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爲什麼能刷屏?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你在雲村的每一天它都知道

葛優在《甲方乙方》裡的那句”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臺詞,如今已經變成了各大媒體總結過去一年時的標準範式——正如很多大學生在寫年度總結時,總是喜歡套用狄更斯在《雙城記》裡那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那樣。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思想上的貧瘠,因為年年懷念,所以年年雷同嘛,但其實是一種無處寄託的憂傷,因為數字化的生活往往鈍化了用戶對於真實世界的感知能力,而將自己的情緒、感受以及憂傷安放在一個個虛擬的平臺裡——我們稱之為app的東西。

所以,每到年底,各大app的年度盤點活動,就開始應運而生。

網易雲音樂下雪

一覺醒來,發現朋友圈裡又開始各種瘋轉網易雲音樂的新年策劃。

我隨手貼幾張。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點開一看,這個《2017網易雲音樂用戶年度聽歌報告》H5記錄了每個用戶在雲音樂這一年的聽歌記錄,然後整理出一份別具特色的個人年度聽歌報告。隨後,這個H5開始在朋友圈各種刷屏,不少用戶在轉發的同時,還配上了轉發語和驚歎詞。

雖然是H5的框架是模塊化的,但每一個部分,都非常用心,比如:

在過去一年裡,你在雲村一共聽了多少首歌;你喜歡民謠;你在2017年聽得最多的一首歌是什麼;最晚的時候,在聽什麼歌……等一系列關於你在雲村上的數據。這些點點滴滴通過聽歌報告的形式彙總起來,並且以一種非常討巧的方式在社交平臺上傳播,讓用戶在瀏覽的同時忍不住發出“原來我聽的最多的是TA!”的驚呼。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其實真相是,1月2日開始,網易雲音樂在線上線下全面推出新年策劃,當天,線上內容正式與用戶見面。用戶打開網易雲音樂,就會出現下雪的場景,下拉頁面,則會出現一個主題為《2018,音樂的力量》的品牌視頻,視頻講述了普通人的故事,比如留滿絡腮鬍的廚師,一邊在後廚忙活,一邊聽著女歌手激情四射的歌曲,比如一對因為聽手風琴而在雨中邂逅的青年男女,視頻結束後用戶可以跳轉到H5頁面,查看自己的2017年度聽歌報告。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在年末盤點這件事上,網易從不缺乏腦洞大開的創意,因此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比如去年朋友圈刷屏,由網易娛樂出品的娛樂圈2016盤點,通過古畫的形式,去解讀過去一年裡發生的娛樂圈大事件。不過對於app來說,純創意的打法往往並不太適用,因為還要考慮到用戶的個人的數據和產品的結合度,因此通過數據的挖掘和整理,再通過內容的重新編排,是行業慣用的做法。

事實上,從知乎到即刻,包括幾天前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互聯網從來不缺年度總結,只不過網易雲音樂的年度聽歌報告這次刷屏,一方面印證了網易雲音樂產品在用戶心目中的認可度,另外一方面也證明了音樂的確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這次刷屏也可以引申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音樂?

為什麼雲村能刷屏?

這次網易雲在朋友圈刷屏,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音樂+社交的成功,二是“以產品的思路做營銷”的理念。

先說音樂+社交。

我個人的理解,這要實現音樂+社交,需要兩點,一是用戶願意將自己的聽歌記錄等信息分享出來,說明用戶有渴望分享的動力和需求在裡面,其次是,通過音樂平臺的交流,的確能實現社交的功能。

基於音樂的社交,一定是基於情感的共鳴和交流,也就是你渴望跟別人分享你的感受,比如你聽《好心分手》,肯定是悲傷難過的,比如你聽《最美情侶》,肯定是甜蜜幸福的,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情緒,而這些情緒和感受,都有渴望分享和交流的心理在裡面。

不知道各位如何,我現在已經養成了每首歌都會點開用戶評論瀏覽的習慣了,尤其是那些評論999+的,每一首歌背後,都是無數個故事。大量的評論、歌單、動態等UGC內容,構成了網易雲音樂音樂+社交的內容基石。

