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淮南为什么有三次叛乱?

害羞没饭吃

淮南叛乱的事,是发生在汉朝。一个是淮南厉王刘长,另一个是他的儿子,也就是写过一本名著叫【淮南子】书的刘安。

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两个人为什么要谋反?

先说淮南厉王刘长,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他也是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刘恒和刘长,这兄弟两人的运气比较好,所以,在吕后当政的时候,他们侥幸逃脱了,没有被吕后给杀掉。

后来刘恒继位当了皇帝,他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刘长作为汉文帝的弟弟,汉文帝对他可是很疼爱的。就是因为仗着自己的哥哥对自己的爱护,最终导致了刘长被自己嘬死的命运。

我们来说说刘长的胆子到底大到何种地步,他又是如何把自己给嘬死的?

汉文帝打猎的时候,他经常和汉文帝同乘一辆车,而且他叫汉文帝的时候,不是以军臣之礼相待,而是直接叫汉文帝哥哥,这在古代那个尊卑分明的社会,就是大逆不道,不过汉文帝也没给他计较这些。

刘长以为自己做什么事情,汉文帝都不会怪罪他。有一天,他在和汉文帝打完猎后,在回家的路上,刚和汉文帝分开,他就跑到了审食其家去了。

审食其是开国功臣,当年刘邦打仗的时候就是托付他照顾吕后以及刘太公的。最后他被封为了侯爵。

那一天审食其一看,皇上的弟弟刘长跑到自己家来,他感到无限的荣幸,可是当他跪下去的那一刹那,刘长一刀把他的头给砍下来了。

刘长把审食其给杀了之后,就带着审食其的人头来到汉文帝这里。他告诉汉文帝,这个审食其是我杀的,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小人,此人我非杀不可。

你看当年吕后掌权的时候,差点把我们刘姓子孙给杀光,作为当时丞相的他竟然不管不问,这是他的失职。

再一个就是,我的母亲就是因为他而死的。当年我的母亲在监狱中曾经向他求过救,想让他告诉吕后,给刘邦说说情,放我母亲出来,毕竟我母亲怀有身孕,被关在监狱中的滋味不好受。

就这件小事,他竟然没有出手相帮,导致我的母亲觉得受到了天大的侮辱,所以,我的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就自杀了。

这就是我不得不杀他的原因。

刘长的母亲是被刘邦关在了监狱中的,他是赵王张敖府上的人,因为张敖涉嫌刺杀刘邦,所以整个赵府里的人全部被抓了。

要知道私自杀朝中的命官是杀头的大罪,更何况审食其还是一个侯。当时汉文帝没有谴责刘长。不过没多久,汉文帝还是让自己的舅舅薄昭数落了刘长一番。

刘长彻底的恼怒了,他要谋反,就弄了几十辆车,他就开始要刺杀汉文帝了。可是,事情还没来得及进行,就败露了。

汉文帝为了处罚他,把他给贬到了蜀地去。刘长这个公子哥坐在囚车里,从长安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路途多么遥远,可想而知了。

路途远还不是最坑爹的,更坑爹的是,他经过每个县的时候,县丞为了防止他逃跑,竟然都不让他出囚车,失去了自由的他,感到丢人丢大了,这一生他那里受过这种屈辱呀。

没走多远,他就绝食而死了,临死前,他就说自己能有今天,都是汉文帝平时纵容他造成的,就是因为他做什么事,汉文帝都不处罚他,导致了他胡作非为却不知犯法的险像,才会有了今日的屈辱。

汉文帝听到自己的弟弟死后,大哭了一场,然后把刘长的儿子全部封了王。其中刘长的长子刘安继承了淮南王的位置。

刘安对自己父亲的死一直都是耿耿于怀,苦于没有借口,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反抗,到了汉武帝当朝的时候,加上汉武帝久久没有儿子,这就更加给了刘安一种错觉,因为他决的自己是刘邦的孙子,若是汉武帝没儿子,等到汉武帝挂了,这个皇位就由他来继承了。

可是,汉武帝没让他等多久,因为刘安儿子牵涉到命案,把刘安也给拉下了马。刘安开始着手谋反了。他的谋反根本没来的急实施,就被扼杀在摇篮中。因为汉武帝出手很快,把他们一家全部给送上了断头台。就这样一场淮南王刘安的谋反,被汉武帝轻易的化解掉了。


