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平付小超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他就開始派使者出使周邊番國,令其歸附。像安南等國是歸附了,但也有不服的,如高麗,對元朝念念不忘,打算跟北元聯合,跟明朝對抗,結果還沒出兵,高麗就被大將李成桂滅了,李成桂上書朱元璋稱臣,朱元璋賜名朝鮮。

除了高麗以外,還有一個很不安分的國家,那就是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南北分立,雙方經常開戰。

戰亂造成日本社會動盪,一些武士逃離日本,乘船來到了中國沿海,這些人當然不是來幹正當生意的,他們聯合本來就有的海盜,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倭寇之患自元朝開始,至元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朱元璋為此甚為惱火。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國王問罪。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軍力強盛,朱元璋又是馬上皇帝,對這個敢於鬧事的蠻夷小國非常不客氣,他的詔書是這麼寫的:“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朱元璋直截了當地給了日本國王三個選擇:臣服、不臣服待在家裡、來我這邊搞事找揍。

這封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日本國王良懷",也就是懷良親王手裡。這傢伙是給武將,脾氣火爆,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的詔書後。懷良親王當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楊載、吳文華二人,殺死其他五人,依舊縱容倭寇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一帶。

懷良親王的做法讓朱元璋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劉伯溫勸說的理由有兩點。

一是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當時明軍雖正值鼎盛,但卻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

二是天下初定,明朝國內還沒能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中恢復過來,國內急需休養生息。若是窮兵黷武,勢必極大增加百姓負擔,甚至激化階級矛盾。

這一點,懷良親王也看得出來,他脾氣暴但卻不傻,分析了下雙方的局勢後,他認為明朝只是來嚇唬的,不會真的攻打。

朱元璋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不冒險出兵。懷良親王也決定討好一下朱元璋,放還了被掠奪的明朝百姓。

然而倭寇勢力依然很大,不斷騷擾明朝沿海一帶,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遣使責備"日本國王良懷",威脅要出征日本,懷良親王回書表示自己將積極備戰。

回書前段指責朱元璋你這麼大的地盤還想來搶我這麼小的地盤(關鍵誰搶誰啊);中段給自己壯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末尾扯一句講和為上。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這個回書令朱元璋非常生氣,又起了征討日本的心思,但劉伯溫勸說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個貧瘠的小國還是別管了。

朱元璋仔細思考後,再次放棄了征討。

朱元璋之所以放棄對日本的征討,劉伯溫的勸說和國內的局勢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不願出兵征討,這一點從他後來留下的祖訓可以看出。

洪武末期,步入暮年的朱元璋擔心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所以將自己謹慎對外的用兵國策寫入了《皇明祖訓

·祖訓首章》,其中有“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與之相應,朱元璋開列了15個亞洲鄰國為大明的不徵之國,日本正是其中之一。


平沙趣說歷史

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開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了周邊的番邦日本、高麗、安南、占城四國,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告訴他們這幾個國家的統治者,現在中國之地是大明當國,元朝已經完蛋了。讓他們俯首稱臣,將來磕頭別磕錯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這些四夷有沒有可能幫助元朝餘孽。



使者去了這四個國家後,高麗,安南和占城都還不錯,只有小日本出現情況了。

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明朝使者以楊載為主使的使團見到的是南朝的懷良親王。此人是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殘暴,作戰勇猛,反過來說就是個大老粗。

而朱元璋對於日本人十分蔑視,加之當時南北朝時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這當倭寇,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因此老朱的國書寫的十分不客氣。下面給大家摘錄一段: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這段話大意就是,你們日本要麼認我大明當宗主國,要麼就整軍備戰等著捱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當倭寇,就等著我們殺過去吧!

這段話說的非常不客氣,懷良親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楊載給揍了,還殺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這件事情後憤怒值爆棚,此時劉伯溫出場,第一次勸朱元璋。他說此時國家初定,老百姓剛過安生日子。國力不足啊!況且兵兇戰危,沒有必勝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轍,豈不是大損國力!



朱元璋雖然生氣,但是一代雄主,他並不蠢,明白現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時機,便忍了下來。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寫了國書給日本人。好死不死,還是南朝這個懷良親王收到國書。也就是說老朱的國書一直沒有送對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趙。懷良親王認為這次的使臣是元朝趙良弼後人,非常生氣,上來就要殺人。要不說小鬼子腦子有病呢!你先分出來誰是誰啊!

