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養老金如何開證明不彆扭

近日,一些讀者來信反映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難的現象比較普遍:讀者高先生帶著年逾85歲、行動不便的母親去所在社區服務中心,準備辦理今年的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卻因系統維修失落而歸;讀者章阿姨反映,為了能領取養老金,錄製視頻傳給社區,被要求必須拿著身份證、眨眨眼睛說說話,證明自己還活著。如何讓認證工作更加合理便捷,讓老年人多一份舒心?我們和大家一起探討這一話題。(6月19日《人民日報》)

領養老金如何開證明不彆扭

如今,老年人領取養老金都要“過五關,斬六將”, 走一套複雜的程序,年邁、行動不便的老人不得不在各網點間來回奔波,而異地居住老人認證則更加不便。

說實話,這些不便與彆扭,都是拜那些冒領養老金的無德之輩所賜。6月7日《新京報》報道,自上世紀90年代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養老金被冒領的現象愈演愈烈,以至形成痼疾。2012年至2016年,全國共查出冒領社會保險待遇金額7.6億元。僅安徽就查出近萬名離世老人養老金被冒領。雖然絕大部分被追回,但仍損失5000萬元。

那麼,究竟該如何讓老人領取養老金自我證明不再彆扭?

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創新工作方式,讓身份論證更有溫度。報道中提到,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街道關東店社區勞動協管員宋麗麗,和同事一起登門拜訪了一位老人,先同老人嘮嗑閒聊,瞭解些近況,問問有什麼困難,隨後將老人的身體情況反饋給街道社保所,核實了老人健在的信息;山東各地社區通過開展健康查體、醫療服務、節日慰問、組織文體活動等活動,將養老金資格認證融入社區日常管理服務中,資格認證方式由傳統被動認證,轉向人性化、常態化認證。

二是構建共享平臺,讓身份論證更加便捷。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是一項複雜的綜合系統工程,涉及離退休人員、企業、當地社保、公安等部門,只有構建各部門共享的數據服務平臺,對公安、民政等部門提供的註銷戶口信息、死亡殯葬人員信息,社保部門定期進行核對篩選,對名單中去世的老人,先行停發養老保險待遇。然後通過國家人口信息庫、醫療信息庫、銀行核查公民身份證系統等,刷新退休人員信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在湖南、福建、廣東等省份率先嚐試取得經驗後,人臉識別認證正在全國逐步推廣,市民通過電腦或手機,在任何能網絡視頻的地方都可以實現自助認證。隨著新技術的普及,老人足不出戶完成認證已成為可能。

三是加大懲罰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冒領養老金,這種行為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違法犯罪。《社會保險法》第八十八條明確規定:“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騙取社會保險待遇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處騙取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根據201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3000元至1萬元以上、3萬元至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而事實上,各地在查處冒領養老金案件時,大多止步於追回或部分追回冒領的養老金,並未進一步追究冒領者的法律責任。顯然,只有讓法律真正長牙齒,嚴懲冒領養老金的違法犯罪分子,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財產,老人領取養老金時自我證明也將不再彆扭。

文/維揚書生

原文來源/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