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四十載,漢正街「生活劇……

沧桑四十载,汉正街“生活剧……

滄桑四十載,漢正街“生活劇場”的一幕幕,真實演繹了改革開放的生動歷程和啟示。圖為漢正街地鐵站裡的藝術牆,上面一層是武漢三鎮的明清映象;下面是雕塑,還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漢正街街景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8月31日,人民日報16版以《對內搞活看漢正街》為題對漢正街40年來的鉅變進行了整版報道。人民日報指出“篳路藍縷艱難創業、敢為人先的漢正街精神,正得到發揚光大”。

40年前,漢正街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風向標,40年後,漢正街正在向現代服務業發展示範區轉型。人民日報指出,滄桑四十載,漢正街“生活劇場”的一幕幕,真實演繹了改革開放的生動歷程和啟示。

“外地人到湖北武漢,總想去看看漢正街。”漢正街面積僅1.67平方公里,作為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的漢正街,是漢口的城市之根,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風向標。1979年底,103位無業人員持證擺攤漢正街,他們怯怯的叫賣聲,拉開我國城市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帷幕,也標誌著個體私營經濟重回中國經濟舞臺。“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一時廣為流傳。

報道通過講述“盲俠神商”鄭舉選和“風流巨賈”王仁昌的經商故事,反映了第一代漢正街人在改革開放的春天中,敢為人先、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1979年,漢正街成為全國第一個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小商品市場。鄭舉選與其他102位無業街坊,領到了首批小百貨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也成就了在漢正街經營戶中,銷售額第一、納稅額第一、各種捐款第一、認購國庫券第一的“盲俠神商”。從擺地攤受小百貨和大商品區分限制,到允許個體戶批量銷售,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價格隨行就市。王仁昌經歷了漢正街個體戶們摸著石頭過河的經商路。

“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開放,不是場地的開放,而是政策的開放,經濟體制的開放。”漢正街的實踐引發了一場小商品流通領域的深層次革命,人們重新認識到了搞活流通的巨大價值。隨著武漢三鎮敞開城門,漢正街一躍成為“買全國、賣全國”的“天下第一街”。

“改革開放將個體私營經濟推上市場經濟大舞臺,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邁出開創性的一步,也助推人的思想、創造能力的解放。”報道中,王仁昌回憶在當時社會上,不少人戴著“有色眼鏡”,把個體戶看作暴發戶,社會偏見多。但隨著漢正街出現首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個體戶,商戶被授予“五一勞動獎章”,黨和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作為改革開放時代產物的個體私營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獲得社會的肯定。

漢正街的“創一代”拼數量拼汗水,“創二代”則拼質量拼智慧。通過王康、黃麗娟為代表的漢正街高學歷“創二代”的互聯網思維“買全球、賣全球”的故事,人民日報講述經過一系列變革後,新時代漢正街從傳統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向現代服務業發展示範區的轉型升級。

“踏著時代的鼓點,漢正街時尚再出發。”報道中指出,目前,漢正街通過互聯網開拓網上銷售渠道的商戶已達6800家,約佔商戶總數的38%。求新思變的漢正街,借力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又佈下大棋局。

去年,礄口區政府設立了1億元規模的“時尚漢正街產業發展基金”,建設漢派服飾創意設計展示中心和大學生創業街區,助力大學生創業。今年8月18日,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實習基地落戶漢正街。

“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就近辦”,武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加速釋放市場活力和創新力。

原創化、品牌化、時尚化,這些昔日漢正街缺少的現代商貿元素,正在一一補齊。

“有形的漢正街市場變小了,無形的漢正街仍在長大。”人民日報指出,漢正街作為“小商品批發市場”代名詞的時代正在遠去,但篳路藍縷艱難創業、敢為人先的漢正街精神,正得到發揚光大。(長江日報記者楊蔚 實習生王靜文 通訊員柳中 詹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