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印度裔在硅谷已經成為不容小覷的力量,曾經硅谷是 IC 並重,Indian+Chinese,現在 Indian 越來越大了,而且是從做技術到做管理的全面鋪開。其實不僅僅在硅谷,中國的軟件行業也是如此,尤其針對歐美的軟件外包業,印度裔高管的比例越來越高,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從給美國做外包,轉為給印度做轉手二包。

在和很多行業內的朋友討論原因時,大家普遍認為,印度裔在英語方面的先天優勢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同樣英語化程度很高的菲律賓,輸出最多的卻多是菲傭。那麼印度人在全球IT業高歌猛進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都被印度人“佔領”了,具體到什麼程度了呢?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硅谷的 1/3 工程師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裡 7% 的 CEO 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國人、華人和日本人所創建的總和還多。

噢,對不起,這還只是一份十年前(2008年)的報告。

今天,三大硅谷 IT 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後兩個的 CEO 都是印度裔。除了谷歌與微軟,摩托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知名國際巨頭的 CEO 都已經被印度人拿下。

即使在整體商業領域:全美 500 強企業中,外籍 CEO 有 75 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 位。英國裔(籍)9 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人士。中國香港華裔(籍)和中國臺灣華裔(籍)分別有 1 位,中國大陸華裔(籍)0 人。

從 1999-2012 年,雖然印度僱員只佔硅谷整體僱員人數的 6%,但印度人在硅谷創建的公司佔全硅谷的比例從 7% 飆升到了 15.5%!

而且不同於華人硅谷高管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前就來到美國的情況(陳士俊 8 歲開始,李開復 11 歲開始接受美國教育),印度裔的硅谷高管幾乎全部是本科甚至唸完研究生才來的美國。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印度理工學院(IIT)了。據說是世界上第一難考大學: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45萬人報考,只錄取3%)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1406601012/150959

但是如果我們查看清華北大的高考錄取率: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http://tieba.baidu.com/p/5626109813

好吧,你說清華北大的數據是全國高考錄取率和 IIT 是自主招生考試,那我們來比較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因為第一條顯示初審通過的為 2446,通過率不到 10%,所以估計)申請自招的人數應該在 25000-28000。最後錄取778人,錄取率=778/25000~778/28000=3.1%~2.8%

從這個數據看,IIT 和清、北相比並沒有明顯更難考。

而且我們不要忘了,能去參加清華北大自主招生的已經是各省精英中的精英了,和 IIT 這種 45 萬人可以參加的報考門檻,要已經精挑細選得多了!

另一方面,在教育撥款上:

即使用最誇張的算法,IIT 是每個學生每年 30 萬盧比,摺合 2.9 萬人民幣。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https://www.quora.com/How-much-money-does-an-IIT-spend-on-a-single-student-in-terms-of-all-facilities-including-academics-in-a-year

而清華 2017 年的教育經費撥款 30 億元、科研撥款 50 億元,全校學生 3.6 萬人。如果算總撥款的話是平均一個學生 80/3.6=22.2 萬!即使只算教育撥款也高達 30/3.6=8.3 萬元。可以說從任何角度都碾壓印度理工。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http://www.sohu.com/a/164475124_334498

換句話說,清華的錄取往最寬裡面算也不比 IIT 容易,清華每個學生的教育資源用最嚴格的方法算也比IIT最寬的算法高得多。結果是,“留美預備學堂”在美國被人家全線碾壓。

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啊。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一支鉛筆不依靠任何豎直方向的接觸而懸浮在半空中。如此神奇,同時又如此簡單和質樸。文章說,2006 年一個印度小女生籍由這個小製作所撰寫的科學報告參加了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因特爾國際科學和工程展(ISEF),並獲得了第二名。又因為這次的獲獎,被英國的大學錄取,甚至在 2010 年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真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然後我記下了這老師的網站。一過就是幾天。

一天我又需要尋找實驗資料,所以想起了那個記下還沒有查的網站,於是我打開了這個網站。真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網站。簡直讓人懷疑是 90 年代的產物。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http://arvindguptatoys.com/

這就是網站的主頁。但是打開裡面的“來自垃圾的玩具”鏈接,我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廢自行車內胎做的打氣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籃球做的數學模型、廢光盤做的發電機、自行車氣芯橡皮和火柴棍做的原子模型、飲料瓶做的肺部呼吸模型……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應有盡有,我當時興奮地給友人在 qq 上推薦“無盡的資源啊!!!”然後我就搜索了這個老師的名字,發現他竟然是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的,就更加敬佩了。我又給朋友留言:“IIT 引領科學青年!”

