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皆知神光寺,何人知曉其由來?興寧神光寺歷史

現今興寧神光山上有一個神光寺,相信很多人都去過,但是關於神光寺的由來,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神光寺建於明朝的“曹源禪院”,重修後改稱為“曹源寺”,即現在的神光寺。寺之右側,有一座在清順治十五年由巡道曾宏、惠州守林崇為紀念牧源和尚而捐建的歸寂塔,內葬有牧源和尚的頭髮、法器、指甲、後改為牧源塔。

誰人皆知神光寺,何人知曉其由來?興寧神光寺歷史

牧源和尚原姓何,名南鳳,字道見,是興寧石馬人。出家後名覺從,號知非,又號雷山。初稱半僧先生,又稱牧源和尚,或曰跛者道人。這是因其母劉氏,在懷有身孕時,夢見丹鳳來庭,射傷一足,後來生下兒子果見左足微損,因此起名南鳳。

何南鳳從小聰慧過人,過目成誦,年十五歲時,閱壇經而心動,即落髮出家。後經其父苦苦相留,乃還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經鄉試,會試入都,中舉人。在回家經黃山時,遇普門禪師,談論相契,經禪師點度,遂又決計落髮出家,棄儒入釋。出家後遊齊、魯、吳、越山水寺廟,遍參知識,多所印證,遠近皈依者甚眾。後曾主持平遠文殊、龍川石嶺、興寧曹源和祥雲等寺,以及杭州、嘉興、閩南諸剎,晚年主持江西豫章普濟寺。

臨濟宗屬中國佛教禪祖宗五家之一,又屬南宗的南嶽一系,由唐朝義玄和尚所創,傳至北宋楚園門下,又分為楊岐、黃龍二派。由於何南鳳所處的時代是明末清初,世事的變化與民眾的苦難,使他對所皈依的佛教臨濟宗有了更進一步的新的認識,故何南鳳由普門禪師點度後,從儒入釋,以釋證儒。雖已棄儒矣而終不忘儒,雖已出家矣而終想家。

牧源和尚至晚年,遍讀各家學說,溯儒釋之源,化異同之見,認為儒家的“格物致知”與“平治天下”同禪宗的“明心見性”和“普渡眾生”的學說是表裡相關,絕分不開的。於是創立了“橫山堂”學說,獨成一個流派,其教義主要是:一者謂參禪不必拘於儀式和禁戒與欽持;二者謂參禪與習儒本無二致,僧與俗可相通;三者謂積極救眾與自立,非僅以清淨寂滅為高。

誰人皆知神光寺,何人知曉其由來?興寧神光寺歷史

這樣一來,這一流派傳甚廣,在廣東、江西、福建、東西亞一帶都有其門徒。距今一百多年前,有梅縣灣下一侯姓的門徒將“橫山堂”教義傳到泰國,創建了龍福寺,如今已六傳至原籍興寧的彰慈大師(石善光,黃陂人)。彰慈大師任住持後,將其教義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何南鳳一直被其門徒奉為本師。

何南鳳在清順治初年,由豫章普濟寺回到興寧市羅浮北山殿祥雲寺任住持,北山殿是何南鳳喜歡居住的廟宇,其前後幾次一住幾年研習經典,最後一次是順冶二年,離開北山殿前往豫章普濟寺時,在殿內寫下一聯的上聯:“南鳳飛來兩翼東西朝北殿”,但歷幾百年來還沒有人對出好的下聯。

順治八年六月初,牧源和尚在江西豫章普濟寺,忽作偈語,淋浴更衣,端坐而逝,年六十四歲,其徒作塔普濟山,以藏其骸。並將其指甲、發、法器運回興寧葬於牧塔內。塔建好後,由梅縣名士李義何題了牧源塔銘,鐫刻於塔上,銘曰:

東來和尚西去普濟,有來有去倏散倏聚。

無去無來誰根誰蒂,非空非色作何了義。

靡首靡尾誰去涯際,雪滿西嶺臥起如意。

月出東山光明無二,牧源和尚歸休其地。

花發鳥啼行吟悅愉,日霽天晴見身出示。

莫知其來誰識其去,真也幻也不可思議。

清末詩人胡曦也為牧源塔寫了竹枝詞和曹源寺大門的楹聯。竹枝詞是:

牧源古塔暝煙遮,聞說先生早棄家。

普濟歸來魂自在,江門風月老袈裟。

大門楹聯是:“五宗更闢黃山行腳歷半天下而遙老悟指歸求淨業;”下聯是:“一塔可餘白骨定力在世九年以後誰教因果說來生。”

誰人皆知神光寺,何人知曉其由來?興寧神光寺歷史

曹源寺向來為興寧人民喜遊之地,來到曹源寺內的上下廊,可以欣賞到“慈悲龍虎”幾個每字盈丈的大字,相傳這是路經興寧的一位名士,讀了李義何的牧源塔銘,大為稱讚牧源和尚而寫的。本來當時的住持是要求這位名士寫點文章的。這位名士看了上下廊高一丈多的白壁對住持說,在這二道白壁上寫幾個字怎樣?住持馬上答應,拿來筆墨,名士對住持說:“牧源和尚還有什麼遺物在此?”住持說:“還有一件袈裟。”名士便以黑袈裟當筆,寫下“慈悲龍虎”四個大字,每個字都一氣呵成,最後寫至虎字時(草書),那一豎是名士由梯上跳下來寫成的。筆力蒼勁而氣魄宏偉。這位名士的書法使曹源寺增輝不少。

“莫問神光往日事,盈眸物色靜中移。”滿眼風光景物,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歷幾百年的曹源寺,現已蕩然無存。很多人在遊神光山時還題詩紀念牧源和尚,傳誦較語辭的有張鏡清所作的一首律詩:

游到牧源避俗鄉,

山川猶是古齊昌。

缽傳世外風雲盡,

雨化亭中日月長。

數卷真經參上乘,

一間寶塔異尋常。

功名富貴休相問,

惟有南無二字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