史学达人

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孙,其父淮南王刘长。孝文帝时,刘安继承父亲淮南王位。刘安喜欢读书鼓琴写文章,颇好沽名钓誉,广罗门客以及会各种技能的人达数千人。

建元六年,天空出现慧星。有人劝说刘安道:“先前吴国起兵时,慧星出现仅长数尺,尚且血流千里。现在慧星横贯长空,恐怕天下兵马都要起事。”刘安心想汉武帝没有太子,若天下发生变故,诸侯王将一齐争夺皇位,便加加紧整治兵器和攻战器械,积聚黄金钱财,以备谋反之用。到了元狩元年,刘安日夜和门客左吴等人察看地图,部署进军的路线。刘安说:“陛下没有太子,一旦过世,官中大臣必定征召胶东王,要不就是常山王,诸侯王一齐争夺皇位,我可以没有准备吗?况且我是高祖的亲孙,亲行仁义之道,陛下待我恩厚,我能忍受他的统治;陛下万世之后,我岂能事奉小儿北向称臣呢!”

刘安坐在东宫,召见中郎将伍被一起商量谋反的事。伍被说:“大王怎么能说这种亡国的话呢?我仿佛已经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沾湿衣裳的凄惨景象了。”刘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关押了三个月。然后又把伍被召来询问。

伍被说:“当年秦朝治国无道,奢侈暴虐到了极点。百姓希望天下大乱的有十分之六七,高皇帝在行伍中崛起,最张立为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把握时机,乘人之弊。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却偏偏看不到近世“七国之乱”吴楚的覆亡么?那吴王掌管着四郡的民众,地域广至方圆数千里,国家殷富百姓众多。充分准备后才发兵西进。然而一旦在大梁被攻克,向东奔逃,国亡身死,令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吴楚有那样众多的军队都不能成就功业?实在是违背了天道而不识时势的缘故。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吴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宁却比秦始皇时代好万倍,若大王不听臣的劝告,我今天简直就像亲见您接到朝廷赐死之书,先于群臣死在东宫的景象啊。”

刘安听了,流着眼泪站了起来。刘安有个庶子叫刘不害,年龄最大。却不受刘安喜欢,王后荼生的太子刘迁不以其为兄,王后也不拿他当儿子看待。刘不害有一个儿子叫刘建,很有才华,又年轻气盛,常怨望太子轻视其父,暗中派人告发刘迁企图刺杀朝廷中尉的事情。

刘安很害怕,想立刻起兵造反。再一次询问伍被:“你认为当年吴王造反,对还是不对?”伍被回答说:“臣听说吴王后来十分后悔,希望大王不要向他一样后悔。”但是刘安给伍被进行了一番分析论证。伍被无奈同意了刘安的主张,并给他出了个主意:“当今诸侯对朝廷没有二心,百姓对朝廷没有怨气。大王可以伪造丞相、御史写给陛下的奏章,请求皇上迁徙各郡国的豪强和殷实富户到朔方,我们多调发一些士兵监督,将期限定得很紧,装出朝廷怕他们反抗的样子。再伪造朝廷发给各地的诏狱书,去逮捕诸侯的太子和宠幸之臣。如此一来就会民怨四起,诸侯恐惧,紧接着让摇唇鼓舌的说客去鼓动说服他们造反,或许可以侥幸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

于是,刘安命令官奴入宫,伪造皇帝印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史、中二千石、京师各官府令和县丞的官印,邻近郡国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计策行事。

刘安想要发动国中的军队,又恐怕自己的国相和大臣们不听命。他就和伍被密谋先杀死国相与二千石大臣。正在此时,朝廷因为刘建的举报派人来逮捕刘迁。

刘安得知,和刘迁谋划,打算召国相和二千石大臣前来,杀死他们就发兵。召国相入宫,国相来了,内史和中尉则没来。刘安心想只杀死国相一人没有什么益处,就罢手放走了国相。

刘安再三犹豫,定不下行动的计策。刘迁就自杀了,却未能丧命。伍被独自往见执法官吏,告发了自己参与淮南王谋反的事情,将谋反的详情全盘供出。官吏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围了王宫。将国中参与谋反的刘安的宾客全部搜查抓捕起来,还搜出了谋反的器具,然后书奏向上呈报。

