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何书桓、白莲花如萍为什么我们觉得琼瑶剧那么“三观不正”

文 │ 郭唐棠

琼瑶在构造男女感情纠纷时倾向于写“三角恋”,比如《还珠格格3》里的永琪、小燕子和知画。

知画代表封建贵族阶级的淑女,而小燕子显然是生活在大杂院里无拘无束的市井少女形象——与红楼梦里的关系设定类似。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如今我们觉得琼瑶剧那么“三观不正”?

渣男何书桓、白莲花如萍为什么我们觉得琼瑶剧那么“三观不正”

《情深深雨濛濛》(影视剧照/图)

近来微博上掀起一波“琼瑶热”,大批《情深深雨濛濛》的截图铺天盖地袭来。尤其杜飞这个人物成了新晋的网红,他的深情、专一、幽默加上一语道破的“杠精”人设颇受中年少女们的青睐。

而何书桓、陆如萍则分别被贴上了“渣男”、“白莲花”的标签。琼瑶剧甚至被披上了“三观不正”的外套。也有小伙伴疑问:怎么小时候没觉得他们这么坏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从前看起来很正常的剧情现在却细思恐极?

经典的琼瑶式三角恋

“M+W+M”在影视学中代表三角恋的叙事模式,指的是两男(man)一女(woman),两女一男,代表一种永恒式摇摆不定的偶像剧套路。

这种古老的叙事模式并没有被抛弃,反而成为了编写影视剧的讨巧的手段。一方面,它不仅符合观众长期的审美机制,即通过三角恋来设定矛盾,又通过矛盾的激化和消除让观众达到同喜同悲的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三角恋的对立两端来揭示社会矛盾,能传达出丰富深刻的内涵。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由于时代局限,异性往来较少,多包办婚姻,重视家族门第,所以艺术作品在感情关系的矛盾体现为上下代冲突,比如家族不容,矛盾抗争的双方源自于恋人与父母或其他权威。

最经典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三角关系。黛玉和宝玉是新思想启蒙下的叛逆者,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当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需求逐步要冲破旧婚姻制度的桎梏。

琼瑶在构造男女感情纠纷时倾向于写“三角恋”,比如《还珠格格3》里的永琪、小燕子和知画的关系。知画代表封建贵族阶级的淑女,而小燕子显然是生活在大杂院里无拘无束的市井少女形象——与红楼梦里的关系设定类似。

而随着社会氛围的改变,家族在恋爱关系中的影响和干涉程度减弱(仍存在),自由恋爱关系中,三角恋乃至多角恋,作为恋爱关系中常见的出现形式,就成为了更容易为人所关注的也更为常见的矛盾冲突来源,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出现频率相对也会高一些。

在情深深雨濛濛当中,依萍的性格迎合了我们对新式女性的审美需要。陆依萍的开场和简爱相似,一个典型性的离家出走式人物。她与旧式家庭的割裂更为彻底,当跟父亲要生活费被拒甚至羞辱,鞭子打烂了她的亲情,她决定独立养活自己和母亲,与家庭一刀两断。

《情深深雨濛濛》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前后,女性开始独立解放,作者将依萍的形象塑造高于一切,显然是在两类女性当中偏向于自由解放型,或者说五四前后这种与旧制度彻底决裂的力量成为了一种潮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童年时觉得剧情发展合乎情由的理由。

渣男何书桓、白莲花如萍为什么我们觉得琼瑶剧那么“三观不正”

《情深深雨濛濛》(影视剧照/图)

女性的觉醒与地位的提升

人们习惯把爱情悲剧看成是一个女性的悲剧。事实上,所有爱情的悲剧,都是两性的悲剧。文佩和雪姨都是婚姻的牺牲者,而陆振华显然也是在时代巨轮下被碾碎的牺牲品。在开头文佩的家人话就是一个隐喻:“黑豹子”也有老的一天。