這個姓趙的使臣好一通解釋後,懷良親王才明白怎麼回事,打開國書一看,是這麼寫的:

蠢爾倭夷,出沒海濱為寇,已嘗遣人往問,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擾我民。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二十年鏖戰,精銳飽食,終日投石超距。方將整飭巨舟,致罰於爾邦,俄聞被寇者來歸,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暫停造舟之役。

怎麼說呢,老朱還是不拿小鬼子當人。

懷良親王也修書一封,是這麼答的:

臣聞陛下有興戰之策,小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救黎庶之艱辛。年年進奉於上國,歲歲稱臣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詣丹墀。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這段文字寫的確實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懷良親王還在吹逼自己有何懼哉,怎麼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這信後,再次炸毛。此時劉伯溫又出現了,他並沒有如第一次一樣勸說朱元璋放棄,而是上書說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現在咱們還是消停為上,日本人留給後人吧。



這就是劉伯溫第二次勸朱元璋的過程。

不過,有一說一,劉伯溫如果不勸朱元璋,沒準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時期日本的分裂,還真能一戰滅了日本呢!

所以說,都怪劉伯溫,書生誤國啊!


王斌兔斯基

小江會不斷的推出新的文章與視頻。

說起日本,絕大部份中國太對此沒什麼好感。

要說起我國和日本的關係,自漢唐朝就有往來。但是後來日寇在中華土地猖狂。在明初朱元璋統一天下的之後,作為開國皇帝的他,自然想開拓疆土,但是卻因為劉伯溫的一句進諫,放棄了消滅倭寇的念頭,甚至告誡後代也不得進攻此國。   

從地理位置上看,兩國正可謂是一衣帶水。以前往來的關係也算其樂融融,但是到了元代忽必烈時期,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伏筆。這個具有極大野心的統治者不滿足華夏土地,開始他不斷征討,我們也知道元代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朝代。於是他東征日本,但是兩次進攻都不得,這也大大漲了日軍的士氣。   

於是乎,東瀛的統治者的慾望得到膨脹,開始貪圖吞掉中華土地這塊肥肉。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就想安定國內外,於是派了使者前去東瀛覲見。主要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讓日本對大明進貢。但是野心勃發的日本國怎麼聽得進去,當場殺了使者。   



聽到這個消息,朱元璋是戰馬上打下江山的人,立馬對這個彈丸之國進行了宣戰。那這時的倭寇自然不甘示弱,他們覺得明朝海上作戰不及自己,所以對此宣戰威脅不屑一顧。但是朱元璋聽了手下劉伯溫的一番話,遲遲沒有動兵。   



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

劉伯溫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覺得呢,日寇侵犯國土多年,但是位置得天獨厚,四面環海,對於明朝來說不好進攻,失敗的風險很大。而且征服一個國家,光是用武力佔領土地是不夠的,日民民風不通教化,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傷財勞民,國之初立,百廢待興。   所以劉伯溫的建議自然是不提倡發起戰爭,因為憑藉這個彈丸之國,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僅僅因為他們資源相對匱乏,而且還有即使他們現在不斷對明朝海疆進行侵擾,總有一天,我朝海上軍事作戰能力也能威力無邊,一舉將其擊潰。  

 聽了這一番道理,那朱元璋也是扼制了自己的憤怒,也是終生未出兵日本,將倭寇置之不理。並告誡子孫後代不得討伐日本。朱元璋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列的遺詔中,勸子孫萬不能“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   

而後的明朝皇帝大部分遵循先帝遺囑,從未出兵外國或進行貿易往來。敢挑戰遺詔的,也只有明成祖朱棣了,他不僅篡了位,還七度派鄭和下西洋。這個暫且不說,只是對於日寇問題整個明朝基本就採取無視政策。   

縱觀近現代日本發動的戰爭,也都應了六百年前劉伯溫的話:日本再怎麼折騰,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自己。哪怕日寇無端生是非,最後還不是在世界二戰中籤下投降書。看來朱元璋的不戰政策也是情有可原的。   