汉武帝将此案交给公卿大臣审理,案中牵连出与刘安一同谋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强有几千人,一律按罪刑轻重处以死刑。

汉武帝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刘安。宗正还未行至淮南国,刘安已提前自刎而死。王后荼、太子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都被满门杀尽。伍被亦未能幸免。


老师纵观天下事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区连续发生了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历史上发生军人想夺取政权的叛乱并不奇怪,可在一个地区连续发生叛乱,这就有点儿不太寻常了。

从王凌、毌丘俭到诸葛诞,魏国淮南地区三次叛乱前后只有七年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时期的一件怪事。那么,魏国为什么会发生“淮南三叛”呢?

先看看这三次叛乱都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王凌的第一次政变

公元249年(魏国嘉平元年),魏国发生了一件影响其命运的大事——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杀了另一个托孤大臣曹爽,从此独揽大权。王凌认为,曹芳不适宜再当皇帝,而楚王曹彪有才能,就和外甥令狐愚秘密商量,想另立曹彪为皇帝,建都许昌。

可是时间不长,令狐愚却病死了。当时,令狐愚的一个属下正在京都汇报情况,得到令狐愚的死讯,非常害怕,就把王凌和令狐愚的计划泄露。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王凌见东吴在涂水有军事行动,于是上书请朝廷准许讨伐东吴,打算乘此机会起兵反抗司马懿,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王凌于是派部将杨弘前去联络兖川刺史黄华,不料杨弘和黄华却联名将此事报告给太傅司马懿。

司马懿立即出动京城的驻军,迅速地来到前线,王凌自知不敌,向司马懿投降。司马懿在发兵时虽然赦免了王凌之罪,但王凌在见到司马懿时做了试探,知道司马懿不会饶了他,于是在回京城的途中自杀。

毌丘俭的第二次政变

司马师代替父亲司马懿掌握魏国大权后,将打算推翻他的大臣李丰、张缉和夏侯玄全部杀死,同时将皇帝曹芳废除,改立曹髦为皇帝。这引起了镇东将军毌(guan)丘俭的不安,而当时的扬州刺史文钦和曹爽是同乡,也对司马父子十分怨恨,两人关系又十分融合,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师。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二人假传皇太后的旨意,列举了司马师的罪状,又向各个郡国发布公文,在寿春城举兵。反叛大军北渡淮河,很快推进至项城。东吴知道毋丘俭叛乱后,也由丞相孙峻率领军队来到寿春支援。

曹魏大将军司马师出动京城的军队,自己亲自率领前往讨伐,同时调动豫州、青州、徐州各路大军从不同方向向叛军出击。各军到达位置后,司马师命令诸军在壁垒中坚守,不要与对方交战。

毋丘俭和文钦想向前不能进攻,想退回寿春又怕遭到袭击,真正是进退两难,无计可施。他们所率领的军中将士,家属都在北方,于是军心溃散,纷纷投降。当司马师用计打败文钦后,叛军溃败,毋丘俭在逃跑途中被射杀。

诸葛诞的第三次政变

毌丘俭叛乱时,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因平叛有功,转为征东大将军。政变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病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

诸葛诞曾经和夏侯玄关系十分友好,他见王凌、夏侯玄、毋丘俭相继被杀,心中十分不安。于是拿出公家仓库储藏的财物来赈济百姓以笼络人心,还用优厚的待遇蓄养死士以作自保。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东吴有进攻魏国的意图,当时诸葛诞所统领的兵马足以应对,但诸葛诞仍然请求朝廷派出十万军队来帮助镇守寿春。

司马昭知道诸葛诞心内所想,他听从了贾充的建议,征调诸葛诞入朝任职,诸葛诞借机举兵反叛。诸葛诞还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东吴,希望得到东吴的支援。东吴人也果然派出援军,在魏国军队还没有完成包围圈时突入寿春城。

司马昭和皇帝一起,率领二十六万大军东征讨伐诸葛诞,经过一系列安排部署,将诸葛诞的叛军紧紧围困在寿春城。吴军主将孙綝前来接应诸葛诞,但他组织了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一怒之下,孙綝斩了出战不利的将军朱异,却仍然无济于事。而曾经积极鼓动诸葛诞反叛的部将蒋班和焦彝等人却翻越城墙向司马昭投降。

