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淮南爲什麼有三次叛亂?

害羞沒飯吃

淮南叛亂的事,是發生在漢朝。一個是淮南厲王劉長,另一個是他的兒子,也就是寫過一本名著叫【淮南子】書的劉安。

下面我們來講講,這兩個人為什麼要謀反?

先說淮南厲王劉長,劉長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他也是漢文帝劉恆的弟弟,劉恆和劉長,這兄弟兩人的運氣比較好,所以,在呂后當政的時候,他們僥倖逃脫了,沒有被呂后給殺掉。

後來劉恆繼位當了皇帝,他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文帝。

劉長作為漢文帝的弟弟,漢文帝對他可是很疼愛的。就是因為仗著自己的哥哥對自己的愛護,最終導致了劉長被自己嘬死的命運。

我們來說說劉長的膽子到底大到何種地步,他又是如何把自己給嘬死的?

漢文帝打獵的時候,他經常和漢文帝同乘一輛車,而且他叫漢文帝的時候,不是以軍臣之禮相待,而是直接叫漢文帝哥哥,這在古代那個尊卑分明的社會,就是大逆不道,不過漢文帝也沒給他計較這些。

劉長以為自己做什麼事情,漢文帝都不會怪罪他。有一天,他在和漢文帝打完獵後,在回家的路上,剛和漢文帝分開,他就跑到了審食其家去了。

審食其是開國功臣,當年劉邦打仗的時候就是託付他照顧呂后以及劉太公的。最後他被封為了侯爵。

那一天審食其一看,皇上的弟弟劉長跑到自己家來,他感到無限的榮幸,可是當他跪下去的那一剎那,劉長一刀把他的頭給砍下來了。

劉長把審食其給殺了之後,就帶著審食其的人頭來到漢文帝這裡。他告訴漢文帝,這個審食其是我殺的,他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人,此人我非殺不可。

你看當年呂后掌權的時候,差點把我們劉姓子孫給殺光,作為當時丞相的他竟然不管不問,這是他的失職。

再一個就是,我的母親就是因為他而死的。當年我的母親在監獄中曾經向他求過救,想讓他告訴呂后,給劉邦說說情,放我母親出來,畢竟我母親懷有身孕,被關在監獄中的滋味不好受。

就這件小事,他竟然沒有出手相幫,導致我的母親覺得受到了天大的侮辱,所以,我的母親在生下我之後,就自殺了。

這就是我不得不殺他的原因。

劉長的母親是被劉邦關在了監獄中的,他是趙王張敖府上的人,因為張敖涉嫌刺殺劉邦,所以整個趙府裡的人全部被抓了。

要知道私自殺朝中的命官是殺頭的大罪,更何況審食其還是一個侯。當時漢文帝沒有譴責劉長。不過沒多久,漢文帝還是讓自己的舅舅薄昭數落了劉長一番。

劉長徹底的惱怒了,他要謀反,就弄了幾十輛車,他就開始要刺殺漢文帝了。可是,事情還沒來得及進行,就敗露了。

漢文帝為了處罰他,把他給貶到了蜀地去。劉長這個公子哥坐在囚車裡,從長安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路途多麼遙遠,可想而知了。

路途遠還不是最坑爹的,更坑爹的是,他經過每個縣的時候,縣丞為了防止他逃跑,竟然都不讓他出囚車,失去了自由的他,感到丟人丟大了,這一生他那裡受過這種屈辱呀。

沒走多遠,他就絕食而死了,臨死前,他就說自己能有今天,都是漢文帝平時縱容他造成的,就是因為他做什麼事,漢文帝都不處罰他,導致了他胡作非為卻不知犯法的險像,才會有了今日的屈辱。

漢文帝聽到自己的弟弟死後,大哭了一場,然後把劉長的兒子全部封了王。其中劉長的長子劉安繼承了淮南王的位置。

劉安對自己父親的死一直都是耿耿於懷,苦於沒有藉口,所以,他一直都沒有反抗,到了漢武帝當朝的時候,加上漢武帝久久沒有兒子,這就更加給了劉安一種錯覺,因為他決的自己是劉邦的孫子,若是漢武帝沒兒子,等到漢武帝掛了,這個皇位就由他來繼承了。

