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说起作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历代闻名的文人骚客,其中不乏达官显贵,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首百年无人对的一首半诗却是出自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而对出下半阙的人却是与他毫无交集的另一位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两代帝君间又有怎样的交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先说这半诗的作者,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开国君王,这领兵打仗的本领自是十分重要的。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自幼跟作为四代禁军将领的父亲赵弘殷学习骑射和武艺,所以他在武术方面颇有作为。可是这位武艺高强的习武之人却也有着文人儒士之风——爱读书。据历史记载,后周显德四年(957年), 作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被人告发,有人说他打了胜仗之后竟私吞了好几车财宝。后周世宗听了十分生气,于是派人调查此事。查了一通却发现那几个箱子里装的竟然全是书,问及缘由,赵匡胤向皇帝解释道,“我虽然受皇上重用,但是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不堪大任,只有发奋读书,才能不辜负皇上的重托。”(注1)后周世宗听了自是十分欣慰,之后也更加重用他。

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除读书之外,赵匡胤还喜欢诗歌。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过许多古书和诗集的赵匡胤也写过一首半的诗。

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赵匡胤写的第一首诗还是因一份情而作。赵匡胤年少时,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在各地游历。曾经路过华山,从一群强盗手里救下了一位苦命女子赵京娘。赵匡胤担心京娘独行再遇危险,便与京娘结为兄妹并护送京娘回家。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京娘很是感动,并对赵匡胤产生爱慕之情。临别京娘向他道出心声,可是赵匡胤踌躇满志,婉言回绝。这时,他抬眼正看到一轮朝阳喷薄欲出,于是作《咏日》题于壁:“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注2)这首诗中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胸怀凌云之志,可谓大气十足,也借着这首诗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比起《咏日》这首完整的诗,这四百年无人续作的半诗却更为后人所乐道。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赵匡胤亲率军队包围了南唐国都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铉去求和。徐铉想以口舌解围,于是说赵匡胤不懂文章,夸赞自己主子李煜博学多才。赵匡胤就让徐铉来诵李煜的诗词,徐铉诵说:“我主诗词,天下传诵。” 赵匡胤听了大笑着说道:“这种寒士的寒酸语,我是从来不说的。”徐铉以为赵匡胤只是随口说说,并没有真本事,于是请赵匡胤当场赋诗。在场的宋臣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赵匡胤却泰然道:“我当初贫贱时,曾从陕西归来,路过华山脚下,醉卧田间,醒来时见月升中天,便的诗两句: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徐铉听罢大惊,表示臣服,大臣们也忙呼万岁。(注3)这两句诗不像前一首,此诗不但对仗工整、意境开阔而且同样的气度不凡,可见赵匡胤读书积累的文学功底又进了一步。

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可惜的是,当时赵匡胤并未把诗作全,仅留下了这两句。之后赵匡胤也试图继续写下去,可是苦思冥想都没有想到该怎么接,诗的事情也就就此作罢,专心治理朝政去了。而后来的臣子都知道皇帝费尽心思都没有续上这首诗,做臣子的自然不敢班门弄斧,触他霉头,于是这近四百年都无人去对,只有半诗流传。

赵匡胤诗兴大发做2句诗,数百年无人能续写,朱元璋大笑:我来写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剿灭群雄,问鼎中原,一统全国。他也听说了此事,颇有兴趣,大笑说:我来写。于是自己也想尝试赋诗,对一对这流传百年的半诗。经过一番思索、推敲后便对了六句诗予以补齐:“未离海底千山黑 , 才到中天万国明。朗朗浩浩照长夜, 掩尽微微无数星。滔滔宏愿因之起, 挺躯来济苍生灵。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此诗又被朱元璋赋名《咏月诗》。

这首诗成了两位开国元君的合作之作,也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对于朱元璋续写的这首诗,后来的文人墨客对此也褒贬不一。在续写上,虽然保持了同样的感情基调,与宋太祖一样有着兼济天下之心,但是论气度、格局还是宋太祖要更胜一筹。若是当年宋太祖将这首诗补全,是否会成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也是车轮下一个小小的遗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