺》為核心,最輝煌,原文是:

十載遊名山,自制山中衣。

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願在,失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生死隔,永與雲山違。

今日復何日,芒鞋輕自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晚清民間逸聞趣事之十七(光山淨居寺)

這是蘇東坡亂時在淨居寺寫的一首詩,詩調很低,反映了他的心情,這首詩是千載不朽之作。明嘉靖碑刻為《宋蘇軾遊淨居寺詩並敘》立於淨居寺大雄寶殿院中。淨居寺不僅詩文、碑刻並茂,而且“佛曲”也不凡。寺中凡法事活動,幾乎少有不動佛教樂曲的,且曲調很多,有九曲、八曲、四曲,有乞食調、移風調,有“梵樂”,有“清樂”(即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等等,尤其是佛經配上樂譜進行“諷詠”(背書),有說不出的風味。過去淨居寺與每天進行朝參、夕聚、唸經,每週最少還有一次唸佛,日誦(即《禪門日誦》)是天天進行,且可隨時隨地念禱。朝參時念“大悲咒”(全稱《喝羅念剌但那念哆那葉耶觀音咒》)夕聚時念“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唸經時念《大悲咒》、《心經》、《三規五戒》以及大本頭經,唸經念大本頭《觀音經》(全稱從略,下同)、《金剛經》、《彌陀經》、《法華經》、《地藏經》等,要是放戒時(受戒)時,夜間也念經。念時由維那念哆僧領誦經文,僧眾隨著誦之,旁邊擊木魚、引磬等法器,發出滴—拉—當的聲音,配以唸經的節奏,頗有歡樂氣氛。佛調音樂幾乎不斷地繚繞整個淨居,特別是《日誦》中有段“偈語”(唱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方向靈山塔下修”。(意即提醒僧眾時刻都要想著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要忘記:做好事不用遠求佛,隨時隨地都可以做)。成了淨居寺與和尚們的“口頭禪”隨時就可以聽到有人在誦吟,使整個寺院沉浸在佛教樂曲之中。

晚清民間逸聞趣事之十七(光山淨居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