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別人揮杆看起來輕輕鬆鬆就能將球擊出很遠,感覺像是沒費什麼勁似的。今天根據上面講過的,我們再來講講下杆。這篇是高爾夫純乾貨,千萬不要錯過!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而到了自己,使出的力氣倒是不小,可球就是不見遠。相信很多人都曾經面臨過這種情況。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轉身

常見錯誤(如圖):過度轉身

溫高力,新西蘭人,曾帶練中國女子高爾夫球隊在廣州亞運會上勇奪兩枚銀牌!在溫高力看來,轉身的奧秘就是:穩住下盤!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你以為加大轉身的幅度就可以增加擊球距離?不是這樣的!如果轉動幅度過大,下盤就不牢固,你的揮杆變得慢而長。我的建議是:肩膀的角度不超過90°,臀部角度不超過45°。”

健身球,為了穩固下盤,可以藉助健身球。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上杆時,下盤很牢固,不因手臂的揮動而改變,慢慢轉肩。到頂點時,我的肩膀已經轉動了90°,臀部只轉了大約30°。手臂和肩膀如同一個連在一起的機器部件,整體轉動。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上杆到頂點時,杆身沒有與地面平行。雙手與身體保持合適的距離。健身球始終幫助保持下盤的穩定。你可以看到整個過程“身體中軸線”始終保持較為正、直。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下盤的牢固。但請你記住:增大轉身角度≠球飛得更遠,但是良好的下盤則可以!

下杆

1.球杆位於頂點 , 準備迴轉身體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上杆的頂點就像賽跑運動員在起跑槍鳴響之前做的預備姿勢,你的身體轉動,手臂伸展;手置於完美的位置,重心在右邊球后的位置,這樣你就可以像獵豹一樣往前衝;這時你的胯部也蓄勢待發。我在開始打高爾夫之前曾是美國壘球隊的投手,這使我想到上杆的頂點就像以每小時 100 英里速度旋轉的快球,剩下的就是迴轉身體。”

2.下杆時要保持 “L”的角度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問題是下杆時我們的大腦在大喊:‘打!打!打!拼命地打球!’,我們的行動受到大腦的使喚,所以我們從頂點將球杆摔下,身體撲向前面,腿繃得緊緊的以便擊球,這樣導致球在球道上亂滾甚至偏離球道。”

“這很自然,因為球杆在你手裡,所以你認為應該用手擊球。這使你過早失去“L” 的角度並使球杆偏離揮杆的平面,這樣的揮杆失去了速度;由於你沒有保持“L”的角度,擊球時杆面方正的可能性很小。”

3.由下半身啟動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好的高爾夫揮杆,下杆由下半身啟動。通過轉動左胯,讓左腳跟回到地面,將下半身轉向目標,肩膀,手臂和球杆拖至完美的擊球前的位置,你的“L”字保持不動,重心由右邊移至在邊,將整個身體的力量都集中在擊球上。”

下杆的順序應該是像這樣的一個過程 : 1. 下半身迴轉重心由右邊轉至左邊 2. 身體迴轉過程中,肩膀、手臂和球杆拖至擊球前的位置 3. 保持“L”字儘可能長的時間” 4. 球杆至完美的擊球前的位置

4.找對下杆的感覺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下杆感覺,Ben Hogan與Nancy Lopez 說他們感覺下杆是由左胯轉向目標,Jack Nicklaus和Judy Rankin 說他們感覺下杆就像左腳穩實地扎到地裡,啟動下半身轉向目標,Greg Norman和Laura Davies感覺右腳蹬起,啟動下半身轉動和重心的轉移。但是所有這些感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集中在肚臍以下。沒有頂級球手感覺由手和手臂下杆。他們都是用身體的大肌肉來產生力量,即在肚臍與膝蓋間的部分。

許多高爾夫愛好者的球到處亂飛的主要原因是在觸球時,左手腕翻轉,導致杆面閉合或者杆頭從外向內斜穿過觸球區。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通過觸球區後,讓杆頭繼續沿著目標線方向送出去。“延長”觸球區能夠讓右手臂在送杆過程中完全伸展,並形成較優美的收杆姿勢。只是杆頭沿著目標方向送出去,身體要留下,不要跟著也‘送’出去。“讓杆頭(沿著目標方向)再飛一會兒!”

沒看過這篇文章,就算你經常打高爾夫,仍然是門外漢(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