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领导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随即,《群众》2018年第11期“领导博文”栏目刊发了三位党员干部的读后感,每一篇感想虽短,但感触深刻,值得品读。

三位领导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

三位领导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

当好群众的“自家人”

仲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对这番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群众生活。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有很多启示。

要站稳群众立场,着力解决不愿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后,跟村民一起挑粪、锄地、割麦子,还把自己的衣服和粮票匀给村民,积极融入群众、融入农村。村里人跟他关系都很好,也很信服他,他成了“梁家河的自家人”。今天,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害怕面对群众、面对矛盾,不敢与群众打交道,损害了党的形象与威信。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当群众的“自家人”,才能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要学会群众语言,着力解决不会做、不善做群众工作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以后,积极跟群众打成一片,不仅认真学习当地方言,还视自己为普通农民,经常说我们老陕如何如何。梁家河是一个姓氏比较多的自然村,家族之间、邻里之间、生产队之间矛盾很多,习近平同志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认真细致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团结带领乡亲们一起做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学会群众语言,多讲群众语言,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纾解群众实际困难,着力解决群众不信任、不亲近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时,带领乡亲们一起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代销店、建磨坊、打水井……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大家对他越来越信任,和他的感情也越来越亲近。离开梁家河时,村里人依依不舍,全村出动去送他,有些村民还流下了眼泪。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我们真正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支持。(作者系江苏省人大内司委司法监督处副处长)

三位领导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

心中要燃“三把火”

仇 飞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勉励,也是他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4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七年的峥嵘岁月历历在目,犹如熊熊火炬,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道路。

点燃青春之火,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随着毛主席一声号召,习近平同志怀揣母亲缝制的针线包,“满怀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开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涯。不是立刻适应,他也花了很长时间“过四关”;不是没有困难,吃不饱、没柴烧、家人蒙冤四散、自身前途渺茫;不是心无杂念,在齐云大姨的悉心教诲和家风浸染下,他一步步从稍谙世事的初中生变成“肯吃苦”、“嘴不细”、拿全工分的“好后生”。遇到困难老人乞讨,他解衣推食;看到队里的公厕破旧脏臭,他主动修葺;看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他组织办班授课。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贫瘠的穷乡僻壤,在仁厚的革命老区,他敞开心扉,埋下身子,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奉献。

点燃实践之火,用艰难困苦砥砺青春。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习近平同志的人生起点并不高。然而,他并没有随波逐流、意志消沉,而是用努力和坚韧迎击所有的困难和挑战。他带头跨省学办沼气,解决了老乡做饭照明肥田问题;他放弃上级奖励,换取磨面机和手扶拖拉机,解决了老乡急缺的生产生活资料问题;他带头打坝挖井办社办校,解决了老乡增产增收增智问题。在这里,习近平同志脚踩红色大地、心贴穷苦百姓、投身火热实践。

点燃信仰之火,知行合一,志存高远。在艰苦的岁月里,习近平同志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信仰。从北京到陕北,他带的最多的是书;在田间和炕头,他看的最多的也是书。他看史书,知古而鉴今;他看洋书,学西为中用;他看马列书,自觉修炼政治品格。从那时起,他就砥砺信仰,“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从知青到大学生,从地方到中央,他是这样想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点燃心中“三把火”,倾注为民“一片情”,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合力奋斗!(作者系大丰麋鹿湿地旅游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

三位领导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

不负新时代 写好新“答卷”

戚 研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青年一代砥砺成才的最佳教材、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最强指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手不释卷、深受洗礼。书中讲不够的峥嵘岁月、写不完的奋斗足迹、诉不尽的崇高品质、永不变的爱民情怀,时刻指引着我们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初心”,书写好不负人民所托的新时代“答卷”。

点亮信仰之灯,紧追“出卷人”的宏伟蓝图。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同志早已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从基层起步,他没有怨言、努力奋进;闯过“四关”,他没有抵触、迎难而上;身边的知青相继离开只剩下他一人时,他更从容淡定、踏实作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就融化在血脉中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战胜困难,用敢为善成、久久为功的韧劲应对挑战,用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勇气书写大国崛起的故事。

撸起实干之袖,担负“答卷人”的历史责任。脚踏实地是习近平同志七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写照。他敢想敢干能干,从不“撒尖儿”,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打建了至今仍是村里最好的淤地坝。仰望星空是这七年知青岁月的可贵姿态,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他每天读书到深夜。他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永葆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到四川学习办沼气,40多天时间里跑了17个县,回到陕北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不断强化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围绕高质量发展增强“答题”本领,始终奔跑在新时代“赶考”路的最前列。

走好群众之路,服务“阅卷人”的美好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发轫于梁家河。七年里,习近平同志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与当地群众共度时艰。“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就是最高评价。新时代的考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无限期盼,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反思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是否当好了“贴心人”、是群众“离不开”的干部;反思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是否当好了“大脚掌”、是“不离开”群众的干部。要真正身接地气、脚沾泥土,做到“家长里短聊得来、长条板凳坐得下”。

作为“赶考”路上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进一步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者系镇江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委员、理事会副主任)

摘编自《群众》2018年第11期“领导博文”栏目

三位领导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