儘管這個倭國不斷製造給我們製造麻煩,還是被有遠識的劉伯溫一眼看破。所納之言連朱元璋都採取不主動政策,甚至影響了後代的治理之道。足以證明這話的價值有深遠。


小江怪是奇

派去的使者去了其他三國都還不錯,只有小日本有問題。 當時明朝使者以楊載為主使的使團見到的是日本南朝的懷良親王,即後醍醐天皇的皇子,(當時日本分南北朝)此人可能見朱元璋要日本俯首稱臣,一怒之下把楊載給揍了,關了三個月,還殺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氣得不行, 好啊, 一個小小的倭寇, 不把我大明王朝看在眼裡, 打! 這時, 劉伯溫倡議,此時明朝才建立,老百姓剛過安生日子,國力不足, 況且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轍,豈不是損兵折將還浪費國力財力? 朱元璋想想也是。

第二年又派使者去, 還是把國書送到這個懷良親王那裡,他也還是強硬, 不俯首稱臣。朱元璋又想發兵打他個落花流水。這次劉伯溫上書是西北有亂。朱元璋又沒有發兵。

為什麼這個懷良親王這麼強硬? 可能是之前元朝蒙古的三次討伐日本的時候,總是刮來颶風,使元軍全軍覆沒。因此日本覺得中國也不怎麼樣,所以不願低頭。

劉伯溫熟讀歷史, 知道元軍三次進攻日本失敗,深知日本是個島國,進攻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 旺盛的國力, 是不容易的,而且明朝初期國力不強,要真開戰,結局難料。



可見,劉伯溫也是為當時局勢著想, 至於以後日本的發展,甚至可能會侵略中國,劉伯溫肯定也有想到過,但是那是以後的事情,不如把握當下,定國安邦, 發展國力,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明智的選擇。要打日本,不如以後再說吧。

如果你是劉伯溫, 在當時你會如何想呢?


一般般147603572

在元朝之前,我們這個“一衣帶水”鄰居,一直臣服於我國。元朝忽必烈統治時期,忽必烈派兵東征日本。結果,忽必烈兩次派出艦隊征服日本,都被颱風刮沒了。從此,日本就猖狂了起來,以為有“神風”相助!



明朝時期,朱元璋北擊蒙元,一統江山以後,想重新享受“萬國來朝”的盛世。於是,派出了兩名使者出使日本(東瀛)。


結果,日本人狂妄的殺死了一名使者,並讓活著的回來報信。朱元璋很生氣,彈丸小國,竟然蔑視天威,要發兵征討日本。
此時,劉伯溫覺得風險太大,還有元朝失敗的先例。於是,他勸阻了朱元璋。劉伯溫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東瀛)四面環海,只能組建水師征討。而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不宜勞民傷財出兵遠征。

第二,日本屬於未開化民族,就算出兵征服了,也不能融入明朝版圖。甚至,有可能陷入勞師遠征的泥潭。

第三,日本(東瀛)彈丸小國,物產匱乏,就算征服了,也不能給明朝帶來什麼好處。勞民傷財的征服這樣的島國,得不償失。


第四,日本(東瀛)地狹民少,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不如,等以後明朝水師強大了,輕而易舉的就能滅了日本。

如果,劉伯溫和朱元璋知道幾百年後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惡以後,會不會後悔沒有滅了日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毛主席對古代君王曾作出過這樣的評價:“自古以來,如果說論打仗,李世民當屬第一,沒有人敢說比他還厲害,其次便是朱元璋了。”

可見朱元璋在軍事能力有多厲害!

朱元璋也當得起這份評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介白身,登上帝位,古往今來,唯他和劉邦兩人矣。

當朱元璋由南向北統一天下以後,便開始威震四海,震懾四鄰,像高麗,安南這些蕞爾小國,紛紛歸附。當然,也有一個蕞爾小邦,不知天高地厚,引得我們這位開國皇帝十分不愉快,一度想不辭千里討伐之。他就是小日本。

但是這讓劉伯溫給攔下來,當然,朱元璋什麼人?