以評論為例,這些評論裡,有非常勵志的,比如自己通過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後想起幾年前窮困潦倒時聽這首歌的情景,有給自己加油打氣的,比如明天就要考研了,希望自己能考上的,還有一些傷感的愛情故事,比如XXX幾年前跟你一起聽這首歌,現在你就要結婚了,祝你幸福等等。

我看到最感人的,是《最美情侶》的評論裡,兩條被定在最前面的評論,一條是“叔叔阿姨,我能在濟南買的起房子了,把她還給我吧,我真的離不開她了。” “爸,媽,他完成他的約定,他能在濟南買房了,讓我去找他吧,我真的離不開他了。”

所以網易雲音樂這次做的H5能夠在朋友圈有這麼大的傳播效果,技術門檻其實並不高,但為什麼能成功,我覺得本質是迎合了用戶社交的需求,藉助這個H5,用戶能向外界表達“我是怎麼樣的人”以及“我喜歡什麼樣的歌”等一系列標籤,從而引起共鳴。

本質上來說,社交很重要的一點是來自外界的認同感,你不可能活在一個盡是嘲諷的世界裡,H5給了用戶一次彼此認同的機會,通過這些歌單,增加好友之間的互動和粘性,比如“原來你也喜歡毛不易”“你聽的最多的居然也是《理想三旬》”。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這意味著什麼?歌曲已經變成了一個載體,用戶更在意的,是情感上的交流和慰藉。

本質上,音樂是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紐帶,每個人都可以在音樂中照見自己,喚起個體和群體的共鳴,音樂又是一種情感上的陪伴,它比購物、追劇更有溫度,當現實中的情緒投射到網絡世界上,就會產生一個平行的,內涵豐富的平行空間,這個空間外表是音樂,中間是每個人的故事,而內核是社交,所以某種意義上,網易雲音樂已經超越了一個音樂播放器的範疇,變成了一個維繫用戶感情和社交的平臺。

其次是以產品的思路做營銷。

新年策劃能迅速引發共鳴,離不開網易雲音樂“以產品的思路做營銷”的理念。以產品的思路做營銷,意味著每次營銷活動,都是一次解決用戶痛點的過程。平臺呈現的是用戶想看的、會有共鳴的內容;而不是“想讓用戶知道”的內容。我覺得這包含了三點。

一是讓普通人“照見自己”。

其實從這個網易雲音樂《音樂的力量》這個TVC就能很好的看出這一點:TVC選擇了廚師、雨中年輕男女,練習樂器的學生,音樂節,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音樂是屬於每一個普通人,每一個都可以藉助音樂獲得不同愉悅和快樂,其實這個視頻想說的,就是希望普通人也能夠“照見自己”。

網易雲音樂的年度盤點,為什麼能刷屏?

音樂是一面鏡子,反應的是人內心的變化,就像我們小時候聽的是兒歌,年輕時聽的是流行歌曲,而到中年老年,則會更熱衷民粹和戲曲一樣,但音樂本身是沒有變化的,而我們心心念唸的,無非是希望記錄下這些變化,記錄下那些感動過你的,打動過你的,甚至讓你刻骨銘心的時刻。

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歌單,這些歌曲其實就是個人成長的點點滴滴,之所以會刷屏,是因為平臺幫你將這些過去的點點滴滴整理出來,他並不算一份聽歌榜單,而是自我的心情歷程。

二是音樂的陪伴性。

簡單來說,音樂作為“陪伴”的重要意義。音頻類產品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就是伴隨性。H5就讓用戶直觀“看見”音樂對自己生活的陪伴。這一天你將這首歌單曲循環了多少次?睡得最晚的那天哪首歌在陪你?

三是音樂能夠傳遞情感。

網易雲音樂之所以選擇在新年之際發佈這個策劃,其實也是考慮到很多因素,因為這其中包含了對過去一年的戀戀不捨,和對全新一年的美好期許,這也是用戶情緒最豐富的時刻,在著這個時間點,通過策劃內容,既能夠喚起用戶的共鳴,也讓用戶的情感藉助這些形式得到了更好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