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1、從三國地域來看

當時的魏國所在位置,算得上是整個三國的精華所在,實力最為雄厚,在東漢劃分的十二州中,佔領有近九個州(司州,豫州 ,兗州 ,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小半個揚州,半個荊州);吳國佔有兩個州(半個荊州、大半個揚州、交州),雖比不上魏國,但是比之蜀國卻好一些,而且據有長江隔離,在水戰方面還是有地利優勢的;而蜀國地域只有一個益州,地域人口最小,實力也最小,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卻是個易守難攻的位置。從三國地域來看,應該說各有各的優勢長處。

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2、從人口分佈及軍隊數量來看

據史學家統計,當時魏國有103萬戶,總人口在443萬左右,士兵人數在50萬左右;吳國有52萬戶,總人口在220萬左右,士兵人數在23萬左右;蜀國人口有28萬戶,總人口在94萬左右,士兵人數在10萬左右。其實從這些真實數據可以看出各方的真實實力的,而且當時的窮兵黷武的情況,幾乎所有的青壯年已都在軍隊中。

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3、從當時的文臣、武將對比

其實從三國的文臣、武將來對比的話,反而看起來沒有真實的基礎數據對比那麼驚人。

魏國

文臣: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劉曄、蔣濟、鍾繇、陳群、鍾會、羊祜、司馬懿、曹睿、婁圭、辛毗

武將:典韋、許褚、張遼、張合、龐德、于禁、高覽、曹仁、曹洪、曹彰、夏侯淵、夏侯惇、夏侯楙、鄧艾、李典、樂進、王雙、孫禮、郝昭、徐質

吳國

文臣:張昭、周瑜、魯肅、陸遜、 張肱、 顧雍、 闞澤、 步陟、 嚴峻 、陸績 、薛綜 、朱治、 呂範 、諸葛瑾 、諸葛恪

武將:甘寧、程普、丁奉、呂蒙、淩統、凌操、徐盛、文鴦、韓當、周泰、蔣欽、潘璋、朱桓

蜀國

文臣:諸葛亮、法正、龐統、費禕、蔣琬、黃權、劉巴、糜竺、董允、董和、費詩、馬良、馬謖、鄧芝、秦宓、向寵、簡雍 、孫乾、伊籍

武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王平、孟獲、劉封、廖化、關興、關平、張苞、趙統、趙廣、周倉、馬岱、李嚴、嚴顏、張翼、 張嶷 、李恢、吳懿、 吳班

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4、從三國時的三位君主來看

曹操:雄才大略,攜天子以令諸侯,內戰幹掉了袁紹、袁術、呂布、馬超、韓遂等諸侯,對外消滅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具體內容有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等,為魏國統一天下立下了良好的基礎。

孫權:繼承了父親和兄長創下的基業,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戰勝了曹操,這是三國的奠基之戰,然後,安排呂蒙奪回了荊州,而後在劉備的復仇之戰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而且重視農業,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還多次派人出海,到達夷州(臺灣)。

劉備:堅難的創業者,一生經歷數不清的失敗,百折不撓,但最終從一個平民,變成了一個三分天下的國主,這一步步走來,卻不知有多少努力與付出了。毛澤東曾評價劉備,對於劉備他認為劉備成功之處在於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失敗在於感情用事,不能分清主次矛盾。特別是夷陵之戰戰敗使蜀國喪失了爭霸天下的底蘊。

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5、從三國的繼承者上看

魏國曹丕:在曹操死後,接任曹操的位置,後面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為魏國的開國君王,而後在劉備伐吳時,可惜曹丕也沒有同時聯蜀攻吳,錯過時機,一生三次攻吳,都沒有成果,後大病不起,臨終託付曹睿給司馬懿等人,所託非人,終年四十歲。

吳國孫亮:因孫權晚年念權,沒有傳位,孫權死後,十歲的孫亮接任吳王,可惜在十六歲親政還不到一年時就被權臣孫綝廢了。據歷史記載,孫亮還算聰穎,可惜的是沒有鬥過權臣,一生都在權臣的陰影之下。

蜀國劉禪:歷史上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一生都在諸葛亮的庇護之下,這一點跟孫亮有點相似。

三國最終是魏國統一了天下,在歷史上有其必然性,小編分析了原因

從總結來看,三國的統一是有其必然性的,就是一個是基礎條件魏國好太多,一個是繼承人魏國也勝過其它兩國多已。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