可是,漢武帝沒讓他等多久,因為劉安兒子牽涉到命案,把劉安也給拉下了馬。劉安開始著手謀反了。他的謀反根本沒來的急實施,就被扼殺在搖籃中。因為漢武帝出手很快,把他們一家全部給送上了斷頭臺。就這樣一場淮南王劉安的謀反,被漢武帝輕易的化解掉了。


史學達人

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孫,其父淮南王劉長。孝文帝時,劉安繼承父親淮南王位。劉安喜歡讀書鼓琴寫文章,頗好沽名釣譽,廣羅門客以及會各種技能的人達數千人。

建元六年,天空出現慧星。有人勸說劉安道:“先前吳國起兵時,慧星出現僅長數尺,尚且血流千里。現在慧星橫貫長空,恐怕天下兵馬都要起事。”劉安心想漢武帝沒有太子,若天下發生變故,諸侯王將一齊爭奪皇位,便加加緊整治兵器和攻戰器械,積聚黃金錢財,以備謀反之用。到了元狩元年,劉安日夜和門客左吳等人察看地圖,部署進軍的路線。劉安說:“陛下沒有太子,一旦過世,官中大臣必定徵召膠東王,要不就是常山王,諸侯王一齊爭奪皇位,我可以沒有準備嗎?況且我是高祖的親孫,親行仁義之道,陛下待我恩厚,我能忍受他的統治;陛下萬世之後,我豈能事奉小兒北向稱臣呢!”

劉安坐在東宮,召見中郎將伍被一起商量謀反的事。伍被說:“大王怎麼能說這種亡國的話呢?我彷彿已經看到宮中遍生荊棘,露水沾溼衣裳的悽慘景象了。”劉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關押了三個月。然後又把伍被召來詢問。

伍被說:“當年秦朝治國無道,奢侈暴虐到了極點。百姓希望天下大亂的有十分之六七,高皇帝在行伍中崛起,最張立為天子,這就是所謂的把握時機,乘人之弊。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卻偏偏看不到近世“七國之亂”吳楚的覆亡麼?那吳王掌管著四郡的民眾,地域廣至方圓數千裡,國家殷富百姓眾多。充分準備後才發兵西進。然而一旦在大梁被攻克,向東奔逃,國亡身死,令天下人恥笑。為什麼吳楚有那樣眾多的軍隊都不能成就功業?實在是違背了天道而不識時勢的緣故。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吳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寧卻比秦始皇時代好萬倍,若大王不聽臣的勸告,我今天簡直就像親見您接到朝廷賜死之書,先於群臣死在東宮的景象啊。”

劉安聽了,流著眼淚站了起來。劉安有個庶子叫劉不害,年齡最大。卻不受劉安喜歡,王后荼生的太子劉遷不以其為兄,王后也不拿他當兒子看待。劉不害有一個兒子叫劉建,很有才華,又年輕氣盛,常怨望太子輕視其父,暗中派人告發劉遷企圖刺殺朝廷中尉的事情。

劉安很害怕,想立刻起兵造反。再一次詢問伍被:“你認為當年吳王造反,對還是不對?”伍被回答說:“臣聽說吳王后來十分後悔,希望大王不要向他一樣後悔。”但是劉安給伍被進行了一番分析論證。伍被無奈同意了劉安的主張,並給他出了個主意:“當今諸侯對朝廷沒有二心,百姓對朝廷沒有怨氣。大王可以偽造丞相、御史寫給陛下的奏章,請求皇上遷徙各郡國的豪強和殷實富戶到朔方,我們多調發一些士兵監督,將期限定得很緊,裝出朝廷怕他們反抗的樣子。再偽造朝廷發給各地的詔獄書,去逮捕諸侯的太子和寵幸之臣。如此一來就會民怨四起,諸侯恐懼,緊接著讓搖唇鼓舌的說客去鼓動說服他們造反,或許可以僥倖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