甘露三年正月,叛乱半年之久的诸葛诞和文钦等人多次组织突围失败,只好再撤回城内。这时候,城内粮食将尽,城中满地都是死伤之人,出城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而本来就不合的诸葛诞和文钦又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文钦被诸葛诞杀死。

文钦之子文鸯和文虎听说父亲被杀,逃走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赦免了文鸯兄弟,并让他们沿城喊话,寿春城内人心浮动。司马昭下令攻城,寿春城内竟然无人抵抗。诸葛诞带着卫队想突围出城,被司马昭的部将胡奋斩杀。

那么,在这短短的几年间,魏国为什么会出现三次大的军事政变呢?

曹魏皇室的巨大危机

皇室的危机,最大的莫过于皇帝无子嗣,其次则是继任皇帝年幼,而曹魏这一时期两项全占了。皇帝无子嗣,他只能从家族中收养,这很容易让别有用心的人拿这个即将继位者的血统做文章,这就是所以说是最大的危机。

继任皇帝年幼造成的危机,例子就更多了,因为他们不能自己掌权执政,往往会造成外戚或者大臣揽权专政。魏明帝曹睿没有儿子,曹芳是他收养的儿子,继位时只有8岁。正因为这个原因,王凌造反,才会认为“曹芳不适宜再当皇帝”,因而想立楚王曹彪为帝。

试想,假如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亲生儿子,王凌敢这样想吗?汉末,汉朝早已经是名存实亡,董卓将皇帝刘辩废掉另立,天下人都说董卓篡逆,但他立的那个汉献帝刘协却没有人对他的血统提出质疑,原因正在于刘协是汉灵帝的正宗儿子。

司马师废掉曹芳,应该说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曹芳年长不容易控制,另一个原因就是曹芳不是皇帝的亲儿子。

当然这些都是说不出的理由,而不说出来的却不一定不是事实。假如说这个曹芳是魏明帝的儿子,那个郭太后能把自己的儿子废掉另换一个不相干的人吗?

那么,朝廷危机又干叛乱什么事呢?这是一种轻重关系的错乱。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大臣,这正是他们攫取朝政大权的一个最佳机会,或者说,朝廷危机就是他们的机遇。

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是导致叛乱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司马师也可以不换皇帝,就像曹操那样,前提是必须能够牢牢地掌握住这个人,但司马师还没有像曹操一样完成这个过程。或者说,掌握这个人不难,难的是司马氏还没有能够掌握满朝文武大臣。

本来,司马懿和曹爽都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司马懿的能力又在曹爽之上,但曹爽同样有野心,他要实现自己的野心,首先要搬掉司马懿这块拦路石。

司马懿也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权利的斗争往往是你死我活,尽管他表现得无欲无求,还要装病来麻痹曹爽,但他时时刻刻都在窥探着时机,直到曹爽兄弟俩都离开京城迁往高平陵。

高平陵之变后,托孤大臣只剩下司马懿一人,权力也大多集中到司马氏一家。但这天下还是曹家天下,皇帝还是姓曹,司马家要想长久掌权,就必须培育自己的势力,也就是让那些所谓的魏臣都成为司马氏之臣。而

曹魏方面尽管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但人家毕竟是一个正宗老店,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经理伙计还都是老曹家雇用的,你司马家想这样轻而易举的改个名就把这个店变成自己的,总会让有些人心里不舒服。李丰、夏侯玄、张缉就是那些心里不舒服而又表示出来的人。

所以说,这种看似大臣之间的矛盾,实则是拥护司马氏和反对司马氏的一场较量。而司马氏则要逼迫大臣们来选边站队,顺从者继续当官安享富贵,不从者则安个罪名予以处死。这件事在废除曹芳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司马师以皇太后的名义召集群臣商量废除皇帝曹芳,“群臣失色”,但吃惊之后,朝中大臣还是说“我们都听你的”。

当然,朝中大臣的服从是迫于司马氏的淫威,总不免有些“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意味,其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也不能凭一时一事来判断。但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就不是这样,当他们感觉危险来临的时候,知道和司马氏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于是就用武力来说话。

总之,这段时间叛乱的频仍发生,正好是司马氏从曹氏手中夺取政权的过渡时期,所以说,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是导致叛乱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叛乱者手里有兵,他们也想掌握朝政大权

