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看起来很勤奋但是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汴地花开

制定一个目标,并为此坚持不懈地奋斗,听起来仿佛是一件值得夸赞的事情。但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勤奋、坚持不懈为了目标努力,但是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在进行一种“有害的坚持”。

根据大样本的研究,坚持不懈的人的确比不坚持的人成功的比例更大。但这其实是建立在,知道什么时候对坚持行为重新评估,懂得选择退出和放弃,而不是盲目地前行的前提下。

对于那些不计成本和后果,一味坚信自己会战胜失败的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昂贵且有害的坚持”,这样的坚持降低了效率,增加了负担。

为什么说这种“坚持”是有害的?

有时候,人们陶醉在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里,误以为越勤奋,付出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到最后变成了自我欺骗,在头脑中制造出自己并不平凡(我是天选之人),或一定能够实现梦想(事业成功,成为人生赢家等)的幻象来

当我们对于坚持深信不疑时,就会从脑海中搜寻各种各样对它有利的证据,这时,我们会陷入一种自我欺骗,我们会倾向于有选择性地回忆和搜集细节,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或猜测,忽略与自己想法相悖的信息。虽然这种自我欺骗并不是故意的,但它依旧偏离了客观事实。

这使得那些“盲目坚持”的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正走在错误的路上,在做无用功。

那么,怎样评估你目前的坚持是否有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你是否能看到有好的结果的可能?

• 你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成败与否的影响因素取决于他人?

• 是否因为你坚持的这件事,已经让你对自己的感觉和评价变差了?

• 为了这件事,你是否已经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如果客观评估和内心的直觉都在告诉你,这件事不值得你再这样坚持下去,那么你可能是误用了你的坚持和勤奋。

而真正的坚持是聚集你全部的力量和注意力,抓住你所真正喜爱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放弃那些在你掌控范围之外的事情。它应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你能够把握节奏,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退出。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直都在奖励坚持,惩罚放弃,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放手。而偏偏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放手的人才能过得好这一生。

以上。

上一次你坚持了很久的是什么事情呢?当时结果怎么样?希望你可以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

References:

Lucas, G. M., Gratch, J., Cheng, L., & Marsella, S. (2015).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Grit predicts costly persevera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59, 15-22.

Rizzo, A., Buckwalter, J. G., John, B., Newman, B., Parsons, T., Kenny, P., & Williams, J. (2011). STRIVE: Stress Resili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a pre-deployment VR system for training emotional coping skills and assessing chronic and acute stress responses.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173, 379-385.

Williams, L. A., & DeSteno, D. (2008). Pride and perseverance: the motivational role of prid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4(6), 1007.


知我心理学

在我身边就有你们看起来看起来很勤奋却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就在去年,家里来电话,明哥要来深圳了,让我帮忙照顾一下。


明哥是我儿时如影随形的玩伴,但在小学,我们俩的人生开始背道而驰


7岁,明哥去了地区分配的公立A小。我去了姨夫在教的私立S小。我们开始日渐疏远


13岁,我在家人的提耳面命下通过提前招生考入本地著名的私立S中,我在繁忙的学业中渐渐忘却明哥


16岁,我依靠S中的强大师资考取本地唯一的省重点S高,在茶余饭后家人谈论起明哥去了学习不好去了包分配的中专


19岁,我在高手如云的S高中夹缝生存最终考上了一个普通二本,毕业去了一所律所实习去年我去车站接明哥,在车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来深圳,他一脸憨笑说听说深圳工资高生活也好点。我苦笑


我以为幼时的冒险经历至少能够给予我们一点点共同点,但在之后的日子里,和明哥接触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才知道,我们确实不在一个世界了——彼此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从7岁那年到如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问明哥想要找什么工作,他说只要工资2500就够了,端盘子洗盘子收银都可以,最好是工厂,但要包吃包住,之后的日子实在不愿麻烦我这个同乡玩伴。


明哥的学历和技能让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去餐厅洗碗、只能去超市当收银员、只能进血汗工厂11小时重复机械的劳动 我在招聘网上帮他找了一份实习2700转正3500工厂的流水线普工,一天11小时,平时加班工资150%,周末加班工资200%,一线的工人甚至能拿到4000的工资,比我勤奋多了不是吗