剧中,除了何书桓之外,陆振华路尓豪父子的表现也绝不令人满意。前人认为琼瑶文本不值得研究,唯一的贡献是将婚姻史的变迁写进了小说里。陆振华为核心的家庭显然是一夫多妻向一夫一妻转变时的悲剧代表。年轻时的“黑豹子”依仗军事力量抢亲,娶了九房姨太。最后的结局是,因为战争从东北南迁到上海,赶走了依萍母女后,又遭受九姨太的背叛。

陆振华作为旧家庭的家长,是故事发生的起点。在婚姻上,他是不负责任的,也遭到了因果报应。但在剧情发展中,他作为父亲又对自己的子女尤其是依萍、梦萍舐犊情深。他甚至在年迈时还要面对自己女儿对他良心的扣问:你觉得你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回到何书桓身上。在得知梦萍被强暴后,何书桓把事情发生归因于依萍阻拦了自己。进一步归因为——与依萍认识后,自己变得不再善良,对二人的未来失去把握。他不能理解这样的复杂情境导致他做了错误归因,将自身的软弱将责任归咎于依萍。这让人联想到《伤逝》里的涓生——他不能承受生活的重担,而又将精神的重担卸给了“她”。

这种女强男弱的精神状态让观众觉得书桓配不上依萍,而这种模式恰恰反映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不再卑微。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择偶观也不断改变。研究表明,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家庭成分、政治出身占主导;(2)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文化与经济并重;(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经济压倒一切;(4)90年代中期至今,择偶元素多元化,感情因素得到复归。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何书桓的人设越来越难以接受,而倾向于选择杜飞这样的伴侣。

渣男何书桓、白莲花如萍为什么我们觉得琼瑶剧那么“三观不正”

《情深深雨濛濛》(影视剧照/图)

如今我们该如何看待琼瑶剧

剧中人物的三观不正并不能理解为整个作品的败笔,有时候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前后一致性的体现。

如萍性格的养成举例。如萍生活在以陆振华王雪琴为核心的家庭里,也是最后一个姨太为主的近似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内部。所以说,对于这个小家而言,她没有真的把依萍看成自己的姐姐。

在这个关系复杂的家庭里,她养成了察言观色的能力。用剧中角色的话来说:“如果你认为我和梦萍是家族的耻辱,那是因为我们从小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

王雪琴对于如萍的教育也促使了她更加的“表里不一”或者说成为了“绿茶婊”。雪姨的教育让她在择偶时更加注重家世,她知道杜飞也不差,却也因为母亲的话将他排斥在书桓、石磊这样家世显赫的男孩子之后。她一边相亲一边接受着路飞的好,一边又不放弃勾引何书桓,可以说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追求爱情的原动力又使得她对一见钟情的书桓难以释怀,最后因感动而跟杜飞在一起。

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与琼瑶老师原著的内容还是差别很大的。比如主角三人在书里是彻头彻尾的三角恋,以如萍自杀、书桓出国收尾,还有并不存在杜飞这个人物。小说的结局是个悲剧,依萍和瘫痪的父亲陆振华相依为命。

写小说的时候,琼瑶才二十多岁,由于一些生活经历,当时的琼瑶内心是悲观的。电视剧拍摄时她已经四十多岁,内心已然豁达明朗,所写的剧本自然加上了许多乐观的色彩,才有了今天的笑料百出和暖心的收场。相比较而言,或许小说的情节更加符合现实一点。毕竟影视剧大部分的功能是娱乐,不必代入感过强。

从泡沫言情剧到细思恐极,从《情深深雨濛濛》这部剧我们不难发现,琼瑶剧其实并不琼瑶,它也有复杂而立体的人设、饱含隐痛的情感困境和婚姻史变迁留下的时代烙印。

如果说煽情的台词+排比的句式+毁三观的剧情=琼瑶剧,这是对琼瑶最大的误解,或者说是最粗暴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