於是,劉安命令官奴入宮,偽造皇帝印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史、中二千石、京師各官府令和縣丞的官印,鄰近郡國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計策行事。

劉安想要發動國中的軍隊,又恐怕自己的國相和大臣們不聽命。他就和伍被密謀先殺死國相與二千石大臣。正在此時,朝廷因為劉建的舉報派人來逮捕劉遷。

劉安得知,和劉遷謀劃,打算召國相和二千石大臣前來,殺死他們就發兵。召國相入宮,國相來了,內史和中尉則沒來。劉安心想只殺死國相一人沒有什麼益處,就罷手放走了國相。

劉安再三猶豫,定不下行動的計策。劉遷就自殺了,卻未能喪命。伍被獨自往見執法官吏,告發了自己參與淮南王謀反的事情,將謀反的詳情全盤供出。官吏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圍了王宮。將國中參與謀反的劉安的賓客全部搜查抓捕起來,還搜出了謀反的器具,然後書奏向上呈報。

漢武帝將此案交給公卿大臣審理,案中牽連出與劉安一同謀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強有幾千人,一律按罪刑輕重處以死刑。

漢武帝派宗正手持符節去審判劉安。宗正還未行至淮南國,劉安已提前自刎而死。王后荼、太子劉遷和所有共同謀反的人都被滿門殺盡。伍被亦未能倖免。


老師縱觀天下事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區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史稱“淮南三叛”。歷史上發生軍人想奪取政權的叛亂並不奇怪,可在一個地區連續發生叛亂,這就有點兒不太尋常了。

從王凌、毌丘儉到諸葛誕,魏國淮南地區三次叛亂前後只有七年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三國時期的一件怪事。那麼,魏國為什麼會發生“淮南三叛”呢?

先看看這三次叛亂都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

王凌的第一次政變

公元249年(魏國嘉平元年),魏國發生了一件影響其命運的大事——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殺了另一個託孤大臣曹爽,從此獨攬大權。王凌認為,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而楚王曹彪有才能,就和外甥令狐愚秘密商量,想另立曹彪為皇帝,建都許昌。

可是時間不長,令狐愚卻病死了。當時,令狐愚的一個屬下正在京都彙報情況,得到令狐愚的死訊,非常害怕,就把王凌和令狐愚的計劃洩露。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王凌見東吳在塗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請朝廷准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機會起兵反抗司馬懿,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王凌於是派部將楊弘前去聯絡兗川刺史黃華,不料楊弘和黃華卻聯名將此事報告給太傅司馬懿。

司馬懿立即出動京城的駐軍,迅速地來到前線,王凌自知不敵,向司馬懿投降。司馬懿在發兵時雖然赦免了王凌之罪,但王凌在見到司馬懿時做了試探,知道司馬懿不會饒了他,於是在回京城的途中自殺。

毌丘儉的第二次政變

司馬師代替父親司馬懿掌握魏國大權後,將打算推翻他的大臣李豐、張緝和夏侯玄全部殺死,同時將皇帝曹芳廢除,改立曹髦為皇帝。這引起了鎮東將軍毌(guan)丘儉的不安,而當時的揚州刺史文欽和曹爽是同鄉,也對司馬父子十分怨恨,兩人關係又十分融合,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二人假傳皇太后的旨意,列舉了司馬師的罪狀,又向各個郡國發布公文,在壽春城舉兵。反叛大軍北渡淮河,很快推進至項城。東吳知道毋丘儉叛亂後,也由丞相孫峻率領軍隊來到壽春支援。

曹魏大將軍司馬師出動京城的軍隊,自己親自率領前往討伐,同時調動豫州、青州、徐州各路大軍從不同方向向叛軍出擊。各軍到達位置後,司馬師命令諸軍在壁壘中堅守,不要與對方交戰。