日子就这么过去半年,在一次过节一起老家的途中我忍不住问他,明哥你真的只想一辈子都拿三千五的月薪度日吗,明哥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心不在焉的对我说“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反正我的父母也是这么过来的。”二十几岁,就怀着这种心态度过余生。这种生活态度,是我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


两班倒11小时40度的高温,车间没有空调,只有排气扇,重复的劳动,长袖长裤的工作服。多劳多得,不怕吃苦,就怕没活干。


勤劳吗,勤劳;底层吗,底层。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流水线工人因为扭钉子快而被提拔做经理的


没有宽阔的眼界,没有高超的技艺,没有丰富的经验,再勤劳,也是别人口中很勤劳但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有许多普通到最普通的人,他们普通的父母没有为他们争取最丰富的资源、没有教会他们要一技旁身、没有提耳面命地教他们要把人生最宝贵的十年用来升级,而不是给老板做重复的体力劳动。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是学生,请你用功读书,不要相信什么读书无用论,上或不上大学都不能限制你能走多远,但决定你的生活最底线——是血汗工厂11小时倒班制工人还是朝九晚五生活规律小白领。


如果你没上大学也没关系,在社会里摸打滚打学习的这些年里阅历是你最大的优势,学习不只是指你初中令人昏睡的教科书,而是学习识物待人,学习一门专业的技能,厨艺、汽修、机械维修....如果还心有不甘,熟悉摸熟某行业后可以尝试开一间只属于自己的门店。我的不少初中同学走这条路,其中初中一个和我很熟的朋友脚踏实地从三年打工两年开店,那家伙上个月在朋友圈晒出了他的宝马三系


共勉。


闲蝉24

看到这个问题我真是太感同身受了,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非常老实、善良的人,从来不会骗别人,也不好意思亏待别人。做事情非常认真负责,宁愿自己辛苦点,多花点时间,也要做到无可挑剔,觉得一定要过自己心里那关。和他一起进入装修这行的人,比他赚的钱多很多。

为什么?因为别人总想着速战速决,大概弄一下就行了,但是我爸总是想做的细致点。

现在进入公司了,只负责装修的部分,家具啥的是公司负责,结果因为公司的家具没有装好而过了合同的期限,要扣我爸的钱。每天辛辛苦苦工作,最后存下的钱也没多少。房子买不起,车子也买不起。

现在这个社会的很多人大抵也是这样,看起来勤勤恳恳,却仍然得不到高回报。

我想要么是还不够勤奋,要么是勤奋创造出来的价值太低了。很多体力劳动者,他们付出的并不少,但是他们所得却是很少的。但是脑力劳动者呢?可能一篇文章就有500元稿费;一个课程就可以卖出几万的单子;一个科研成果就更有价值了。

富人整合资源,而穷人则更多的是出苦力。我觉得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生怕麻烦了别人,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可以做。但是我忘了,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

你今天找别人帮忙,别人愿意帮忙,你就多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下次别人找你帮忙,你帮了他,你们之间的链接就会更加紧密。大家互帮互助才能走得又快又远。

综上所述,看起来勤奋的人不一定是真的勤奋,即使真正勤奋的人,可能也是低质量的勤奋。想要获得更高的回报,就要付出更多的东西。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都在说虚话,我讲真例子。我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的父母亲,说句不好听而又心疼的,就是努力了大半辈子还是在社会底层的。

父母过几年就六十了,现在还在打工。除了自己家的房子,以及养大我们三子女,一点积蓄都没有,好在身体都还安康。父亲去了深圳,做的都是些洗碗、酒店清洁工、晚班保安等等又累又不讨好的活;母亲在人家的制衣厂,每天勤奋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加班,薪水就两千出头。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做过,开成衣间、摆饺子摊、开夜宵铺、开台球室什么的,什么都努力过都尝试过,老了老了还是一点积蓄都存不下来,生活还是如此着力。

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父母是这种情况......多少农村、城镇、城市里还有千千万万这样勤劳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是为啥?你们都以为只是个人问题吗?那千万人之中就没有聪明人了?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导致了这个勤而无用:

一、贫富差距悬殊,富人和穷人的劳动收入差距太大了。看看那些像我母亲在工厂、流水线上的人们,真是在以时间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是隐形的被剥削的血汗啊;

二、阶级壁垒坚不可破,底层要往上走,文化学历是一条捷径,但是上一辈人早过了读书阶段啊,这条路一切断或者没走好,那代价可能就是一辈子了。还有无数的年轻人,工作了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想到社会这么残酷啊,可是也都没后悔药;

三、思路决定出路、视角决定成败,底层的人们本来视野就狭窄,身边的人干的这些活,那自己也就理所当然的觉得没问题,于是就步入前尘,虽然自己付出了相同甚至远多于其他人的汗水,还是只能得到浅薄的收入。那些不出卖劳动力的高收入、高利润行业和圈子,基本碰不到、想不到,想到了也进不去......

