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一、語法上的完全不同

首先來看一張圖表: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這是已故古音韻學大師鄭張尚芳用了半個多世紀畢生精力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由此看出,首先在語法上,阿爾泰語系就和漢語是不搭調的。

漢語和藏語也可以並稱為“漢藏語系”,有時候也可以和緬泰老等東南亞語種並稱為“漢藏緬語系”,但是它最準確的學術名稱,應該是叫“侗臺語系”。

從目前最早的出土文獻——甲骨文的體例格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我們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格式:語法結構與語言表述方式,是一致的。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這個幾千年來的語法一致性,可以讓我們完全肯定:

漢語一定是一門高度自立發展起來的語言。

這不是分裂出無數種語種的阿爾泰遊牧人群文字可以比擬的。

二、文字上的完全不同

世上有【獨一無二的漢字】,而沒有【獨一無二的阿爾泰文字】。

問:最早的阿爾泰語系文字在哪?

答:別國的不知道,我國及周邊,最早有文字的,都得到蒙古人時候。

鮮卑人用漢文: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復刻的清晰版: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匈奴人到底用什麼文字?目前沒有任何證據,但是在出土的帶文字的匈奴文物裡,卻是漢字: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匈奴王都用漢字,這說明司馬遷的記載““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是正確的。

連最早強大起來的匈奴人都沒有文字,請問這位教授又是怎麼樣得出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創造了一個有文字的民族之語言來的??

腦洞開得太大,真不怕腦死亡乎?

三、純粹偷換概念

這位教授的書我看過一些,其實他是打著統計學的名義在偷換概念,下舉一例子: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逸周書·克殷》 :“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輕呂,其實就是一種短劍,來自古吐火羅語。在這裡,漢字使用了上古時代與阿爾泰語有密切關係的吐火羅語系的詞彙。

請問:這就能等於漢語/漢字就是吐火羅語/吐火羅文字嗎??

顯然,得出這種結論的人都是不求甚解的。所謂“輕呂”,顯然是漢字的音譯,同樣的例子,鄭張尚芳也指出,在上古時期,漢語確實有不少來自阿爾泰語系的文字,如很有代表性的“霸/伯/白”,但是,這些都只是音譯或是訛傳導致的異寫。

在上古漢語的系統裡,其實靠近北方的一邊,多少會有一些來自遊牧文明阿爾泰語系的影響,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正如靠近南邊,會有來自東南一邊的俗稱“南蠻”的古百越族、苗瑤族的影響,如:

《越人歌》:“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

《史記·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而這首《越人歌》的主角,就是楚王熊渠的兒子鄂王。

歌謠中那個讓他流連忘返的地方,古時代叫“姑蘇”,現代,叫蘇杭。

蘇,為古吳越語“滿意”之意;

杭,為古吳越“擱淺”之意。

故,“蘇杭”的意思就是指擱淺在一個好玩、快心的地方。

而且,根據各古音韻大家的分析與統計,都一致認為古吳越語,即南方族群使用的侗臺語系,其底層就是漢語的底層,也就是說,南方方言對上古漢語的影響更加巨大。

這位教授不過抓住了一些相似的詞彙運用統計學的手段來矇蔽人、欺騙人而已。

最後再舉個例子,以證明他是何等無知: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俄羅斯的國家名字,按我們漢字音譯,明明應該是“露西亞”。怎麼會多了一個“俄”字,而少了一個“亞”字?

日本就是這樣的叫的,所以他們叫“日俄戰爭”為“日露戰爭”。

清末的名人志士也不少人是這樣叫的,如梁啟超、康有為等。

那麼,為何我們今天看到的會變成了“俄羅斯”??

就是因為與俄羅斯更靠近的西伯利亞阿爾泰語系族群叫俄羅斯叫Oros,然後傳到中國來,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漢語的叫法。

但是,這就能叫漢字被阿爾泰語改造了?或僅僅因為這一個字就說漢字/漢語是阿爾泰語創造的嗎?

簡直一派胡言。

展開全部

8 贊 踩 6評論

分享

舉報

《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 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歷史問答達人06-26 02:25 關注

發達國家經濟內容的特徵,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特徵,發展中國家現在的經濟內容的特徵,就是發達國家歷史上的特徵。

到了這一步,還是大概率的事情,因為是事物的性質或者科技追溯源頭。可以學習或者自發展出來,但,要是實體傳承。就要複雜的多。但,在邊緣地區的近古,旁證遠古,確實也還是不失為一種方法。

在朱博士開的腦洞下,我用經濟重心的轉移和他的觀點互相參照一下,

公元前12100年到公元前3158年,東亞,東南亞,南亞是世界新石器時代的中心。

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258年,中東地中海周邊是世界奴隸制時代的中心。

公元258年到公元1563年,中國是世界封建生產關係時代的中心,

公元1563年到公元2061年,歐美是世界資本時代的中心。

公元2061年到公元2252年,亞洲是世界社會時代的中心。

遠距離傳遞的概率方向是,中心地區及其附屬的地區的人群和文化,會在他們的時代向遙遠的地區傳播。

因而。公元前12100年,到公元前3158年這9000年時間裡。世界的重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這個時代打斷了,智人的一般遷移規律。出現了迴流和以這一地區為中心的四處擴散。

從公元前6150年到公元前3158年,這三千年時間裡。所有的重要的人類遷移,都是從東亞的溫帶亞溫帶亞熱帶向外轉移的。所以,東亞寬廣的溫帶和亞熱帶平原和崑崙山以東的溫帶草原和綠洲是我們文化特徵最深厚的地理根源。基因和這種文化科技特徵相比,在這個時代已經遠遠過時了。

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五千年前,東亞新石器各文化圈已經清晰可見了。我們就是深深根源於這裡。再之前的三千年這裡也是傲視全球的。而且距今14000年來中東和非洲,就已經落後,亞洲其它地區了。這個時間以來全世界受到的是我們和我們的文化和我們分化出去的遊牧部族影響的。

然而從公元前3158年,埃及及其蘇美爾城邦聯盟超越了我們。但他們文明的誕生是在我們的推動下,達到公元前3158年的水平的。

這個時間點,東亞已經實現佔有人類1/3到1/5的人口了。封建時代人口比例長期也在這個水平,就是對這個時代人口輝煌的折射,

這個時代龐大的人口,決定了,以後所有時代,農耕地區主體人群的屬性。

然而,遊牧地區人群依然稀疏。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259年的時代裡。東方遊牧民族的文化根源於中東。

如果,秦朝和西方和北方遊牧人群融合充分。那麼。就真正是中西合璧。

然而。公元259年,時代再次發生變化。東方再次恢復幾千年前的榮光。這個時代要做的事是經濟人口重心南移,文化北傳和西傳。周邊的人群,成為中華文化的折射。遊牧人群的方向是融合進來或者遠播四海。蒙古和女真人及其包括統轄的中原地區是傳播者,秦人是接受者。性質和時代地位是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