毋丘儉和文欽想向前不能進攻,想退回壽春又怕遭到襲擊,真正是進退兩難,無計可施。他們所率領的軍中將士,家屬都在北方,於是軍心潰散,紛紛投降。當司馬師用計打敗文欽後,叛軍潰敗,毋丘儉在逃跑途中被射殺。

諸葛誕的第三次政變

毌丘儉叛亂時,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因平叛有功,轉為徵東大將軍。政變被鎮壓後不久,司馬師因眼病痛死於許昌,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

諸葛誕曾經和夏侯玄關係十分友好,他見王凌、夏侯玄、毋丘儉相繼被殺,心中十分不安。於是拿出公家倉庫儲藏的財物來賑濟百姓以籠絡人心,還用優厚的待遇蓄養死士以作自保。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東吳有進攻魏國的意圖,當時諸葛誕所統領的兵馬足以應對,但諸葛誕仍然請求朝廷派出十萬軍隊來幫助鎮守壽春。

司馬昭知道諸葛誕心內所想,他聽從了賈充的建議,徵調諸葛誕入朝任職,諸葛誕藉機舉兵反叛。諸葛誕還將兒子作為人質送往東吳,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援。東吳人也果然派出援軍,在魏國軍隊還沒有完成包圍圈時突入壽春城。

司馬昭和皇帝一起,率領二十六萬大軍東征討伐諸葛誕,經過一系列安排部署,將諸葛誕的叛軍緊緊圍困在壽春城。吳軍主將孫綝前來接應諸葛誕,但他組織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一怒之下,孫綝斬了出戰不利的將軍朱異,卻仍然無濟於事。而曾經積極鼓動諸葛誕反叛的部將蔣班和焦彝等人卻翻越城牆向司馬昭投降。

甘露三年正月,叛亂半年之久的諸葛誕和文欽等人多次組織突圍失敗,只好再撤回城內。這時候,城內糧食將盡,城中滿地都是死傷之人,出城投降的人越來越多,而本來就不合的諸葛誕和文欽又產生了激烈的爭執,文欽被諸葛誕殺死。

文欽之子文鴦和文虎聽說父親被殺,逃走投降了司馬昭。司馬昭赦免了文鴦兄弟,並讓他們沿城喊話,壽春城內人心浮動。司馬昭下令攻城,壽春城內竟然無人抵抗。諸葛誕帶著衛隊想突圍出城,被司馬昭的部將胡奮斬殺。

那麼,在這短短的幾年間,魏國為什麼會出現三次大的軍事政變呢?

曹魏皇室的巨大危機

皇室的危機,最大的莫過於皇帝無子嗣,其次則是繼任皇帝年幼,而曹魏這一時期兩項全佔了。皇帝無子嗣,他只能從家族中收養,這很容易讓別有用心的人拿這個即將繼位者的血統做文章,這就是所以說是最大的危機。

繼任皇帝年幼造成的危機,例子就更多了,因為他們不能自己掌權執政,往往會造成外戚或者大臣攬權專政。魏明帝曹睿沒有兒子,曹芳是他收養的兒子,繼位時只有8歲。正因為這個原因,王凌造反,才會認為“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因而想立楚王曹彪為帝。

試想,假如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親生兒子,王凌敢這樣想嗎?漢末,漢朝早已經是名存實亡,董卓將皇帝劉辯廢掉另立,天下人都說董卓篡逆,但他立的那個漢獻帝劉協卻沒有人對他的血統提出質疑,原因正在於劉協是漢靈帝的正宗兒子。

司馬師廢掉曹芳,應該說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曹芳年長不容易控制,另一個原因就是曹芳不是皇帝的親兒子。

當然這些都是說不出的理由,而不說出來的卻不一定不是事實。假如說這個曹芳是魏明帝的兒子,那個郭太后能把自己的兒子廢掉另換一個不相干的人嗎?