答案大概如上,当然还有方方面面的因素。

但是说实在的,我觉得学习是任何年龄段、任何阶层的人都应该有的一项能力,这个学习不单只是学历上的,应该是整个人生的,学习怎么往上走,学习怎么让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学习更好的融入社会...只有加入学习、加入思考的勤奋才可能是有用的,才不会“看起来勤奋但永远在社会底层”。

诸君共勉。


众需友

也就是在问:许多人很勤劳,为什么没钱?或钱不多?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很勤奋但又挣钱少的人,从小的方面讲有个人因素,(如浮躁、无知,疾病、天灾、人祸等。)从大的方面讲大多数人是因为缺乏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包含三大类:一.财富资源;二.人脉资源;三.智力资源。

财富资源就不说了,底层的人缺的就是这个。

人脉资源,人脉广信息就多,渠道就多。良好的人脉资源是可以转化为财富的,比如你有一些做官的亲戚或好多做生意的朋友,那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就大不一样了。

智力资源,聪明的大脑本身就是财富,俗语说,力大养一人,智大养千口。聪明的大脑可以利用机会,创造机会。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整合资源创造价值。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都被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同理,大多数的优质社会资源也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普通平民百姓,许多人因为没有好的人脉资源与智力资源,所以只能长期从事一些简单粗放的工种,体力付出多经济回报少,虽然很勤奋,但也挣不了多少钱。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借增广贤文中的两句话:(人脉)欲昌和顺须为善,(智力)要振家声在读书!

个人看法,不可能全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道由悟达

勤奋是勤奋了,努力也努力了,可为什么生活还是不见起色呢?大多是因为勤奋的方向不大对。先和朋友们分享一个故事:

今年3月,部门来了个实习生小C。之后,小C成了部门里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那个人,她的微博发的最多的就是:「22点下班,加班不易;努力的人,终将会成功」我们几个老油条天天和她开玩笑:「这么拼!这是分分钟就要转正了呀!」

一次部门会议上,主管对小C说:「这个月你的KPI完成的不大好,但刚来就这么努力工作已经很难得了,别灰心,下个月加油!」可到了次月,小C的KPI还是完成的不理想,主管面有不悦,但还是没说什么,毕竟这么努力了,再去责备她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可到了今天,小C的工作效果依旧没什么起色,没有一个老板无止境的原谅员工的不作为,主管讲究事不过三,把小C给开除了。

部门里的人议论纷纷,小C如此上进、努力的人,为什么总是做不好工作呢?后来,我们捡起那些被忽略掉的细节,终于搞明白了,那些被用来发微博的努力,都只是伪努力而已。小C的确是第一个到部门,可当同事都到齐之后,她还是悠悠的吃着早饭刷微博;晚上加班时,小C也总是边追电视剧边写报表,所以她常常把报表弄错;她宁可错过班车,也要挨到22点骑车回家,路上浪费不少时间......

生活中,所谓的努力不需要你去发微博告诉别人,只需要你无声的奋斗即可,那些故作姿态的人终有一天会吹破牛皮。你以为转发一篇鸡汤,就代表着你开始努力了?你以为报了一个付费班,就可以脱胎换骨了?你以为办了张健身卡,就会拥有完美身材了?不存在的,朋友!

