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党建+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青海新闻网讯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东村第一书记杨源鸿针对村里账务混乱、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打了一套“查账务、出公示、谈心事、建制度、重管理”的组合拳,引导“两委”班子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得到了群众认可。

湟源县巴燕乡上浪湾村整村搬迁项目中,由于群众对新村选址意见不统一,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村党支部及时将这一问题列入“问题清单”限时整改,确保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宁市广大贫困村第一书记着眼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将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扶志与扶智并重,努力使贫困群众走上一条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稳定脱贫之路。

党建促扶贫,激活造血“干细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西宁市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将建强村党组织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为第一书记建立党建责任清单,推进“话、看、评”机制等方式,督促广大第一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想办法,谋实招,带动农村党员自觉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担在肩上、抓在手上。

“一开始驻村的时候,面对脏、乱、差、穷,自己心里真是忐忑不安。”大通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第一书记刘建新经过深入思考,决定从加强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开始他的扶贫之路。两年多来,他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按照市委“十条措施”,指导党员认真开展“两重温一续写”“三亮三比”,制定“三张清单”等工作,不断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党员在修改完自己的问题清单后,很有感触地说: “以前从来没这样‘检查’过自己,总觉得不违法乱纪就够了,甚至一开始还存在抢当贫困户的想法,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啊,今后真得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场了。”

扶贫先扶志,提振群众“精气神”

随着夏季的到来,集“农业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的“花海”旅游景区又火了,无论是果蔬采摘园、垂钓园还是帐房营地、篝火广场,在数万游客的“冲击”下,总是有一种略显“拥挤”的感觉。然而,谁能想到在当初引入这个项目时,却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和质疑,“第一书记是城里派来的,干不了啥实事!”“还说搞乡村旅游,山坡坡种花是能喝啊,还是能吃啊?”……面对种种质疑,第一书记种延宁深刻感受到,只有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解开疙瘩,才能把项目真正落实下去。

于是,他带领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地跟村民们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分析村情实际,统一思想认识,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村民除了土地出租带来稳定的收入以外,有近150户以合作社形式得到分红,近200人在景区实现就业,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面对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致富信心不足等问题,西宁市坚持把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第一书记既送温暖、更扶精神、扶观念、扶信心,不断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斗志和勇气。

大通县向化藏族乡立树尔村第一书记方明带领村党支部严格按照“三议一表决”程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拥有4个方面16条内容的《立树尔村村规民约—脱贫攻坚篇》,制作了《立树尔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民行为台账》,引导全村上下形成了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则奖、恶必惩的约定俗成。湟中县拦隆口镇下红村第一书记张宇到村后,针对农闲时间群众无事可做,赌博酗酒现象时有发生等现象。牵头完善村规民约,要求所有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组织专门人员查处村里赌博酗酒行为,及时刹住了村里的歪风邪气。

扶贫必扶智,打造致富“永动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宁市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积极发动广大第一书记组织开展了实用技能培训、产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努力使贫困户具备“造血”能力,激发了各族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感激之情,增强了群众推动乡风文明,主动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