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陈巨慧 渠冉

明初,济南成为山东的省会,省、府、县三级的各衙门在老济南城中交错罗列。岁月流转,如今这些官署多历变迁,唯有城中纵横的那些老街巷如同穿越时空的脉络。

游逛济南老城区,县西巷这条垂直于泉城路的繁华大街自然不容错过,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商业建筑群,使这条老街焕然一新。县西巷中的“县”,指的不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指古时的历城县署,也就是历城县衙。虽然这一老建筑早已不在,想要找到它的位置却并非难事。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县西巷老街

在县西巷东约200米处,有一条与之遥相呼应的老街县东巷。在县西巷、县东巷中北部另有两条横穿的小巷,这便是南边的县前街和北边的县后街了。这四条老街巷因分别位于县衙的东、西、南、北而得名,四条街合围的地方也正是过去历城县衙所在。据济南文史专家唐景椿介绍,历城县的历史清晰可查,早在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就设立历城县,属青州济南郡。历城县衙也可谓命途多舛。

明崇祯巳卯年间,由于清兵攻陷济南城,历城县衙被大火所烧,官兵枕籍风露,只能席地办公。当时的知县宋祖法对历城县衙进行重修,“作吏舍数十楹如昔制”,试图恢复原来的样貌。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县西巷旧貌

清代康熙年间及以后,历城县衙又经多次修建,比从前宽敞了许多。道光年间,由于厨师不慎,引发火灾,县衙几乎再次被烧毁,只得重建。至清代末年,历城县衙的东西南北,分别形成了县东巷、县西巷、县署前、县后街,民国时期县署的南面改成了县门前街。这四条街的名字就是因历城县衙而命名的。

民国元年,县署改为县公署,知县改为县知事。国民政府时,县公署改为县政府。1937年,历城治所迁至王舍人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部曾驻此,县衙门前的街巷也更名为青年路。后来,这个原来的历城县衙拆除建成了省级机关的宿舍楼群。1980年,县前街得以复名。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县东巷老街

过去,县西巷是进出德王府和清代山东巡抚署的重要通道,也是清代重要的粮食储地。县西巷两侧有很多密如蛛网的蜿蜒小巷,街西侧有牛头巷、财盛巷、米廒门前街、南北仓棚街、珍池街、后宰门街、万寿宫街;街东侧有县前街、县后街、东西菜园街、南北菜园街、兴隆店街、北察院街。

从这些街巷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县西巷曾经的繁华,比如米廒门前街,便是依托县西巷在清朝时作为粮仓的所在地而起的名字,县西巷一带曾经是清代历城县的养马之处,官员往来如此,县马园子街也因此得名。

岁月流转,人非物亦非,县西巷也变了模样。在道路改造中,两侧许多的小胡同都被纳入其中,尤其是南北钟楼寺街,已完全并入县西巷,使县西巷变宽变长,成为老城区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城市次干道。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自西晋时期,济南郡的首府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老济南城就是历代郡、国的行政中心。宋徽宗政和六年,济南郡改为“济南府”,首府设于历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济南府”也就成了济南城中最高的行政机构,济南府署也相应建成。但目前能够明确位置的济南府署可追溯到明代。

据史料记载,济南府署创建于明洪武初年,最初建在运署街(今泉城中学校址),由济南知府崔亮创建。唐景椿说,当时,这里并不叫运署街,经考证,这一带是一个始于汉代的大型冶铁基地。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三司”中的按察司迁到此地,济南府署迁出,这条街就叫做按察司街。

清顺治年间,原设在府东大街(现皇亭体育馆内西北部)的盐运使署迁到此街,并逐渐与按察司街剥离,这才有了运署街之名。1906年起,这条只有230米的小街上开设了济南女子中学、济南最早的公立中学济南第一中学,盐运使署也被改建成了济南泺源中学,昔日的官署之地变成了学府聚集区。