雷军说过:「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或许需要一些努力的技巧;你或许需要一些沉稳的耐心;你或许需要思考前进的方向,但努力绝对不只是你的想法而已,更不是你自欺欺人的假象,有效努力,才是努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于有效努力,另外的朋友说的很多了,你可以多学习一下,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阿呆札记

讲两个有点意思的小故事。家里有个亲戚,姑且称之为吴小姐吧。吴小姐跟我一样,都是80后。她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辍学的原因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太贪玩,不去学校上课,就辍学了。

后来就浪迹江湖,亲戚朋友们给她介绍过无数的工作,她基本上没有干超过一个月的。我爸妈都给她介绍过好几次工作,基本上都是去几天就不去了。还有一次是去了一次就不去了。

后来她年龄渐长,结婚生子,丈夫也挣不着什么钱,所以日子过得很窘迫。15年年底的时候,我奶奶去世,我从北京赶回重庆。守灵的那晚,吴小姐跟我说:“我从小学习不努力,现在没本事,以后你要多帮帮我啊。”

我不置可否。后来每次见到我,她就要向我诉说她自己的生活多窘迫。我记得有一次,她在说完准备买iphone和浪琴表的计划后,再一次诉苦。我实在听不下去了,给她说:“你现在年纪也大了,当妈妈了,也成熟了,应该学会承担起责任了。现在好胳膊好腿的,应该去打个工啊,多挣点钱补贴家用。”她说:“可是我去打工女儿怎么办啊?还不是怪我妈不靠谱,我没办法把女儿托管给我妈帮忙照料。”我:“你要实在不放心女儿,一定要带在身边,那你找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来做吧。”她又说:“做生意没本钱呀,我爸又挣不着钱,给不了我本钱。”我:“也不是所以生意都需要很大的本钱,有些生意启动资金要求也不高。”她说:“那你帮我找找这种项目吧,找到了介绍给我。”那天跟她没聊太多,因为每当我提出一个建设性的建议,吴小姐就会把责任推给除她之外的其他人。

许多人看到这里,大概以为会有转折了吧。以为吴小姐的命运应该会因为什么偶然事件发生奇妙的转折吧,可是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残酷和绝望得多。

直到今天,她还是没有上班,依旧过着窘迫的生活。

接下来讲第二个小故事。前两天,有个朋友给我说,他非常想去某一家公司工作,让我帮他把一下简历的关。我说好,你发我看看吧。于是他把简历发给我了。我看了一下,简历确实做得非常粗糙,好像58同城上招切菜墩子会收到的简历。于是我给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特意嘱咐:在网上找一些优质的简历模版,对照着好好改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说改好了,把改过的简历发我了。我打开简历看了一下,新的简历,除了格式略有变化之外,实质内容也就改了几行字,依然非常粗糙,依然像切菜墩子写的简历。明显也没参考过什么简历模版,就是凭自己感觉随便改了一下。说实话,我挺生气的。因为我是认认真真地给他提修改意见,他却一点不认真,做的事情全是在敷衍我,可是敷衍我完全没有意义呀。我们处理简历这件事情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去找到一份他想要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都不认真,那旁边的人再怎么帮也是无用的。后来我说了这位朋友几句,第二天他认真又改了半天,再发我看时,简历已经改得很不错了。其实讲上面这两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很多人的问题,看起来是技巧、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态度问题。很多人对待自己的人生、事业、目标,真的不够认真和努力。

这些年,我也逐渐发现让我有点可悲的事实:写这么多文章,营销也好,创业也好,职场也好,能力成长也好,讲的其实是方法居多,但是这只能真正帮助到一部分人。能帮到哪一些人呢?就是态度积极,但是找不到方法的人。但是更多的人,其实不是方法有问题,而是态度有问题。但是我们假装没问题,假装在认真,假装在做事。日复一日的机械式的度过每一天。

有句话叫做: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我们需要叫醒的,是那个装睡的自己。

我在读研究生时,上过一门管理学的课程,老师讲到两种人格类型——“自控型”(internals)和“外控型”(externals)。 “自控型”的人相信结果主要取决于自己,“外控型”的人相信结果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

这两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面对同一件事,“自控型”和“外控型”的人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考试考得不好,“自控型”的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没有发挥好,“外控型”的人会觉得是这次题出得太难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控型”比“外控型”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比如前文所说的亲戚吴小姐,是典型的“外控型”,她会把一切的不如意,不管是不去工作,亦或是找不到好的生意项目,归咎于外部原因,即“母亲不靠谱,没办法帮忙带孩子”,以及“父亲不赞助自己做生意的本钱”。而内控型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们会找方法而不是关注问题和责任本身。比如“跟母亲沟通带孩子一事”,或者“寻找资金门槛低的小生意项目”。就像同样是被女孩子甩,“自控型”的人会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努力;“外控型”的人会认为是女孩子太拜金、太物质。

