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正街:曾經領風騷,而今正化蝶

40年前,憑藉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湖北武漢人的闖碼頭精神,103人沿漢正街擺下小攤,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個體工商戶,打開了全國商貿流通領域市場化的缺口。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社論肯定漢正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風向標”。中國市場經濟取向的經濟改革迎來了轉折點。

如今,漢正街悄然破繭成蝶,向時尚邁進。本世紀初,漢正街面臨著巨大挑戰:市場萎縮、業態落後、基礎設施缺乏等,“轉型”“振興”提上日程。

悠悠五百載的漢正街,從誕生起就註定,每一步歷程,都將作為一個時代的樣本留存。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圖為:武漢漢正街牌坊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圖為:全國最早的室內服裝專業批發市場——武漢漢正街服裝交易大樓(1990年4月)

歷史的選擇:商品流通“弄潮兒”

“買全國,賣全國”的漢正街雲集商戶1.8萬餘戶,各類批發市場54個,年交易額近千億元。

然而,“彼時,做生意,被抓住是要坐牢的!”

年近8旬的鄭舉選年幼時視力嚴重受損,作為漢正街最早的那批個體工商戶之一,曾是大名鼎鼎的“盲俠”。如今,杖朝之年的他,在漢陽墨水湖畔的一個院子裡,靠一臺收音機關注著外面世界的一舉一動。

19歲起,鄭舉選就在漢正街擺攤賣點“針頭線腦”,還曾偷偷組織了一支盲人小商販隊。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圖為:上世紀80年代初的漢正街個體攤棚

歷史變革,往往始於偶然卻帶著必然。1979年,1632米長的漢正街,103位待業青年經工商登記成為全國首批個體經營者,在這裡擺起了攤子。

時年39歲的鄭舉選便是其中的“弄潮兒”之一。他接過15元換來的個體經營執照後,擺出竹床賣起釦子。

市場的力量不可阻擋。漢正街的小商品激活了個私經濟的春水,推動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的社論,點名讚譽漢正街為中國改革開放起到的風向標作用。中國市場經濟取向的經濟改革迎來了轉折點。

“漢正街那時車如流水馬如龍,熱鬧得不得了。”鄭舉選如魚得水,開始大進大出地批發經營。一度窮得生計都難以維持的盲人鄭舉選,成為漢正街個體戶中最早的萬元戶、百萬元戶、首富。

在漢正街,同樣的傳奇創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漢正街的商品已輻射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一躍成為“天下第一街”。“釦子大王”“玩具大王”“氣球大王”……一時間,各種“大王”引來各色人等頻頻造訪漢正街。

“沒有漢正街的星星之火,就沒有今天全國的燎原之勢。”瀋陽五愛、浙江義烏等商品市場接連興起。

“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延福教授說,沒有漢正街的體制機制創新,就沒有今天中國商業的繁榮。漢正街對改革開放的貢獻不亞於安徽小崗。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圖為:武漢第一個市場客運中心——武漢漢正街客運中心(1995年元月)

發展的桎梏:模式落後難再續

在漢正街創辦電商創客孵化基地的王紅濤,他和他父輩的人生也隨著漢正街的發展起起伏伏。“當時,漢正街生意紅火,吸引著大量外地經營戶,本地不少居民紛紛將房子出租。幾乎每條小巷,都被攤群塞滿。”王紅濤的父輩曾擠在攤群中吆喝叫賣。1988年,年幼的他隨父母從天門到漢正街做衣服然後擺攤來賣。“一臺縫紉機,就是當時的全部家當。”

王紅濤說,父母的生意做得一般,維持了四五年後就回了老家。成年的王紅濤另起爐灶,自己在漢正街開了家服裝店,不大的房間裡,擺著密密麻麻的機器。

在漢正街市場方圓1.67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聚集了不少像他家這樣大小的作坊。為了降低成本與快速適應市場,漢正街萌芽出“前店後廠”模式,而正是這種小作坊模式為漢正街的發展埋下了諸多隱患。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圖為:昔日的漢正街集散地——東漢正街車站

漢正街管委會負責人介紹,當時,漢正街區域內商鋪、倉儲、加工、住宅高密度混雜,已超出城市中心的容納極限,帶來消防、交通、治安、環境等一系列突出問題,也成為束縛漢正街做大做強的枷鎖,雖經歷了無數次拆遷改造,但亂象依然無法根除。

漢正街猛然回頭時發現,後起於自己的浙江義烏等同類市場,不經意間竟已是後浪逐前浪。在敢為天下先之後,漢正街蹣跚的步履中流露的是再創造性的不足。

朱延福教授認為,一步領先並不意味著步步領先。改革之初,漢正街憑藉商業模式創新改革跑在全國前列。30多年過去了,漢正街依舊以中低檔商品批發為主,重複著傳統經營模式:現金、現貨、現場交易。這種模式帶來了火災隱患、擁堵等諸多弊端,低級形態的批發模式註定要被淘汰。

揹負著“城市500年的商業之根”“天下第一街”“中國改革開放的風向標”等盛名的漢正街,如今又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推進,漢正街的內核已經悄悄發生改變。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圖為:目前的武漢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

美麗的蝶變:向時尚漢正街競發

一度, “漢正街貨”成為“水貨”的代名詞。服裝設計抄襲嚴重,當下流行什麼款式,在漢正街就一定能找到同款。

靠賣“爆款”讓不少漢正街人撈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王紅濤也不例外。他回憶,2003年,生意很好做,經常一個款式可以賣半年。不過好景不長,人工緊張、成本高企、賒賬壓貨嚴重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2007年王紅濤接觸電商,他的幾款衣服突然在網上“走紅”,“一瞬間,我完全被顛覆了只做線下的傳統觀念,開始嘗試線上和線下結合的銷售方式。”嚐到了甜頭的他,2013年徹底關掉了實體店,專心經營網店,創建了漢正街服裝批發網絡平臺。“改變漢正街的力量一定是互聯網。”王紅濤說。

如今,漢正街通過互聯網開拓網上銷售渠道的商戶達到6800家,約佔商戶總數的38%。

在廣州等地做了一二十年設計的鄭飛,3年前回武漢建了自己的男裝工作室。5月15日,他將營業執照註冊地搬到漢正街。

在漢正街“二次創業”的途中,越來越多有活力、有思想、有學歷的年輕人加入到時尚漢正街的創業大潮中。

在漢口沿河大道,翠園禮業公司數千平方米的展廳內,3萬多種禮品琳琅滿目,老闆王康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擁有計算機碩士學位,是漢正街首個碩士創業者。他說,公司已將大數據應用於客戶服務中,希望做成“服務全國的禮品平臺”。

“這些高學歷的人才,具有更快的應變能力和很好的創新精神。”著名作家、《天下第一街》作者劉富道感慨。

復星、綠地、香港恆隆等“大鱷”扎堆落戶,武漢國際時尚中心、漢正街金融島、綠地長江中心、恆隆廣場等一批投資過百億的現代商貿、金融項目落地,漢正街的商業版圖徹底重構。

搭上中歐班列,擁抱“一帶一路”,攜手阿里、京東推廣電商平臺,推動商業業態變革,漢正街在奮起直追。

如今,一項全新的歷史使命落在漢正街肩上:成為“漢口之根、武漢之心、世界之窗”,打造以時尚創意、現代金融、文化旅遊休閒等為一體的世界級濱水中央服務區,唱響“時尚漢正”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