那麼,朝廷危機又幹叛亂什麼事呢?這是一種輕重關係的錯亂。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大臣,這正是他們攫取朝政大權的一個最佳機會,或者說,朝廷危機就是他們的機遇。

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是導致叛亂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司馬師也可以不換皇帝,就像曹操那樣,前提是必須能夠牢牢地掌握住這個人,但司馬師還沒有像曹操一樣完成這個過程。或者說,掌握這個人不難,難的是司馬氏還沒有能夠掌握滿朝文武大臣。

本來,司馬懿和曹爽都是魏明帝的託孤大臣,司馬懿的能力又在曹爽之上,但曹爽同樣有野心,他要實現自己的野心,首先要搬掉司馬懿這塊攔路石。

司馬懿也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權利的鬥爭往往是你死我活,儘管他表現得無慾無求,還要裝病來麻痺曹爽,但他時時刻刻都在窺探著時機,直到曹爽兄弟倆都離開京城遷往高平陵。

高平陵之變後,託孤大臣只剩下司馬懿一人,權力也大多集中到司馬氏一家。但這天下還是曹家天下,皇帝還是姓曹,司馬家要想長久掌權,就必須培育自己的勢力,也就是讓那些所謂的魏臣都成為司馬氏之臣。而

曹魏方面儘管遇到了空前的危機,但人家畢竟是一個正宗老店,那些個大大小小的經理夥計還都是老曹家僱用的,你司馬家想這樣輕而易舉的改個名就把這個店變成自己的,總會讓有些人心裡不舒服。李豐、夏侯玄、張緝就是那些心裡不舒服而又表示出來的人。

所以說,這種看似大臣之間的矛盾,實則是擁護司馬氏和反對司馬氏的一場較量。而司馬氏則要逼迫大臣們來選邊站隊,順從者繼續當官安享富貴,不從者則安個罪名予以處死。這件事在廢除曹芳時表現的尤為明顯,司馬師以皇太后的名義召集群臣商量廢除皇帝曹芳,“群臣失色”,但吃驚之後,朝中大臣還是說“我們都聽你的”。

當然,朝中大臣的服從是迫於司馬氏的淫威,總不免有些“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意味,其內心深處是怎麼想的也不能憑一時一事來判斷。但那些手握兵權的人就不是這樣,當他們感覺危險來臨的時候,知道和司馬氏沒有什麼道理可講,於是就用武力來說話。

總之,這段時間叛亂的頻仍發生,正好是司馬氏從曹氏手中奪取政權的過渡時期,所以說,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是導致叛亂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叛亂者手裡有兵,他們也想掌握朝政大權

在這三次政變或者叛亂中,有一個共同地點——壽春城。

壽春城位於魏國的邊城合肥以北,是魏國防禦東吳的前線司令部所在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自從諸葛亮死後,蜀漢國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大的作為,反倒是魏吳兩國發生的戰事要比西部頻繁得多,其規模也更大。

也正因為如此,魏國用兵的重點在東部,而東部將領手中掌握的常規兵力也要比其他地方多。這就讓這些將領感覺有底氣和司馬氏叫板。

應該說,淮南三叛的首領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都擔任過州級地方行政長官,在作為將領時都立有戰功,有一定的人脈和威望,因而會把自己看得很重,不惜一戰。但正如《三國志》作者評論的那樣,這些人一個個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實際”,直到他們失敗,人們都不知道他們究竟要幹什麼?

就是現在說他們也是想和司馬氏一樣掌握朝廷大權,也不過是一種事後的分析和判斷,而對於他們自己,只不過是我手裡有兵,先幹起來再說罷了。


partner200724882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區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史稱“淮南三叛”。

淮南叛亂在短短几年內,這裡便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李筠在昭義軍區(山西省長治市)叛亂的時候,李重進派遣自己親近的官員翟守珣偷偷與李筠結盟。而翟守珣卻偷偷的晉見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說李重進暗中有叛亂的意思,司馬氏在平定諸葛誕之役中,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過人的謀略。