在这三次政变或者叛乱中,有一个共同地点——寿春城。

寿春城位于魏国的边城合肥以北,是魏国防御东吴的前线司令部所在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大的作为,反倒是魏吴两国发生的战事要比西部频繁得多,其规模也更大。

也正因为如此,魏国用兵的重点在东部,而东部将领手中掌握的常规兵力也要比其他地方多。这就让这些将领感觉有底气和司马氏叫板。

应该说,淮南三叛的首领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都担任过州级地方行政长官,在作为将领时都立有战功,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因而会把自己看得很重,不惜一战。但正如《三国志》作者评论的那样,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实际”,直到他们失败,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就是现在说他们也是想和司马氏一样掌握朝廷大权,也不过是一种事后的分析和判断,而对于他们自己,只不过是我手里有兵,先干起来再说罢了。


partner200724882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区连续发生了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淮南叛乱在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叛,其中由诸葛诞发起的最后一次尤为激烈,李筠在昭义军区(山西省长治市)叛乱的时候,李重进派遣自己亲近的官员翟守珣偷偷与李筠结盟。而翟守珣却偷偷的晋见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说李重进暗中有叛乱的意思,司马氏在平定诸葛诞之役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过人的谋略。

前后周王朝代理全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检校太尉——荣誉官名,无实权)、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司令官(节度使)沧(河北省沧州市)人李重进,是后周王朝太祖皇帝郭威的外甥,最开始和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一起效命于后周王朝世宗皇帝柴荣,两人分别掌握军权,李重进感到赵匡胤英明神武,心里面对他感到害怕。后周王朝恭皇帝柴宗训即位,李重进这时候担任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司令官。等到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取代后周王朝称帝,命令韩令坤代替李重进为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司令官。李重进请求回到中央,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下诏阻止,李重进更觉得不安全。

李筠在昭义军区(山西省长治市)叛乱的时候,李重进派遣自己亲近的官员翟守珣偷偷与李筠结盟。而翟守珣却偷偷的晋见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说李重进暗中有叛乱的意思。赵匡胤重重赏赐翟守珣,并让他设法让李重进放缓叛乱的步子,不要让李筠和李重进同时叛乱。翟守珣回到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劝说李重进不要轻易行动,李重进听从他的建议(李筠是猪,好歹也知道叛乱要联合,李重进在这点上,连猪的智慧都没有,)。

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既然已经平定了李筠的叛乱,现在,准备对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下手,于是,调李重进为平卢军区(山东省青州市)司令官(节度使)(调虎离山),又派皇室亲王住宅管理官(六宅使)陈思诲携带“免死铁券”(铁券)前往淮南军区(江苏省扬州市),用来安慰李重进。李重进觉得自己是后周王朝的亲戚,恐怕即使得到“免死铁券”也不能够免掉一死(《水浒传》中柴进是后周王朝的直系子孙,也有“免死铁券”,后来还不是被逼上梁山,在这一点上,李重进的猪头脑倒是清醒的),于是拘留陈思诲,加固城墙,制造武器。并派人到南唐王朝(首都江苏省南京市)请求援助,南唐王朝皇帝李璟不敢答应。(李璟还算聪明,答应了李重进,估计南唐王朝亡国的时间会提前15年)。

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得到李重进起兵叛乱的消息,任命石守信为扬州讨伐军总指挥(扬州行营都部署),兼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州长(兼知扬州),并主持公务,王审琦为副手,李处耘为总监督官(都监),宋延渥为总督战官(都排阵使),率领禁卫军讨伐李重进。


则天15

淮南三叛是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掌权,发生在淮南寿春的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变。分别是251年的王凌的第一叛,255年的毌丘俭文钦的第二叛,257年的诸葛诞的第三叛,三次分别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平定。

王凌是当时的太尉,王凌有个外甥叫令狐愚,之前担任曹爽的长史,兖州刺史,高平陵变之后,曹爽被诛,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引起王凌的不满,他打算迎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

公元251年,王凌看到东吴在涂水有行动,就上表请求率军攻打东吴,想要趁此机率起兵反司马懿,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王凌就派自已的手下杨弘将他的计划告诉了兖州刺史黄华,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行动。

