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胃镜检查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糜烂了还要做病理?

手机用户65413302516

我们正常人胃黏膜应该是光滑粉红色的,胃腺体腺管排列规则,非常漂亮,属大自然的一项杰作,如下图所示。

胃糜烂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词语,临床上很多胃病都会导致胃黏膜糜烂。

如下图所示,这个胃明显腺体就有点不规则,局部明显发红,表面有点凹凸不平,初步估计是有点萎缩和肠化,但具体萎缩肠化多严重,是否有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个都不好说,胃镜下只是凭经验能差个9层,但最后确诊还是最好夹一块去送病理检查就最清楚了。

再在比如下面这张图片是我做胃镜时候发现的:我画圆圈的地方能看到这个人的胃黏膜明显不规则,不整齐,有经验的胃镜医生八层能看出像是胃肠化,但也不排除胃早期癌症或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糜烂,所以一般胃镜医生也会在胃镜上报一个胃窦糜烂:性质待查?将这里活检一块拿去送病理。

最后一张图片如下图所示,可见胃黏膜只是单纯的充血糜烂,并没有胃黏膜的明显改变,这种情况一般不会送病理的,只是单纯报告胃炎伴糜烂。

所以,很多情况下糜烂也会送病理检查的,具体由胃镜医生来判断是否要送病理。


消化内科叶医生

(0711)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糜烂,这是镜下诊断,是内镜医生根据胃粘膜的改变在内镜下的表现得出的临床诊断,不是病理诊断,也就是说这个诊断不是最终诊断,有一定的误差。如果内镜医生的经验丰富、检查的胃镜质量比较好,那么这个诊断就比较可靠。


如果内镜医生能够得出这个诊断并且给取活检做病理的话,你应该感谢这个内镜医生的认真和负责。如果不取活检,那么会有不少的早期胃癌就给放过了。换句话说,很多的早期胃癌就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胃粘膜有炎症和溃疡,同时取了活检发现的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也没有典型的内镜下粘膜的改变,就是说早期胃癌粘膜的改变和普通的炎症、溃疡、糜烂没有典型的区别,内镜下肉眼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即使医生的水平够高。


那么如何才能不轻易放过早期胃癌呢。那就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如果发现有粘膜的异常改变,就应该取活检,明确病理检查。如果,病理除外癌变,基本可以放心。


这里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如果内镜医生认为粘膜改变有癌变的特点,但是病理报告就是一般的炎症和溃疡改变,建议不要认为100%没有问题。最佳做法就是口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各种拉唑类和胃粘膜保护剂2-3周,然后休息2周后再次复查胃镜,重新取活检。


北大肿瘤张成海医生

首先,浅表性胃炎的确诊是要靠胃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的,在胃镜下只是直观的看到胃黏膜的颜色、质底、有无溃疡或糜烂出血等。仅仅依靠胃镜镜下观察,并不能确诊是否为浅表性胃炎。

病理活检的意义是就是要明确患者是属于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是否存在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甚至是明确有无癌变,此外还包括明确病变范围(如全胃炎、胃体胃炎、胃窦胃炎等)、病变严重程度(一般分轻、中、重度)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

镜下看到存在糜烂依然需要做病理。并且,活检就是要在异常部位取材,病变部位越不寻常,活检才越有意义。

根据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有关慢性胃炎病理活检取材的规定,活检取材数目和部位一般要求为2-5块,通常临床取3块,并且要求标本应足够大,且要达到黏膜肌层(胃的组织分层:黏膜层(黏膜上皮层、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粘膜下层---肌肉--浆膜层),对高度怀疑或是肯定存在病变的部位需要另取标本。所以,仅仅是糜烂,并不是取病理活检的禁忌症。


杏花岛

什么是胃镜检查

胃镜是目前诊断胃病最准确的方法,胃镜检查是利用一根细长的镜子从口腔通过食管,然后进入胃里面,胃镜可以在直视下观察食管,胃和上段十二指肠。



如果胃镜发现胃的粘膜有异常,是需要取病理活检的,利用一个活检钳,取几块小组织,制成石蜡切片,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胃粘膜细胞,做出病理学诊断。