前两天跟一个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吃饭,聊起我一路以来的经历,从学校、到职场、再到创业,一直都很优秀。他评价了一句“优秀是一种习惯。”别人夸我我总觉得是恭维,后来回家后我仔细想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总是以一个相对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能一步一步变得更好;如果你对于自己做人做事都没什么要求,或者停留在一个很低的评价标准,那现状只会越来越差。

为了避免这篇文章被人说成是励志鸡汤文,最后我再补充两个小工具吧。帮助大家在做人做事时,都能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能有一个高的标准,能真正的实现自我驱动。

1

换位评价

很多人做事情,做了也就做了,不仅不反思和改进,甚至对于自己做得好不好都不知道。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对自己做事的结果有一个评价。比如你修改了简历准备投递,你开了个餐馆准备揽客,你应该对你的简历吸引力和餐馆吸引力有一个基础评价。那么如何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呢?方法很简单——换位思考。比如我问前文所讲的那位找我改简历的朋友,他如果改完简历想一想:“如果你是HR,看到这样的简历,你会眼前一亮,让这位应聘者过来面试吗?”也许他就不会这么仓促敷衍了。所以大家做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至少要做到基本满意吧。怎么衡量“基本满意”的程度呢?你需要换位思考一下:你改简历,至少要改到你认为面试官眼前一亮的程度;你开餐馆,打磨菜品、服务、环境,至少要打磨到“你如果是食客,也会有兴趣来光顾”的程度;

所以如果你连“换位评价”这关都过不去,那就先不要把你的方案、产品和模式拿出来了吧,先做到自己满意再说。

2

动员

军队会在战前做内部动员。球队在重要比赛前也会开动员会。美国总统大选前,候选人也会在电视、网络上动员选民到现场去投票。

就连发廊的小哥小妹在每天营业前,也会在店长的带领下跳跳操,喊一喊口号。

“动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统一行动者的思想,提高士气,提高执行力。但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团队执行重要任务前,其实是缺少“动员”环节的。领导可能就开个会,说一下事情,分配一下任务。最终事情失败,往往不是策略不对,而是参与者的思想并没有统一,行动的积极性也没被调动起来,计划没有被有效贯彻。同样的道理,对我们个人而言,自我动员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树立了一个目标,面临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也需要“自我动员”。

我们在“理性的层面”上虽然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无法在“感性”的层面上调动自己,这件事也很难做得好。所以如果我们真想做成一件事,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要做好“自我动员”。方法很多:冥想、自我暗示、跟成功者交谈、想想失败的后果、给自己写小便签,方法不一而足。不管你要减肥,升职加薪,创业,做副业,还是娶个漂亮老婆,在你为这些目标奋斗之前,记得做好自我动员,调动起自己的情绪。

结语

看过尔冬升的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讲的是一群混迹于横店影视圈底层的群众演员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很鸡贼的群众演员,一到电影开拍,就偷偷找个房间去睡觉,也不要参加拍摄,等到当天收工,他也睡醒了,直接去领酬劳。当他洋洋得意地向其他人炫耀这一诀窍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他:“要是想睡觉的话,为什么不回家睡。我这么辛苦的跑到横店来当群众演员,不是为了找个地方睡觉。”

我觉得这句话其实适用于我们很多人。我们做事的时候,很像那个一到拍戏就偷懒睡觉的群众演员,这种做法看似能节约一时的心力,获得短暂的轻松,但是真的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还不如不做呢。你永远叫不醒那个装睡的人,但也许你能叫醒装睡的自己。


每天看一部电影

社会结构决定了底层必须是多数的,那么很多人很努力了依然是底层,说到底就是2个人生转折点没有抓好

第一,高考,人生爬出底层的最佳途径就是高考,高考考的好的就两种人,一种天才,不用怎么学就是成绩好,简单说就是智商高,另外一种,18岁以前就明白了刻苦,努力的方向,至少比一般人更早的明白了学习受益终生,因此这两种人爬出了底层,可以说9成以上名校211,985毕业的都会进入中产阶级,那些高考不努力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爹妈基本永远底层了。

第二,30以前找工作,工作路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伯乐,自古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想要爬出底层就是要跟对人,尤其是你没有好学历好爹妈,那么跟对人绝对比努力工作要重要一万倍,这里要说下,人类的情感,首先,情商高爬的快,比如同样努力工作,有人逢年过节都去看领导有人就知道苦干,这就是区别,就算比你干的差但人家会来事你就只能底层了。其次,有了伯乐就要更加努力学习,没有伯乐前要去学一门技术,这是你找伯乐的敲门砖

