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熱帶高壓與我國雨帶位置變化

副熱帶高壓常年存在,但隨著季節的更迭,其強度和位置會發生變化,但其不規律的變化,就造成了不同地區的旱與澇。

由於海陸影響,副熱帶高壓被分裂為若干單體,而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就是我們常說的“副高”。在高壓東部,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持續晴好,高壓西部是低層暖溼空氣輻合上升運動區,容易形成雷雨。

副高北抬西伸會帶來豐沛降水。它的身上長有一條纖細的“馬甲線”——西太平洋高壓脊線,其季節性的變化對應著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位移。

在脊線北側的西風帶中,其西部偏南氣流從海面上帶來充沛的水汽後輸送至鋒區的低層,向副高北側的鋒區源源不斷地輸送高溫高溼的氣流。這個時候,當西風帶一旦有低槽或低渦移經過鋒區上空時,在系統性上升運動和不穩定能量釋放的共同作用下,充沛的水汽遇冷便會凝結產生大範圍的降水,嚴重時通常還伴有暴雨。

而在脊線南側的東風帶地區,常伴有東風波和颱風活動,也會產生大量降水。颱風強度不強時,副高指引颱風移動。比如脊線呈東西向時,颱風穩定西行;當呈西北—東南向時,颱風容易向西北移動,有可能在我國登陸;若副高示弱或斷裂,颱風則很可能一路北上。

總而言之,西太平洋副高的強弱及位置,與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天氣氣候以及旱澇等關係極其密切,決定了我國中東部地區的雨帶分佈。它向北挪一步,所在區域便風雨交加,“管轄區域”連綿陰雨也被“掐斷”進入伏旱期。因此,預報員便可根據它的“北進南退”來大致確定我國主雨帶的位置。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位置变化

圖解我國雨季進程。張永策劃 劉佳製作

隨著季節轉暖,夏季副高一般會出現三次明顯的“北跳”階段性變化特徵,分別對應著梅雨期和華北雨季的開始。例如6月中旬,脊線出現第一次北跳,越過北緯20°,極鋒雨帶到達長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時華南轉入晴熱乾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脊線出現第二次北跳,迅速跳過北緯25°,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高溫伏旱天氣開始,黃淮地區受極鋒雨帶影響進入雨季,華南地區則因為赤道輻合帶的北上,熱帶氣旋、颱風明顯活躍,進入第二汛期,即“後汛期”;7月底至8月初,脊線出現第三次北跳,跨過北緯30°到達最北位置並在此停留,華北、東北地區由此進入“七下八上”的多雨季。

按理說,西太平洋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高壓系統,是什麼原因致使其出現季節性階段位置變化?原來,它的變化不僅受到其內部大氣動力過程影響,青藏高原積雪、熱帶太平洋海溫變化等外力因素的催化作用也不可忽視。

本文專家顧問: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