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

胃镜下发现的不正常,都需要通过取病理活检才能够确诊,因为肉眼观察不能够做出精确的诊断,我们需要取组织活检,确定胃炎的严重程度,排除有没有胃癌。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炎的早期阶段,如果进一步发展,可以演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然后是不典型增生,最后有可能发展成胃癌。还有,如果诊断了胃炎,最好是查一下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不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


综上所述,胃镜下发现的问题都需要取病理活检,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没有癌变。


普外科曾医生

可能很多看官都很好奇胃镜下医生是怎么诊断慢性胃炎并对其进行分级的呢?今天我就结合临床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慢性胃炎的分型

结合胃镜肉眼观和病理检查,慢性胃炎一般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成为浅表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粘膜红斑、粘膜出血点和斑块、粘膜粗糙伴或者不伴水肿、出血渗出等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粘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颗粒状和结节状表现。

以上两种类型均可以同时存在糜烂、出血或者胆汁反流表现,诊断时往往会加以描述,这就是大家看到的胃镜结果,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胃镜下取病理

正是因为病理活检对慢性胃炎诊断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进行活检。一般建议取5快标本,如果病变较轻,也可以仅取2-3块。要求标本应足够大,达到粘膜肌肉层。

慢性胃炎分级

慢性胃炎有5种组织学变化要分级,分别是HP(幽门螺杆菌)、活动度、炎症反应、萎缩和肠化生,分成无、轻、中、重度(0、+、++、+++)。

分级标准一般比较准确的办法是结合我国病理诊断标准和新悉尼直观模拟评分法,如下图(新悉尼诊断标准):

通过以上步骤,一个完整的病理检查检查结果就出现了,如下图:

今天就为大家总结到这里,如有疑问,欢迎留言咨询!

点击右上方,关注赵医生,关注健康!每天为大家更新健康科普知识。

Dr赵


Dr赵

你好,作为一名新晋的病理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你以为的也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为了不延误病人的病情,为了对病人负责,所以几乎每个胃镜都会送检病理。虽然你或许看见的是多花几百块钱,但那是对生命的尊重。


病理探究者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即便病理诊断是恶性肿瘤诊治的金标准,理论上也有可能出现因夹取的活体组织较少而漏掉癌细胞的可能性!


所以胃镜检查发现溃疡或糜烂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为你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也就是为了你的健康!


麻醉医生谈健康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胃镜虽然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胃部粘膜的病变,但是对于一些持有怀疑态度的病变,还是要取标本活检的,因为活检可以能够更加细致的看到细胞的变化,可以更加明确的对疾病做出诊断。这是单靠胃镜无法做到的事。


再有就是很多时候,就算患者得了浅表性胃炎或是糜烂性胃炎,但是并不能排除还有其他病变存在的可能,比如当浅表性逐渐发展,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这时候就必须要活检来确定萎缩性胃炎有没有异性增生、肠化生,这两种是属于癌前病变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小克医学

胃镜检查传统理念是看看胃内有没有溃疡、肿块等大的病变,即所谓粗枝大叶的观察一下。但是,近几十年,日本人提出胃镜精查理念,检查前患者口服特殊药物祛除胃内粘液及水泡,检查过程中对每个部位仔细观察,对微小隐蔽的粘膜改变(色泽,形态)行放大+染色观察,必要时取活检。通过精查胃镜,日本国内消化道早期癌发现率可以高达80%,治愈率跟不必说了。反观中国,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率仅仅10%左右。近些年,我过大力提倡胃镜筛查,提高早癌发现率,通过精查,争取不漏掉早期胃癌,正所谓“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消化科医生刘


很多肿瘤早期病变往往只表现为炎症、发红、糜烂,通过胃镜检查可以识别病变,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内镜下表现对病变进行初步的判断,但是疾病,特别是肿瘤的确诊病理证据是金标准,所以必须通过活检行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