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我們經常把“孩子不聽話”掛在嘴邊,那麼孩子不愛聽什麼樣的話呢?到底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呢?

我小時最討厭父母的行為就是,我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時,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就會先批評我。我委屈得想哭時,他們就會大聲呵斥:不許哭!

現在想想,這種溝通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事情不管對錯,肯定都有原因。

聽到“不許哭”的呵斥時,我除了害怕,其實更加想哭。

父母和孩子之間,往往父母在溝通的時候會佔上峰。通常情況下,能充分表達想法,表達觀點,甚至發洩情緒的,往往都是家長。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比如,孩子老師說他最近成績下滑,在學校表現不好。即便是老師說,那也是他的角度,我們應該先跟孩子坐下來談談,從關心的角度,瞭解孩子最近發生了什麼事。那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大罵孩子的家長,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覺得孩子讓自己丟了臉。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1

跟孩子說話,最重要的是什麼?肯定不是為了讓他聽話。而是給予孩子回應,同時給予他尊重。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說什麼,你聽著就行。甚至我們能看到一些成年了的子女,還是會被一些控制慾強的父母罵著。

“你懂什麼啊!聽我的安排就行。”有了想法的孩子,肯定會反抗。而有的孩子呢,一臉麻木。也許早就失去了自我,任憑父母安排自己的人生。這也算是一種悲哀。

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的人嗎?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父母往往覺得孩子小,認為孩子只要聽著就行,因此就會憑著自己的心情好壞,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肆意的評價。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言而無信的話。那在孩子心中,你的話將變得毫無可信度。試想一下,孩子都不相信你的話,還會聽嗎?

上週末,快要到吃午飯的時間了,兒子突然說想吃餅乾,我跟他說,“最好是飯後吃,因為你吃得飽飽的,等會不想吃飯。”

他起初有點不樂意。“媽媽不是不許你吃,而是建議你改一下時間。”他還是想現在吃。“你知道我說到做到,並不是不讓你吃,對不對?”他點點頭。“那我們先放桌子上,吃完飯,你慢慢吃。”他知道我說話算數,所以最後猶豫了很久,還是選擇了等會吃。

一旦與孩子建立了信任,才能讓孩子願意遵循一起制定的規則。所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做的真實。如果做不到,就明確告訴孩子,我做不到。

有時,孩子會提一些無理的需求,那就不要敷衍他。

比如有一次兒子看到鄰居的大孩子在玩變形金剛便吵著要買。我當時就跟他說:“這個玩具還不適合你,要大一點才能玩。”他就不高興了。我跟他耐心地說了為什麼不能買的原因。並且跟他說:“變形金剛太複雜了,你現在還操作不了,等你讀小學以後,我送一架給你。”得到了我的許諾,他也沒有再去鬧了。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有的老人喜歡跟孩子說,“不聽話就被狼叼走。”能嚇到小一點的孩子,可是對於大孩子來說,這樣的話不會有效果。 其實孩子是最願意去尋根究底的。而且他們一旦獲得了一種認知,就會形成內在的一種自我約束。比如吃太多的冰淇淋導致肚子疼。你可以跟他分析為什麼會肚子疼,告訴他腸胃也需要暖暖的保護。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2

人們常說“心想事成”。你對孩子說的話,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實現想像。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可能會打翻”這些事,經爸媽提醒後,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可能會打翻”的聯想,引導想像走向事實。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完全徒勞無功。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

“不可以大聲吵鬧”

“不要跑!”

“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衝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假設你現在放好杯子,倒滿飲料打算端起來喝。看到幾乎要溢出杯緣的飲料,你不禁喃喃自語:“啊~好幸福!”杯裡的飲料只要稍微傾斜,就會灑出來。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麼說呢?是不是像下面這種狀況?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對孩子說“輕輕地”,天真無邪的孩子就會照你所說的,慢慢、小心地倒水。把“輕輕地”這句話徹底傳達給孩子,比“不要打翻”有更好的效果。因為它會成為“輕輕地就能做到”的正面暗示。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腦海中先出現打翻水的場面,然後修正為不要打翻。腦子裡先想像了檸檬,然後再設法消除,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像。這個思考過程不僅麻煩,而且對孩子來說相當困難。既然如此,一開始就告訴孩子“輕輕地”,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正面暗示”做什麼都順利。

“不要打翻”讓孩子聯想到“會打翻”。

告訴孩子“輕輕地”,他就能小心行動。

正面、直接地表明要求:“保持安靜”、“慢慢走”。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以“怎麼做”代替“為什麼”,這樣問,教出創意十足、獨立思考的好孩子。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為什麼做這種事!”爸媽教養孩子時經常會說“為什麼”。我也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幾乎變成口頭禪了。各位爸爸媽媽也是嗎?你會在什麼狀況下說這句話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脫口說出“為什麼”。

爸媽為什麼動不動就問孩子“為什麼”呢?通常是因為心情煩躁。

“為什麼?”“怎麼搞的?”這是詢問對方原因的疑問詞。如果你這樣被人質問,會怎麼回答呢?比方說你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會打破”,你會怎麼回答?

