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读一本好书、品一篇美文,如同结交一位良师益友,在生活中伴你砥砺前行;又似与高人对谈,以文中精华启迪人生智慧。

忙碌了一天的你一定很累了吧?

拂尘晚归,得空闲坐,不如与宁夏卫视一同感受文字的魅力。

夜 读

写在前面的话

生命之间无法剔除的关联性,决定了人不能置身世外。人可以有独立的品格,但不可以有隔绝的生活。因于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宽厚以待,仁善以敬,并以他人之痛为痛,以他人之喜为喜。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适逢六月,凡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脑子里很容易浮现出黄灿灿翻滚的麦浪,以及农夫收割碾打时的挥汗如雨。

麦收时节,致敬农夫,感恩麦子,俨然已固化为深谙“粒粒皆辛苦”者,心灵的惯性悸动。然而,并非人人皆具有这等的觉悟,能意识到自己的一日三餐,源自于他人艰苦卓绝地玩命式劳作。一碗貌似从锅里捞出来的面条,究其本相,绝非仅蕴含厨者的辛苦那么简单,无疑还隐匿着更为繁复的内容:农夫的日出而作、贩运者的穿山越岭、坐地商贩的披星戴月,以及面粉厂工人的加班加点等等。

寻踪一碗面的来历,会惊讶地发现,在它的身后,竟拖着一条望不见尽头的链条。即使有志于溯流而上,穷追不舍,也至多能追踪至麦子的播种,便不得不戛然止步。面前横躺着的,是一条再也无法继续行进的断头路。但麦子的播种,还远不是那碗面真正意义上的源头——那一粒粒的种子,从何而来,历经哪些人之手,依旧模糊成谜。因为种子也脱胎于种子,种子的祖母还有祖母。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从对一碗面的寻根中,不难窥见人际关系错综交织的样态。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实皆身处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只是太多太多的人,受之于寸寸短目的局限,极易被表象迷惑,被利益引诱,无意亦无力于极目远望或明察秋毫,以至于忽略自身与他人之间无法斩断的盘根错节。以为自己是独立的,其实并不独立;以为自己离开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很好,其实是活不下去的。于是购买鸡蛋,也许紧盯于电子秤上跳动的数字,并为几毛钱与商贩进行你来我往的言语拉锯,却绝然不会想起下蛋的母鸡,更不会想起那些起早贪黑的养鸡人。

在现实世界里,多数人皆宛若勤劳的蜘蛛,执着于自己及家人幸福谱系的织造,但在实际效果上,却于无知无觉中,自己的劳动成果,已被他人悄然享用。流动的钞票,仿佛日夜不歇的传输带,把你的变成我的,亦把我的变成你的。盛在碗里的饭,也许来自于百里之外某个人的耕种;举在手中的水杯,也许出自于千里之外某个人的流水线作业;玩于股掌的手机,其核心技术,也许得益于万里之遥某个发明狂人的异想天开和殚精竭虑……当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当人摈弃曾经的自给自足而甘愿接受商品经济的浪潮冲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绝然难以避免。

浑然不知,彼此间就已经发生了关联。这种关联,无关乎肉体的耳鬓厮磨,只关乎生计的彼此需要,甚至还延伸至精神的塑形和心灵的浸染。孔孟之道,发端于遥远的春秋战国,依旧在作用于现今的世道人心;蓝眼睛白肤色的莎士比亚,其书写的剧目,能辐射至以黑肤色为主体人群的非洲舞台;从来就不认识养猪户,但面前的碟盘里,却盛着他饲养的猪肉;从来就不认识果农,但所拎食品袋里的水果,却摘自他家的果树;从来就不认识某个写作者,却在捧着他的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并被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引着,时喜时悲。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树木失却光的照耀、雨的滋润和风的摇晃,注定会化为枯槁的朽木。树的茂盛与枯萎,既与树自身的生命力有关,也与光、与雨、与风的输送脱离不了关系。同样的道理,生命与生命,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或是哪怕是那些從来就没有被我们正眼瞧过的动物植物,寻根溯源,却都与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受益于很多人,也许我们不但从不知情,而且还从不领情。

不耕,却要吃饭;不织,却要穿衣;不砌墙,却要住宿;不造车舟,却要远足……而这些,都不是仅靠怀揣鼓鼓囊囊的钞票就能一蹴而就的。钞票,不过是互通有无的媒介而已。

生命之间无法剔除的关联性,决定了人人皆不能置身世外。人可以有独立的品格,但不可以有隔绝的生活。因于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宽厚以待,仁善以敬,并以他人之痛为痛,以他人之喜为喜。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安黎,原名安双朝。陕西耀县人。著有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中篇小说集《丑脚丫踩过故乡路》,散文集《丑陋的牙齿》,诗集《走进人的丛林》等六部。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更多美文在这里:

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人,生活于看不见的关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