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業」驅動 矚目河南鄉村扶貧的「安棚模式」

一望無際的艾草,青翠欲滴的茶園,一座座香菇大棚......盛夏時節走進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安棚鎮,滿眼的綠色令人心心醉。綠色不僅是鄉村美景,更是脫貧增收的“產品”。

因地制宜,擴張優勢,培育主導產業求突破

安棚鎮位於桐柏縣城西45公里,地處唐河、桐柏、泌陽三縣交界處,全鎮自然面積7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萬畝,轄12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萬人。鹼硝化工、服務業和種植業、養殖業構成了該鎮的經濟基礎。安棚是桐柏縣一類貧困鎮,有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基數大,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要堅持大處著眼、細處用力,下一番‘繡花’工夫,實現脫貧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鎮黨委、鎮政府立下了這樣的誓言。他們按照因村制宜、因戶施策的原則,立足東果茶、西種養的全鎮農業發展佈局,加快構建“長種茶葉短種艾,香菇疊加傳幫帶,到戶增收全覆蓋,光伏分紅見效快”的產業扶貧體系,打好產業扶貧組合拳。

一是爭取專項資金,在泰山、嶺東、陶莊、李灣4個東部村打造鴻雁河流域茶產業帶,採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的辦法,政府買單為貧困戶和種植大戶免費發放茶籽。二是抓住全市打造“宛艾”品牌的機遇,搭上全縣“兩葉驅動”戰略順風車,在全鎮引導發展艾葉種植,建設2個艾葉加工廠,圍繞小小艾葉,形成了一條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的產業鏈,讓艾產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三是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在朱窪、泰山兩個村建成香菇基地2個,建設香菇種植棚,配套管理房、烘乾房、機井等設施,可分別發展袋料香菇20萬袋、10萬袋。另外,東部四村非貧困戶食用菌種植也初具規模,發展香菇、木耳等100多萬袋(坨)。四是依託鎮內生豬、黃牛、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基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由合作社、基地為貧困戶提供幼畜和疫病防治、養殖管理技術,帶動貧困戶179戶。五是培育壯大林果、龍蝦等產業。對有基礎的小而精的產業保留並適度擴大規模,避免貪大求全。目前全鎮發展龍蝦養殖1500多畝,形成了以1600畝苗木花卉、1200畝晚秋黃梨、1800畝硃砂紅桃為主的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富民產業。六是吸引南陽金農牧草發展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流轉土地10000畝,建成集秸稈加工、青儲、儲藏、包裝、運輸為一體的大型基地一個。形成流轉土地、收購飼草、解決就業、帶動養殖等多方面綜合效應,帶動貧困戶52戶。

擴大就業,樹立新風,志智雙扶創“五星”

泰山村的發展是安棚鎮當下特色產業騰飛的“鏡頭”之一。李亞松說,今年,安棚鎮在原有產業幫扶的基礎上,政策不減、力度不減,力求實現到戶增收、光伏發電、艾葉種植和穩定就業“四個全覆蓋”。

一是對脫貧不穩定和未脫貧的貧困戶再次實施到戶增收項目,採取依託合作社和因戶施策兩種模式,確保“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項目”。鎮裡與中源化學集團簽訂了《扶貧開發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設100萬袋食用菌種植基地,項目收益覆蓋全部貧困戶,以不低於1500元/年的標準兌現分紅。二是新建3個500KW的光伏發電基地,目前工程已近尾聲,下半年即可併網發電,全鎮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可享受光伏發電收益。三是立足艾葉行情看好的形勢,由政府出資流轉土地,在朱窪、雷溝、張樓各新建一個艾葉種植基地,為每戶貧困戶分配1畝艾葉,由村裡成立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無中間環節,最大限度保證收益。四是針對就業扶貧工作存在的底數不清、指向不準、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人員逐一調查、登記造冊,建立健全就業扶貧臺賬。一方面,加強就業引導。積極與鎮內外企業對接洽談,鼓勵企業優先招聘貧困戶,將企業的用工需求通過就業信息網絡平臺和就業信息宣傳欄進行“線上”和“線下”同步發佈;另一方面,安排一批就業崗位。除了整合已有的衛生保潔員、生態護林員、道路養護工、保險協管員、河道巡查員等公益性崗位資源外,在全家無一人務工但有閒置勞動力的貧困家庭中,由政府出資每戶聘請一名公益崗,每月工資至少300元,並實行績效考核,多勞多得。

安棚鎮黨委、政府認為,僅在就業方面做文章是不夠的,必須在志智雙扶上抓創新,在精神脫貧上邁大步,才能助推貧困群眾持久增收致富,跟上全民建小康的時代步伐。“五星共創”是他們的創舉。所謂“五星共創”,是指以黨建助脫貧、全民促鄉村振興為目標,以“樹新風、改陋習、知感恩、促脫貧”為主題,以激發貧困人員脫貧致富、改善環境的內生動力為目的,每月在全鎮評選出“脫貧攻堅之星”、“基層黨建之星”、“產業發展之星”、“環境清潔之星”、“鄉風文明之星”五類星標村,在貧困戶中評選出“環境衛生星”、“家風文明星”、“公益道德星”、“勵志感恩星”、“脫貧致富星”五類星標戶。通過“五星村”、“五星戶”的創建評比,教育引導全鎮貧困戶以先進典型為榜樣,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讓村級黨組織樹立比學趕超的競爭意識,在脫貧攻堅、黨的建設、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環境整治等當先進、立標杆,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全鎮村級各項工作整體上水平,實現“五個同步提高”,即:基層黨建水平同步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同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同步提高,群眾生活環境質量同步提高,群眾滿意度同步提高,倡樹良好村風民風,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健康持久有力的精神支撐和道德滋養。目前,這一活動正在全鎮深入開展。

以上率下,強化責任,踏石留印醉心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脫貧之後的持久增收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務必要以堅定的決心、有力的措施、紮實的作風,咬定發展目標不放鬆,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開展。

以上率下。鎮黨政負責人為全鎮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經常深入全鎮12個行政村實地調研,掌握社情民意,“把脈”鎮村發展,為脫貧攻堅理思路、劃重點。全鎮黨政班子成員對各自分包村的扶貧工作負總責,各村党支書為直接責任人,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

創新機制。落實幫扶到戶要求。每個貧困戶都安排一名幫扶責任人,制定幫扶計劃,跟蹤政策落實。建立精準脫貧機制。突出精準識別和分類指導,結合本地自然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落實產業和就業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策”。匯聚幫扶合力。整合各類幫扶資源,企業結對幫村、幹部入戶助貧。如,博源公司通過安排貧困戶就業、籌措資金完善村內基礎設施等方式開展幫扶;泰山茶葉合作社通過用工230多人次、帶動發展茶葉生產等方式,對村內10多戶貧困戶實施了幫扶;縣人社局深入村組開展保潔員崗前及實用技術培訓,全鎮100多名貧困人員踴躍參訓。

獎懲分明。加大考核力度,將扶貧工作納入村級績效考核,每月進行排名,年終進行評比,得分與村級經費劃撥相掛鉤。對完成任務較好的村給予通報表彰和獎勵,對排名靠後的村予以通報批評,並扣發村幹部個人績效工資,情節嚴重的啟動問責機制。今年“七一”前夕,該鎮創新推出“志智雙扶、五星共創”活動,以黨建促脫貧,以量化評比和示範引領增動力、添活力。這些舉措推動全鎮上下形成了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

“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確保全鎮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穩定就業、持續增收,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李亞松的話擲地有聲,充滿信心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