“因為一時手滑嘛!”;“因為太燙了嘛!”被追問之下,只好絞盡腦汁找一個合理的藉口。而且當我們問別人“為什麼”時,經常都帶著怒氣。我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多半都氣到額頭爆青筋了。表面看起來是在問對方理由,但其實是帶著厭惡及憤怒質問對方,聽起來實在很幼稚。

質問“為什麼”使對方害怕,讓他在情急之下編造藉口。迫使對方捏造藉口後,我們又會再進一步責怪對方:“不要找藉口!”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這是自掘墳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是在原地踏步罷了。“為什麼”雖然是疑問句,實際上卻在威脅對方。被問的人想找臺階下,只好千方百計找藉口。

那麼,有其他話語可以取代“為什麼”嗎?

問孩子“該怎麼做”,則是引導孩子採取行動的創意開關!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孩子把鞋子穿反了、襪子沒穿好、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這句話都能派上用場,得到比指責更好的教養結果。有人這麼問你,你會有什麼反應?是不是自然而然開始思考“接下來該做什麼才好?”

用“How”來提問,孩子會學著思考該採取什麼行動,引導小腦袋瓜不停運轉,即使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只是把地板弄得更髒也沒關係。

當你基於某種緣故遲到時,若有人問你“下次該怎麼做才好?”你是不是也會思考今後的遲到對策呢?例如將鬧鐘的聲音調大一點、提早十分鐘出門,或者是找出“順風”的路線。只要你的對策成功,以後就不會再遲到了。這種做法比破口大罵“為什麼遲到”積極多了!

“該怎麼做”能引導孩子進步,“為什麼”只會在原地踏步,“為什麼”是藉口的催化劑,“怎麼做”能把焦點放在“接下來的行為”,“怎麼做”是啟發孩子創意的開關,因為被罵“壞小孩”,才會變成壞孩子。

“讚美教育”似乎是現代的育兒主流。當你對孩子說“真是壞孩子”、“你真是笨死了”時,孩子便認為“我是個壞孩子”、“我不聰明”。對於別人說的話,人們總是照單全收。不,應該說是“深信”他人說的話。

如果是你,希望被貼上什麼樣的標籤呢?“年輕、漂亮、笑臉迎人、溫柔”等,都是令人開心的標籤。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聽到別人這麼說,自己就會希望在人前保持一樣的形象,回應他人的期待。因此,我們喜歡的是“正面”的標籤,同樣的狀況也適用於孩子。“謝謝媽媽每天辛苦準備美味的晚餐。”

我真希望家人能對我這麼說。這樣的話,我一定能夠開心地想“要再做更好吃料理給家人吃!”要是平常能得到很多讚美,就算偶爾有批評,一定也能坦然接受。

之後,只要看到兒子能主動去刷牙,我也會經常讚美他:“你的牙齒刷得好乾淨,閃閃發亮!”兒子覺得自己受到關注,咧開嘴露出八顆牙。人就像植物一樣,受到光照的部位會成長得更好。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明白這點之外,還必須瞭解: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的關鍵,就在於“把人和行為分開”。

比如,兒子洗澡把衛生間弄得滿地是水,可能會讓自己和家人滑倒。我們不妨說: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弄的,那以後你弄髒了地板,是不是要擦乾淨呀?或者,當你擦他弄髒的地板時,就叫上他一起完成,讓他感受到這個習慣會帶來什麼。之後,他就改掉了這個毛病。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3

跟孩子說話,一定要帶一點童真。

如果能像個孩子一樣跟孩子溝通,可能會有好的效果。

孩子的世界是天馬行空的。所以我們也要帶點想象力去跟他們說話。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我特別喜歡跟孩子們說話,因為他們的世界總是出乎我們的想象。比如有一段時間,兒子特別喜歡將軍跟士兵的遊戲。他想象自己是士兵,我是將軍。然後士兵會聽將軍的指令。

這個遊戲我也非常喜歡,因為他會一下子把家裡的玩具收拾的乾乾淨淨。當然,我作為士兵時,也要聽從他的指令。

平時多陪孩子閱讀,因為有繪本的配合,效果會更好。

因為書本在故事裡就藏著想象力。而且陪孩子一起讀的書,會形成彼此間的默契,甚至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兒子早期不喜歡刷牙,我就提醒他:(《小豬佩奇》裡的一集)“牙仙子不是都是用牙齒換金幣嗎?她只保留乾淨的牙齒,所你一定要保護好你的牙齒,不要被蟲子吃掉了。”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實在不知道怎麼溝通?那就先陪伴。

為何孩子總是不愛跟你說話,或者你想跟他溝通又不知道說點什麼,那問題可能在於,你還要多陪伴他,多一點共處的時間。

如一起看書、做遊戲、旅行、做家務等,都可以。讀完書,就聊聊書中的內容,玩完遊戲就聊聊遊戲的樂趣。便於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和孩子說話,也有技巧避免用“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再不……我就” “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負面情緒的語氣說話。和孩子交流時,說得越具體確切,孩子越容易回答。藉助紙條留言,或者圖畫的方式,也是不錯的方法。

與其問吃穿的事,不如聊聊“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等這種讓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能從肯定和鼓勵他開始,比較容易營造一個良好的談話氛圍。比如,“媽媽知道你一直都是誠實的孩子,也感謝你願意和我一起討論這件事”。

家庭有良好的溝通氛圍。父母家人之間越是能經常聊天溝通,孩子越能受到感染,交流更加容易。

泰戈爾在《孩子的世界》裡說:“我願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佔一角清淨地。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說話,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雲朵和彩虹來愉悅他。”只有當我們尊重眼前這個小小的人兒,跟他們的世界靠的越近。才會懂得他們的言語和心聲。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話呢?答案或許出乎你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