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生死路,馬背上馱起了抗戰大後方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南北縱向延伸的橫斷山脈高山竦峙,大江彙集,地形地貌極其複雜。山脈西側,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邊連接滇川邊地。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橫斷山區地形示意圖

在些高山大川之間,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驛路——茶馬古道。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長期以來,馬幫擔負著雲南最為重要的長途運輸任務。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中國東中部大片國土淪喪,為了搶運當時中國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1938年開始緊急修建滇緬公路(中國雲南昆明到緬甸瑞麗的公路)。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滇緬公路

1938年8月底,經過20萬人的艱苦努力,竣工不久後的滇緬公路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而交通運輸重心更是西移至西南、西北地區。但滇緬公路上汽車運力卻嚴重不足,常常有車無油。於是,古老茶馬古道上的雲南馬幫驛運沿著滇緬公路又活躍起來。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除了滇緬線,抗戰時期的雲南馬幫驛運,主要使用的是明清以來的驛路。由於近代以來馬幫運輸趨於衰落,驛路大多失修,為了更好地進行馬幫驛運,當時還對雲南驛路運輸線作了整修。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在滇緬路上運貨的馬車

川滇敘昆驛運是抗戰時期最早開發出來的驛運路線敘昆線馱運。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昆明成為國內運輸的樞紐,與昆明連接的驛運幹線和省內支線,大大小小的雲南各民族馬幫活躍其間,大量進口物資通過敘昆幹線驛運敘府後轉川江航運至重慶,為解抗戰物資匱乏之急,穩定後方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在滇緬路上運貨的馬車

1942年春,日軍由緬甸進犯滇西,為阻止敵人東進,中國軍隊炸燬惠通橋,滇緬公路沿線陷入一片混亂。然而,此時滯留在保山的15000噸、下關的5000噸的戰略物資就是由馬幫搶運到了昆明。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行走在山間小路上的馬幫

在滇西抗戰前線,中國軍隊與日軍隔怒江對峙期間,大理馬幫馱運軍需物資。“馬鍋頭”(馬幫首領)和趕馬人充分發揮馬善走山路,載用靈活的特點,不辭辛勞,日夜兼程,為滇西抗日隊伍趕運了大批彈藥和生活必需品。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鹽是生活必需品,為緩解雲南缺鹽地區的食鹽困難,保障供給,平抑物價,穩定後方,除驛運幹線外,抗戰期間,還開闢了喬(劍川喬後鹽井)關(下關)驛線和黑(祿豐黑井鹽礦)沙(沙矣舊驛)運鹽驛線。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活躍在驛運路線的馬幫,多為少數民族,抗日戰爭期間,雲南各族人民為了抵禦外侮,同心同德,用馬背馱起抗站的大後方,為抗站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品牌系列

《賽馬學堂》 | 《彼德講馬》

精彩視頻

文化

....

滇缅生死路,马背上驮起了抗战大后方

長按以下二維碼獲取更多賽馬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