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掉元朝後,蒙古人爲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

大美人小智慧

元朝退出中原之後,蒙古人為什麼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而不是繼續務農?這個問題挺好的,其實在元朝時期是有相當數量的蒙古人遷居中原的。而元朝滅亡之後,有記載表明當時在中原的差不多40萬蒙古人裡,願意回到草原的有大約6萬人,而最後留存中原的則有30多萬人,而從中原回去的那些蒙古人怎麼沒有繼續在中原的農耕生活,又重回遊牧生活方式了呢?

哪有地可種?

其實這個原因也是很簡單的,因為從中原回去的蒙古人根本沒地可種。說到這裡可能一些朋友傳說,怎麼可能沒地可種?草原那麼多地,不能開墾荒田嗎?但石頭君要告訴大家,真不能!因為農耕的生活方式,真的不是你想去這樣做就能這樣做的,它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只有你生活的地區達到了這個條件,才有開展農耕的可能。

圖中橙色區域和淡粉色區域就是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線,也是中國古代無法逾越的遊牧和農耕文明分界線

這個條件就是年降水量400毫米,只要一個地區的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這個地區就有開展農耕的條件,而如果一個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這個地區就沒有進行農耕,成為農耕文明的可能。

在全世界範圍內,基本上400毫米的降水量的分界線,都是農耕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而在中國,這條線基本上就是長城-大興安嶺這條線。這條線以南是農耕文明,這條線以北就是遊牧文明。

4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線在中國基本就是長城-大興安嶺線

所以在蒙古人退回漠北之後,雖然有一些曾經在中原農耕地區生活過的蒙古人會種地,甚至可能也想種地,但卻完全沒有種地的條件。他們所處的草原地區降水量過少,不具備將草原轉變成耕地的最基本條件,如果強行種植農作物,結果也只能是乾死,幾乎沒法獲得收成。

400毫米降水線影響了中國古代文明進程

所以在中國歷史的演變中,這條線才成了中原農耕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而且在中國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將自己的文明跨越這條線帶到對方的區域。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只要一個民族進入長城,它唯一的選擇就是轉變為農耕民族,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中,這個轉變就是漢化。

在古代,一旦哪個民族進入了中原農耕區,唯一的終點就是漢化,沒有任何別的可能

而同樣,即使中原王朝能夠征服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的區域,也沒法將農耕文明移植到草原地區,將遊牧民族轉化成農耕民族,進而和內地實現一體。而這種因為自然環境造成的天然差別,才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幾千年衝突融合的根本原因。

所以瞭解了這一點,也就很好了解網上許多人經常問的“為什麼蒙古族沒有漢化”這個問題了。因為在留存內地的蒙古族確實是漢化了,大多數已經融入了漢族,極少部分分佈於河南、四川和雲南等地還保留了蒙古族身份的蒙古族,也都從事農業幾百年,完全和周圍民族融為一體,根本不會蒙古語,自己不說別人也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蒙古族了。

但退回草原之後,再繼續漢化就完全不可能了,這是古代生產力水平制約決定的

而那些退回草原的蒙古族,因為完全脫離了農耕區,所以也只能重拾遊牧生活方式,當然也就不可能漢化,因為漢化是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了中原農耕文化的環境,當時的人是不可能長期保持和生活環境不符的文化的。

但這裡石頭君還是要說明一點,這裡說的農耕與草原的巨大差異是近代社會出現之前的情況。而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其實無論是農耕地區還是遊牧地區都已經或多或少地進入了工業社會,無論是農還是牧都在不同程度地實現工業化,所以雖然差別還是存在,但已經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了,所以在現代長城內外形成統一文化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桃花石雜談

在中國歷史上,元朝滅宋,有少數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權,改變了漢人的統治,輕文尚武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平等問題,最終被朱元璋領導起義推翻!雖然中原丟棄了,但是大後方蒙古草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蒙古皇族退回草原,仍然過著皇帝的生活,只是通知的人少了很多。蒙古族是個遊牧民族,幾千年來的習慣,再加上大草原根本無法耕種,所以只能遊牧。不知說的對否,請批評指正!謝謝!



一粒油菜

蒙古人啥時候務農了?人家一直是遊牧民族好吧,只不過蒙古貴族有漢族百姓的供養,啥都不要幹所以部分人喪失了遊牧本能,但實際上整個民族還是遊牧民族。

而且,蒙古人都跑到大草原上了,咋務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