前後周王朝代理全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檢校太尉——榮譽官名,無實權)、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司令官(節度使)滄(河北省滄州市)人李重進,是後周王朝太祖皇帝郭威的外甥,最開始和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一起效命於後周王朝世宗皇帝柴榮,兩人分別掌握軍權,李重進感到趙匡胤英明神武,心裡面對他感到害怕。後周王朝恭皇帝柴宗訓即位,李重進這時候擔任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司令官。等到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取代後周王朝稱帝,命令韓令坤代替李重進為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司令官。李重進請求回到中央,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下詔阻止,李重進更覺得不安全。

李筠在昭義軍區(山西省長治市)叛亂的時候,李重進派遣自己親近的官員翟守珣偷偷與李筠結盟。而翟守珣卻偷偷的晉見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說李重進暗中有叛亂的意思。趙匡胤重重賞賜翟守珣,並讓他設法讓李重進放緩叛亂的步子,不要讓李筠和李重進同時叛亂。翟守珣回到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勸說李重進不要輕易行動,李重進聽從他的建議(李筠是豬,好歹也知道叛亂要聯合,李重進在這點上,連豬的智慧都沒有,)。

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既然已經平定了李筠的叛亂,現在,準備對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下手,於是,調李重進為平盧軍區(山東省青州市)司令官(節度使)(調虎離山),又派皇室親王住宅管理官(六宅使)陳思誨攜帶“免死鐵券”(鐵券)前往淮南軍區(江蘇省揚州市),用來安慰李重進。李重進覺得自己是後周王朝的親戚,恐怕即使得到“免死鐵券”也不能夠免掉一死(《水滸傳》中柴進是後周王朝的直系子孫,也有“免死鐵券”,後來還不是被逼上梁山,在這一點上,李重進的豬頭腦倒是清醒的),於是拘留陳思誨,加固城牆,製造武器。並派人到南唐王朝(首都江蘇省南京市)請求援助,南唐王朝皇帝李璟不敢答應。(李璟還算聰明,答應了李重進,估計南唐王朝亡國的時間會提前15年)。

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得到李重進起兵叛亂的消息,任命石守信為揚州討伐軍總指揮(揚州行營都部署),兼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州長(兼知揚州),並主持公務,王審琦為副手,李處耘為總監督官(都監),宋延渥為總督戰官(都排陣使),率領禁衛軍討伐李重進。


則天15

淮南三叛是249年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掌權,發生在淮南壽春的三次反對司馬氏的叛變。分別是251年的王凌的第一叛,255年的毌丘儉文欽的第二叛,257年的諸葛誕的第三叛,三次分別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平定。

王凌是當時的太尉,王凌有個外甥叫令狐愚,之前擔任曹爽的長史,兗州刺史,高平陵變之後,曹爽被誅,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引起王凌的不滿,他打算迎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為帝。

公元251年,王凌看到東吳在塗水有行動,就上表請求率軍攻打東吳,想要趁此機率起兵反司馬懿,但是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王凌就派自已的手下楊弘將他的計劃告訴了兗州刺史黃華,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行動。

沒想到楊弘和黃華兩個人轉身向司馬懿告發了王凌的計劃,司馬懿親率前去平叛。司馬懿發詔說只要王凌投降,就會赦免他的罪行,王凌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投降,但他知道司馬懿肯定會殺他的,所以他在路上就自決了,令狐愚和曹彪也被誅殺。

公元254年,李豐,夏侯玄,張緝意圖廢黜大將軍司馬師,改由夏侯玄擔任大將軍,但是事情敗露,此三人都被殺,司馬師對曹芳不滿,就將曹芳廢黜,改立高貴鄉公曹髦。

公元255年,毌丘儉與文欽兩人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東吳派丞相孫峻率領呂據與留贊前來支援,司馬師親自率軍征討。最後毌丘儉被殺,文欽在兒子文鴦下突圍成功,逃往東吳,東吳的留贊被諸葛誕的部將蔣班斬殺,孫峻退兵回東吳。