最后,自主创业,这种人运气很太好,比如早年的淘宝,一大批底层马上进入中产了,但是在茫茫人海中想要爬出底层还是老老实实读书吧,不然你未来在如何努力都是白费


每天一个靠谱回答

最近,我听一个朋友很失望地说,这辈子真失败啊。这么多年来,说赚钱吧,发现赚钱的速度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说经验吧,发现经验对于新工作来说,根本顶不上毛用。想换工作吧,不可能。维持原来的工作吧,薪水实在薄得可怜。其实他的情况具有普遍性。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生原地踏步,应验了红皇后效应。

什么是红皇后效应( red queen effect)?这个概念来自《爱丽丝魔镜之旅》。在这本书中红皇后女王对爱丽丝说: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全力奔跑;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

引申到现实当中意思是说,如果你自己的速度与周围环境变化速度一致,那么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无论如何都无法向前迈进。 人生何尝不是。

现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强度变化、演进的世界,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是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如果你稍微一松懈,你就会被甩在后边;在这个世界里,如果你自己只是一般般努力,你只能原地踏步;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你比别人更努力,奔跑的速度别人更快,你才能向前迈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曾经刷屏。这句话没有错,但我们还应该理解更丰富的内涵。换句话说,搭一点红皇后效应的边,我们可以这样说,幸福都是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奋斗出来的。 当然很多人会说,不对啊,我没有比别人不辛苦。我送快递,从早送到晚,我也很努力。工作几年以来,我也是天天加班,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可是我还是论钱钱没积,论才没才干。那么我想问一下,你是否真正理解“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含义?

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含义很丰富。工作上非常努力,休息日不休息、加班日常化看起来确实是努力了。但是与别人比较,你是真努力了吗?未必。努力是讲方法的。你的努力是否为你积累经验了?是否让你逐渐成为专家了?如果不是,那就请你每天反省一下,记录自己的进步,日子久了你肯定会比别人更有经验了。 你还要看看你正在奋斗着的平台是否适合你?平台很重要。你骑上自行车,两脚使劲蹬一小时只能跑10公里。但如果开汽车,一踩油门一小时能跑100公里。坐上动车,你看着风景,一小时能跑300公里。你还是你,但是平台不一样,载体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好好分析一下,如果现在这个平台不适合,那就毫不犹豫丢了他。找个好的平台,报酬差点没关系!


应火海

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但是仔细想想,坚持勤俭的人一定可以成功吗?一定可以摆脱生活在社会底层吗?我感觉这就值得探讨。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人类。没有辛苦的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幸福生活。人类财富的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除了一些人不勤奋以外,也有尽管勤奋但是生活仍然贫困的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如下:


一、社会分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首个原因。人们对低层级岗位的鄙夷,也使得人们对低层级岗位收入更低,导致了不同岗位工资更低的现象。客观上也为一些不劳而获者或者某些行业的劳动者增加财富或者缩小收获成为现实。

二,富者更富裕,贫者更贫穷,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出现的社会现象。

《圣经》上说,贫穷的更加贫穷,富裕者更加富裕。上帝总喜欢把收入少的财富剥夺,然后赠送给富裕者。

其实,富裕者占有社会财富多,支配社会资源配置就有很多手段;贫穷者由于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力换取一定的社会财富,所以贫穷者往往捉襟见肘,资材消耗已尽。

三,阶层的固化,也使得处于下层的劳动者很难打拼出一片天地。

打破阶层固化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读书。因此中国古代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功案例。因此农村孩子改变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搞好读书,求得咸鱼翻身的机会。

但是一大批农村老农民,他们早就过了读书的年龄,尽管也很勤劳,比那些不勤奋者相比自己已经过得很好了,但是他们阶层的固化很难改变自身窘迫的命运。

四、贫穷者的视野和胸怀限制了一些勤劳者的具体做法。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一切个人阅历都会成为自身决策行为的原料。思路影响出路、底层的人们由于长期从事枯燥重体力劳动,他们收入微薄,视野狭窄,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去改变,所以学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一日三省吾身,才可能改变命运。

总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造相对公平的工作环境,不堵塞阶层上升的渠道,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