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機構投資泡沫史,讓你看懂投資(十)

你的同事絕不可能質疑你投資了IBM,說你不夠謹慎。當然,如果IBM倒閉了,你肯定會血本無歸,但這樣賠了錢是不會被看做不慎重的(而投資於業績系統或全美學生營銷公司賠錢了,可要被視為有欠慎重)。就像賽狗在比賽中追趕機器兔一樣,大型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銀行信託基金都拼命地買入“漂亮50”一次性抉擇成長股。

儘管讓人難以置信,但機構投資者確實開始投機藍籌股了。我們從表3-6中可以看出這一點。機構投資經理全然漠視了一個事實:任何規模可觀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夠的增長速度來支撐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這些經理的作為再次驗證了一句格言:包裝精美的愚蠢聽起來可以像智慧。

華爾街的機構投資泡沫史,讓你看懂投資(十)

“漂亮50”不再漂亮 - “漂亮50”熱潮像其他一切投機狂潮一樣終結了。正是那些對“漂亮50”頂禮膜拜的機構投資經理認清了這些股票已定價過高,又一次做出了抉擇──賣出股票。在接下來的股市崩盤中,這些極品成長股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寵幸。

80年代喧囂擾攘

1、新股發行熱再度甚囂塵上

華爾街的機構投資泡沫史,讓你看懂投資(十)

1983年上半年的高科技新股發行熱幾乎是20世紀60年代新股發行熱的完美翻版,只是新股名稱稍稍有些改變,體現了生物技術和微電子這兩個新領域。另一方面,1983年新股發行熱又使60年代的公司發起人自愧弗如,1983年全年新股發行融資額超過了此前十年間所有新股發行的累計總額。對於投資者來說,IPO是城裡玩得最熱門的遊戲。

舉例子來說吧。有一家公司“計劃”批量生產名叫安德魯機器人(Androbot)的私人用機器人,新澤西州一家叫做讓你吃飽喝足的公司(Stuff Your Face,Inc.)只有三處連鎖餐館,諸如此類的公司都在積極準備發行新股,可見當時新股發行熱何其高漲。的確,新股發行熱延伸到了“優質公司”的股票發行,如藝術品收購公司(Fine Art Acquisitions)。

華爾街的機構投資泡沫史,讓你看懂投資(十)

這不是什麼俗氣的沿街叫賣折扣服裝的小商販,或生產電腦硬件的企業,而是一家真正具有審美能力的藝術型公司。該公司的招股書告訴我們,公司業務是收購和出售精美印刷品,以及呈現裝飾派藝術風格的雕塑複製品。公司的一項重要資產是波姬·小絲(Brooke Shields)的一組裸體照片,這組照片大約拍攝於她坐在嬰兒車裡與進入普林斯頓大學讀書之間的中間階段。

這些照片最初為一名男子所有,他叫蓋瑞·格羅斯(Garry Gross)──這絕對是實情。雖然藝術品收購公司不覺得使用波姬·小絲11歲還未進入青春期的照片有什麼不妥,但她的母親可不這麼認為。這事爭執到最後,結局對波姬·小絲來說是很愉快的:照片返還給了格羅斯,永遠不給藝術品收購公司拿出去銷售。

期贏家

羅賓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