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程普(?—210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孫策死後,他與張昭、周瑜等人共同輔佐孫權,並討伐江東境內的山賊,功勳卓著。赤壁之戰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敗曹操,之後大破曹仁於南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程普代領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後,程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不久逝世。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後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韓當(?-227),字義公,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韓當因為長於弓箭、騎術並且膂力過人而被孫堅賞識,追隨他四處征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攻陷敵人、擒拿俘虜,其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建安十三年(208年),韓當以中郎將身份,與周瑜等拒破曹操。又與虎威將軍呂蒙奇襲南郡,升遷為偏將軍,遙領益州永昌郡太守。黃武元年(222年),吳蜀夷陵之戰爆發,韓當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打南郡時,韓當率軍保守東南方。韓當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為之稱善。黃武二年(223年),封石城侯,官至昭武將軍、遙領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 黃武五年(226年),韓當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平丹陽郡賊寇,同年卒。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早年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平盜賊,遷西部都尉。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又與賀齊併力討平黟賊。從徵合肥,因功遷蕩寇將軍,領濡須督。後召還都拜右護軍,典領辭訟。蔣欽貴守約,性豁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討伐關羽,蔣欽率領水軍入沔水。回軍途中病逝。孫權為他素服舉哀,以蕪湖民二百戶、田二百頃賜予蔣欽的妻子。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周泰(生卒年不詳),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皮膚上雕畫一樣,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官至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死於黃武年間,有子周邵,亦數有戰功,死於黃龍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繼承了兵權和爵位。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陳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廬江松滋(今安徽宿松)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武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後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於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戰役中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董襲(?-213),字元代,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須口,董襲跟隨孫權解救,並命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但董襲大怒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受將軍的任務,在此處防備敵人,怎能委身而去,誰再說要逃走便立斬!)”於是無人敢幹預。最後五樓船果然傾覆,董襲浸死,孫權改服致喪,厚待其家人。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甘寧(?—220年),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少年有力,讀諸子,18歲左右任過蜀郡丞。建安九年(204年)率八百健兒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建安十年(205年)轉託黃祖,黃祖又以凡人畜之。期間曾射殺淩統之父凌操,因此與淩統有殺父之仇。建安十三年(208年)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百騎偷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吳主賞識,被孫權封為西陵太守,折衝(常勝)將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甘寧去世,孫權非常的痛惜。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淩統(189-237,一說217),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凌操之子,官至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年),隨軍攻破皖城,升為蕩寇中郞將,任沛國丞相。又隨呂蒙奪取劉備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奪取三郡後回師,從益陽直往合肥,時為右部督。淩統認為山中之人大多壯悍,可以用威信、恩惠勸誘他們投降,孫權便命他東進,並命各城凡淩統要求,皆先給予後報告, 募得精兵萬餘人。途中經過祖縣,並進入鄉寺,與鄉親舊友故恭敬盡禮,恩意極隆。後淩統病卒,時年四十九(一說二十九)。孫權聞之,哀不能自止,數日減其膳,每言及淩統皆流涕,撫育其孤,又使張承為之作銘誄。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徐盛(生卒年不詳)字文向,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徐盛最初因討伐山賊有功而被加為中郎將,後於濡須口之戰中表現出色,得到孫權的讚賞。公元222年(魏黃初三年),劉備率軍來到西陵(今湖北夷陵),徐盛攻取了劉備的多處營寨,立下功績。同年秋季,魏將曹休出兵洞口(今屬湖南),徐盛與呂範、全琮渡江拒敵,遭遇大風,吳軍傷亡慘重,徐盛聚集殘兵,與曹休隔江對峙。曹休命令將士乘船攻擊徐盛,徐盛以少御多,魏軍無法取勝,雙方只得各自退兵。之後徐盛被加為安東將軍,封蕪湖侯。魏文帝曹丕伐吳時,徐盛以疑城之計退去魏軍。吳黃武年間,徐盛病逝。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潘璋(?-234),字文珪,東郡發乾(今山東冠縣東)人。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進攻合肥,魏將張遼突擊東吳軍營,眾將沒有防備,陳武戰死,宋謙、徐盛都不敵而潰敗逃走。當時,潘璋就在宋謙、徐盛等軍隊的後面,便馳馬向前,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雖然最後都要撤退,但孫權仍十分讚許他,拜為偏將軍,領有百校,屯於半州。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自麥城逃走,潘璋與朱然一同率部攔截關羽,他部下的馬忠生擒關羽及其子關平等人,孫權便分宜都、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潘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公元222年(黃初三年),潘璋的部下斬殺劉備護軍馮習等人。蜀漢軍隊損失慘重。孫權任命潘璋為平北將軍、襄陽太守。公元227年(黃武六年),孫權親自率軍在石陽迎擊魏軍,吳軍大勝,準備回師,以潘璋為斷後。不過,在夜中發生亂事,敵人追擊潘璋,潘璋不能抵擋,幸而朱然解救。公元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任命潘璋為右將軍。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丁奉(?-271),字承淵,廬江安豐(今河南固始)人。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侵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加封為大將軍。

蜀漢有五虎將,曹魏有五子良將,而東吳則有十二虎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