上世纪50年代,济南泺源中学改为济南市第十八中学,唐景椿正是在此求学。他回忆,当时盐运使署的一些老房子还基本保存着,但大都改为了教研室。每到春季,院中桃花盛开,与古色古香的老房子相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1966年,此街曾一度改为“运输街”,1980年后又复称原名。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运署街老街

按察司迁来后,济南府署迁到了县西巷东面的开元寺故址,由知府陈修利用原建进行了改建翻新,内有敬事堂,后有琴鹤堂,还有厅、架、阁、库等建筑。济南府署前的道路,以其为界,东侧的称为府东大街,西侧的称作府西大街。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清兵攻陷济南,府署全部焚毁。直到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才由知府蒋焜重修。重修后的府署,基本布局仍照原样。其建筑大门外,对面建一石基、砖身、瓦顶的影壁,上绘传说中能辩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的狮豸彩形图以显威武。大门外宅门的两旁,还有不少附属机构,东面有司狱司、库房等,西面有监狱、照磨所等。

辛亥革命后,废济南府。解放后,这里曾为山东省警官学院。1962年,被改建为山东省政协驻地。随后,年久失修的旧房被拆除,办公楼与配套宿舍楼群拔地而起,改变了过去破旧的面貌,而院前的府东大街、府西大街在历经多次拓宽改造之后,已成为泉城路的一部分,踪迹难寻。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山东的省会由青州府移至济南府,此后,济南就一直为山东省会。说起省府,济南人自然就会想起省府前街,这条街因位于“省府”前得名,街的北头就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南门。

唐景椿介绍,现在的省府所在地,从南北朝开始就一直是济南和山东省的高级衙署驻地。辛亥革命后,这里是省长公署,国民党统治时期还曾作为山东省民政厅。由于朝代更换,这条街的名字也多有变更:元代时名宪衙街,又名同知巷、澄清里等,可能与当时这里为掌管监察、司法的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司有关。明朝,承宣布政史司迁此,这条街改为布政司街。清代这里仍是掌管民政、财政的山东布政使司所在地,街名也改称为布政司大街;门前东西向的街巷则被称为布政司小街。

因这条街所处位置特殊,历代有许多官吏都在这里建造府邸,其中,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七聘堂”就曾建在这条街上。张养浩曾做过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归隐后,他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张养浩

后来,朝廷因吝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当时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后人敬其不阿权贵、不惧高压的品性,就把他的故宅称为“七聘堂”。

明代后期至清代康雍乾时期,由于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街上逐渐繁华起来,成为经营书籍、笔墨、古董、裱褙、印刷、体育用品等的商业街,建国后改为省府前街。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清兵攻入济南时,俘获德王朱由枢并焚烧其位于珍珠泉的德王府。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山东巡抚周有德在此建巡抚署。虽其面积比明德王府要小了些,但却是山东最高的权力机构。因清时省巡抚一般要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之衔,所以巡抚和巡抚衙门都称“抚院”,于是人们便把位于“抚院”前的一片几十米的地方称为院前大街,把位于其东、西两边的地方称为院东大街和院西大街。

在清巡抚衙门前,曾有一座用砖砌的高大影壁墙,这堵影壁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使巡抚衙门成了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在这影壁墙的后面,是半圆形的围墙,围墙东西隔开了一个门,这便是东、西辕门,供巡抚衙门的官员进出。两个辕门之外的两条小街,就被称作东辕门街和西辕门街。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西辕门街,拍摄于2004年

辛亥革命后,这里开始是督军和督办公署,后又成为山东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12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见侵华日军逼近济南,烧毁大院内除大堂外的所有建筑物,弃城南逃。解放后,政府对此进行了多次精心修整,在大门以西建了礼堂,北面四号楼则成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

如今,承载着岁月沧桑的老街巷,或繁华如旧,或略显落寞,院前大街游人络绎,东辕门街、西辕门街辟为停车场后,难免有些清冷。院东大街和院西大街则汇于现代化城市道路里,消失在了地图之中。

古城|那些纵横的老街巷,成为老济南的专属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