一位世界上頂尖理工院校的畢業生用科技帶給人快樂和智慧,教給孩子竭盡所能地創造而不僅僅是使用現成的科技產品。然後看著這些學生一個個閃爍著忘我的眼神,作為一個工科生這或許就是人生最完美的景象了吧。

因為知道 IIT 完全是因為電影《三個傻瓜》。於是我當時半開玩笑半憧憬地說:“我強烈懷疑做這個的人就是三傻的原型。”

當然這不是真的,我查過了。但在我心中他就是那個蘭徹:信手拈來變廢為寶,用自己的雙手實踐自己的價值觀。雖然 GUPUTA 不是三傻的原型,但他的事業本身就已經足夠震撼人心,而且他還放棄了所有專利,從這點來說,他比電影還牛逼。他有一段話講得特別好: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大意是:)科學教育的器材應該是任何階層的孩子能負擔得起並且能參與制作的。如果你去看許多大型的科技館(科學博物館),你會發現大多數的項目都是僅供展示的。如果一個孩子在這樣的博物館花了3個小時,看那些激光裝置、那些玻璃儀器、和各種發光,然後三小時以後這個(普通階層的)孩子會感到完完全全的無助、深深的無力感。因為當他或她回家以後,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無法延伸。這些巨型的機構,更像是權力和財富的炫耀品,而不是親近這些孩子的教育載體。

其實,一份報紙或雜誌,我們就能切割成小方塊,孩子們可以做許許多多幾何形狀。這張紙就事實上變成了一個幾何實驗室。通過一些摺疊,他們可以製作出扇翅膀的小鳥、會彈跳的青蛙、孔雀或者扇尾魚。這些就是幾何學的實踐,而無需過多的言辭。

——Arvind Guput

你說這樣的教育太 low 了,太寒磣了,玩玩還可以,能有什麼實際的技術推動、商業價值?

那好,我來介紹另一個。

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非洲瘧疾檢測的重大問題是,顯微鏡過於昂貴,以至於當地人根本不敢輕易使用,因為一旦損壞的結果是數月甚至數年的工資。

於是開發出的一種基於摺紙技術的顯微鏡 Foldscope,這種極其低成本、方便運輸和維護的顯微鏡正越來越在貧困地區的瘧疾防治中發揮出無與倫比的作用。

它甚至被開發出設計者沒有設想到的用途,比如在盧旺達,當地植物病理學家用它來檢測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亞的孩子們用它來檢測牛糞中的寄生蟲。更因為它的低廉價格,它越來越多地成為世界各國生物、科學課上每個學生可以擁有的學習設備。大大促進了科學教育的熱情和普及。

他的設計者是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工程教授Manu Prakash(馬努·普拉卡什)博士: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他手裡拿的那張紙就是一個摺紙顯微鏡Foldscope的全部材料

他是哪裡人呢?——哈哈,你猜對了。印度人。

他是哪個大學讀的本科呢?——哈哈,你又猜對了。印度理工(坎普爾分校)。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u_Prakash

而當他開發出這一款顯微鏡之後,印度又做了什麼呢?

2015 年,印度生物技術部啟動一項計劃:將在全印度 80 個大學和機構推廣摺紙顯微鏡(Foldscope),用作為學生學習生物、化學和物理的教學工具。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ldscope

從古普塔的垃圾玩具到普拉卡什的摺紙顯微鏡,似乎真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讓人看到那種深入核心的“窮折騰”精神。在我看來這就是正在印度發生的科技教育實踐。我相信這樣的實踐正在為印度更強大的科技人才培育發揮著重要作用。我衷心地希望

我們的孩子也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去動手、去創造、去窮折騰,而不是一想到科技教育,就是做題,就是專門的實驗室、昂貴的器材和按部就班的實驗報告。科學教育應該是好玩的,應該是可以親手實踐的,應該是讓我們的青少年擁有創造的眼光和動手能力的。

或許我們今天的學校還無法如我所願般的快速轉變,但我們每一個物理、化學、自然、科學……老師、甚至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行動起來,去讓孩子擁有這樣快樂有益的科學教育。

和鄰國比,我們留學的“精英”其實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