没想到杨弘和黄华两个人转身向司马懿告发了王凌的计划,司马懿亲率前去平叛。司马懿发诏说只要王凌投降,就会赦免他的罪行,王凌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投降,但他知道司马懿肯定会杀他的,所以他在路上就自决了,令狐愚和曹彪也被诛杀。

公元254年,李丰,夏侯玄,张缉意图废黜大将军司马师,改由夏侯玄担任大将军,但是事情败露,此三人都被杀,司马师对曹芳不满,就将曹芳废黜,改立高贵乡公曹髦。

公元255年,毌丘俭与文钦两人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东吴派丞相孙峻率领吕据与留赞前来支援,司马师亲自率军征讨。最后毌丘俭被杀,文钦在儿子文鸯下突围成功,逃往东吴,东吴的留赞被诸葛诞的部将蒋班斩杀,孙峻退兵回东吴。

夏侯玄是诸葛诞的好友,看到王凌和毌丘俭都被司马氏杀死了,内心十分的不安,司马昭听从了贾充的建议,令时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春的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诸葛诞认为司马昭此举是想向自己下手。

于是在公元257年,杀死了乐进的儿子扬州刺史乐綝,又派长史吴纲向东吴求救。东吴派文钦,唐咨,全怿前来救援,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大军前来征讨,诸葛诞有十三万左右,东吴的援救有十万左右,所以这一次战役总参战兵力高达五十万。

镇东将军王基包围住了寿春,文钦无法突围,吴将朱异也被兖州刺史州泰所打败,孙綝派朱异派丁奉和黎斐前去解寿春之围,再次被石苞和州泰打败,泰山太守胡烈还烧毁了吴军的粮草。

寿城缺粮,又缺少救兵,诸葛诞的手下蒋班与焦彝劝诸葛诞不能固守寿春,要选择某一城门突围,而文钦认为吴军援军肯定来,应该固守。司马昭听了钟会之策,伪造了投降曹魏的全辉和全仪写给城中的全禕和全端的书信,两人率吴军向曹魏投降。

公元258年,因为缺粮,文钦建议将原来魏兵都放出城去,只留下吴军,诸葛诞非但不听,反而将文钦杀害,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向司马昭投降。最终寿春城被攻克,诸葛诞逃出城外,被胡奋的部下杀死。

历史简单说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区连续发生了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历史上发生军人想夺取政权的叛乱并不奇怪,可在一个地区连续发生叛乱,这就有点儿不太寻常了。从王凌、毌丘俭到诸葛诞,魏国淮南地区三次叛乱前后只有七年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时期的一件怪事。

 叛乱者手里有兵,他们也想掌握朝政大权

  在这三次政变或者叛乱中,有一个共同地点——寿春城。寿春城位于魏国的边城合肥以北,是魏国防御东吴的前线司令部所在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大的作为,反倒是魏吴两国发生的战事要比西部频繁得多,其规模也更大。也正因为如此,魏国用兵的重点在东部,而东部将领手中掌握的常规兵力也要比其他地方多。这就让这些将领感觉有底气和司马氏叫板。


  应该说,淮南三叛的首领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都担任过州级地方行政长官,在作为将领时都立有战功,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因而会把自己看得很重,不惜一战。但正如《三国志》作者评论的那样,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实际”,直到他们失败,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干什么?就是现在说他们也是想和司马氏一样掌握朝廷大权,也不过是一种事后的分析和判断,而对于他们自己,只不过是我手里有兵,先干起来再说罢了。


害羞没饭吃

大概民风所致,不是当官的想造反就会一呼万应,总要下面人也要不安分才行,至于到底为什么,想想现在那里的民风口碑就可以了。具体要怎么解释真的不知道!

淮南叛乱在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叛,其中由诸葛诞发起的最后一次尤为激烈,李筠在昭义军区(山西省长治市)叛乱的时候,李重进派遣自己亲近的官员翟守珣偷偷与李筠结盟。而翟守珣却偷偷的晋见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说李重进暗中有叛乱的意思,司马氏在平定诸葛诞之役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过人的谋略。

司马昭的军事才能是很高的,他指挥的淮南战役也是以少胜多战役的范例,是值得敬佩的,让我们看到淮海战役的影子。

司马昭(211-265)即晋文帝,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字子上(《三国演义》中字子尚),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