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飛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據航天科工三院網站報道,該院吸波材料工程師宮元勳實現了磁性吸波層板材料的大規模應用,為導彈隱身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報道也顯示,我方軍工正在研製結構隱身一體化設計的隱身巡航導彈,可以說我國下一代巡航導彈已經在研製之中。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報道稱宮元勳(上圖)在2011年博士畢業後就加入航天科工三院的吸波材料技術團隊,迅速成為了吸波材料專業方向的中堅力量。稍微有些經驗的軍迷都瞭解,吸波材料使用的目的,就是針對隱身飛行器,包括戰鬥機和巡航導彈。其中宮元勳負責的某型號,是航天科工三院首次大面積採用結構隱身一體化設計,隱身指標要求高、吸波結構設計難度大。也就是說不僅導彈要使用吸波材料,而且外形要滿足氣動飛行和降低雷達反射面積的需要。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例如美國正在積極炒作的LRASM反艦導彈,就是按照結構隱身一體化原則設計的新型導彈。其尖點類橄欖頭錐能把大量的雷達能量偏轉到其他方向,從而避開了輻射源,具有良好的前向隱身效果。在彈體方面,LRASM還採用了隱身結構和隱身材料,進一步降低被雷達發現的概率。簡單來說,這類導彈首先是外形隱身,儘量減少或者偏轉雷達波,然後是使用隱身材料,把照射的雷達波儘量吸收,儘可能不反射雷達信號,最好就是在對手不知不覺中被“刺客”殺死。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因此,這類導彈研製難度是非常大的。例如宮元勳在面對“首次大面積採用結構隱身一體化設計”型號研製中,就遇到了無法在滿足厚度和重量要求的前提下同時實現寬頻隱身的難題。不過宮元勳沒有氣餒,而是積極改進材料的成型工藝,優化吸收劑配方。經過努力,宮元勳顯著改善了磁性吸波膠膜的吸波性能,應用於各種隱身部件後,隱身性能終獲得設計認可。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作為我國實力最強的巡航導彈研製單位,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成立於1961年。先後研製成功10多個系列30餘種飛航導彈,填補了我國武器裝備系統多項空白,逐步形成了作戰距離從數十公里到上千公里,亞、超聲速齊備,發射平臺靈活,打擊目標多樣,較為完備的飛航導彈家族。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2018年1月媒體集中報道的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一代宗師”朱坤,就是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他主持設計的“鷹擊-18”亞超結合反艦巡航導彈,巡航高度可低於5米,射程可達1200公里左右。而同時鷹擊-18導彈曝光功德圓滿之時,航天科工三院也早就開始新一代巡航導彈的研發,這就需要宮元勳等新一代人才的不懈努力。

我國開始研發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融合4大恐怖性能

“鷹擊-18”和俄羅斯的俱樂部導彈很像,但實際性能有很大提升,而航天科工三院的“結構隱身一體化設計”新一代導彈,外形也許將和已知任何一種導彈都不相同。而且和美軍的LRASM亞音速反艦導彈不同,我國未來的新一代巡航導彈,很有可能實現遠射程+隱身+超音速+超低空巡航的恐怖組合,這比LRASM導彈性能更加強悍,從而對世界現有艦載防空反導武器構成極大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