夏侯玄是諸葛誕的好友,看到王凌和毌丘儉都被司馬氏殺死了,內心十分的不安,司馬昭聽從了賈充的建議,令時任徵東大將軍鎮守壽春的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諸葛誕認為司馬昭此舉是想向自己下手。

於是在公元257年,殺死了樂進的兒子揚州刺史樂綝,又派長史吳綱向東吳求救。東吳派文欽,唐諮,全懌前來救援,司馬昭率二十六萬大軍前來征討,諸葛誕有十三萬左右,東吳的援救有十萬左右,所以這一次戰役總參戰兵力高達五十萬。

鎮東將軍王基包圍住了壽春,文欽無法突圍,吳將朱異也被兗州刺史州泰所打敗,孫綝派朱異派丁奉和黎斐前去解壽春之圍,再次被石苞和州泰打敗,泰山太守胡烈還燒燬了吳軍的糧草。

壽城缺糧,又缺少救兵,諸葛誕的手下蔣班與焦彝勸諸葛誕不能固守壽春,要選擇某一城門突圍,而文欽認為吳軍援軍肯定來,應該固守。司馬昭聽了鍾會之策,偽造了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寫給城中的全禕和全端的書信,兩人率吳軍向曹魏投降。

公元258年,因為缺糧,文欽建議將原來魏兵都放出城去,只留下吳軍,諸葛誕非但不聽,反而將文欽殺害,文欽的兒子文鴦和文虎向司馬昭投降。最終壽春城被攻克,諸葛誕逃出城外,被胡奮的部下殺死。

歷史簡單說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區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史稱“淮南三叛”。歷史上發生軍人想奪取政權的叛亂並不奇怪,可在一個地區連續發生叛亂,這就有點兒不太尋常了。從王凌、毌丘儉到諸葛誕,魏國淮南地區三次叛亂前後只有七年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三國時期的一件怪事。

 叛亂者手裡有兵,他們也想掌握朝政大權

  在這三次政變或者叛亂中,有一個共同地點——壽春城。壽春城位於魏國的邊城合肥以北,是魏國防禦東吳的前線司令部所在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自從諸葛亮死後,蜀漢國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大的作為,反倒是魏吳兩國發生的戰事要比西部頻繁得多,其規模也更大。也正因為如此,魏國用兵的重點在東部,而東部將領手中掌握的常規兵力也要比其他地方多。這就讓這些將領感覺有底氣和司馬氏叫板。


  應該說,淮南三叛的首領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都擔任過州級地方行政長官,在作為將領時都立有戰功,有一定的人脈和威望,因而會把自己看得很重,不惜一戰。但正如《三國志》作者評論的那樣,這些人一個個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實際”,直到他們失敗,人們都不知道他們究竟要幹什麼?就是現在說他們也是想和司馬氏一樣掌握朝廷大權,也不過是一種事後的分析和判斷,而對於他們自己,只不過是我手裡有兵,先幹起來再說罷了。


害羞沒飯吃

大概民風所致,不是當官的想造反就會一呼萬應,總要下面人也要不安分才行,至於到底為什麼,想想現在那裡的民風口碑就可以了。具體要怎麼解釋真的不知道!

淮南叛亂在短短几年內,這裡便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李筠在昭義軍區(山西省長治市)叛亂的時候,李重進派遣自己親近的官員翟守珣偷偷與李筠結盟。而翟守珣卻偷偷的晉見北宋王朝皇帝趙匡胤,說李重進暗中有叛亂的意思,司馬氏在平定諸葛誕之役中,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過人的謀略。

司馬昭的軍事才能是很高的,他指揮的淮南戰役也是以少勝多戰役的範例,是值得敬佩的,讓我們看到淮海戰役的影子。

司馬昭(211-265)即晉文帝,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字子上(《三國演義》中字子尚),河內溫人(今河南溫縣)。司馬懿次子。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陰謀代魏。甘露五年,殺魏帝曹髦,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