能屈能伸,而且殺伐果斷,劉伯溫之所以可以攔住,那肯定是時機未到,不得不忍心這口氣。

當時朱元璋之所以沒有輕舉妄動,那是因為元朝曾派大軍征伐過,但是都失敗了。

話說當年忽必烈即位以後,把高麗解決了以後就把目光瞄向了日本。

在公元1266—1273年,忽必烈曾數次派使臣前去招降,均鎩羽而歸,於是在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大軍征討,可惜途中遇颱風襲擊,損失慘重,無功而返。

忽必烈並沒有就此罷休,又派使者,結果小日本蠻夷之國,竟斬來使。這一下子讓忽必烈徹底怒了,於是成立了一個名為徵東行省的機構專門對付日本。

在公元1281年左右,元朝又派出兩支遠征軍遠赴日本,共計14萬人,結果颱風又一次眷顧了小日本,14萬大軍損失慘重,十不存一。

前車之鑑如此慘痛,不得不讓朱元璋三思而行,畢竟當時的元軍何其強大,可是天助蠻夷小國,兩次颱風猶如天威。

當然,朱元璋何其雄才大略,怎會輕信這種鬼神之說,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剛立,根基未穩。

內有百姓思太平,急需減賦寬稅休養生息,如果此時徵調大軍遠征日本,就算人民不怨聲載道,可必然會加賦加稅,這很不利於當時剛太平的大明王朝。

外有北元虎視眈眈,當時的北元逃竄到了西伯利亞,勢力很強,並且一直對於中原虎視眈眈。一個是臥榻之強敵,一個是隔江的蠻夷小國,哪一個更為緊要不用我多說了吧!

因此劉伯溫力勸朱元璋不要去征伐日本,說這種事情還是留給後人吧。

只可惜,子孫不肖,並沒有完成祖宗的夙願,當然,也並不是誰家的後人都能像漢武帝那樣雄才大略,開拓疆土。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劉伯溫這個人,怎麼說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級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燒餅歌》號稱能夠預言後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兩岸統一都扯上了,不看燒餅歌我都知道兩岸快統一了!淨扯淡!

事情是這樣的,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首先承認了元朝對中國的合法統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將周邊各國納入明朝的朝貢體系當中。在這一背景下,使臣紛紛從南京出發,來到周邊各國進行通報。日本也是目的國之一,可是日本人夠狠,二話不說就殺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滅掉日本。不過說實話,以當時明朝的國力,做這件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識,估計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劉伯溫進行勸阻也不能說錯,以當時明朝百廢待興的國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見得能夠成功!

錯的是,劉伯溫既然能預言後世日本會殺掉數千萬中國人,竟然沒有提醒後人防備日本。而且,在劉伯溫的忽悠下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徵國,導致明朝永遠失去了滅掉日本的機會,這就更不對了!

正確的做法是,將滅日計劃後延,告誡子孫有朝一日一定要滅掉日本,以報殺我使節之辱。

實際上,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已經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艦隊如果東征,可以輕易將日本徵服。因為,這一時期不僅是明朝最強大的時期,也是日本開始進入戰國時期的重要節點。

當時,日本已經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當年漢朝對付匈奴人一樣拉一個打一個,讓日本列島提前進入內亂,就可以輕易將他們征服!


歷史風暴

朱元璋在剛剛建立大明王朝的時候,曾讓人帶著國書去周圍的國家,主要國家有四個,高麗,安南,佔庭,還有小日本。


老朱讓人帶國書去周圍國家目的就是兩個,一個就是說元朝覆滅了,現在是咱老朱當家做主,爾等小國應該知道現在誰是你的主子,別到時候舔錯了對象。第二個目的就是去看看周圍這些國家有沒有人敢幫助元朝的,如果有,他老朱要親自去滅了他。

老朱的使臣去了這四個國家,其他都沒事,唯獨小日本喜歡搞事,小日本把咱老朱的使臣都殺了,只放了一個使臣回來報信,意思很明確,就是不把你老朱放在眼裡,你能拿我怎麼樣?



老朱一聽,十分憤怒。區區島國竟然不把咱老朱放在眼裡,咱要調兵,把日本滅了。這時候劉伯溫就來了,勸誡老朱,他是這麼說的,“老朱阿,咱大明剛剛安定,需要休養生息,現在不是動武的好時候,再者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老朱竟然就被這番話給說服了,白白錯過了一個讓日本成為大明一個省的機會。


劉伯溫書生誤國,給後世子孫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要是讓劉伯溫知道後世發生的事,不知道他會不會後悔!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這事根本就是假的!

第一,朱元璋沒有想過滅掉日本,要知道大明剛剛建立,需要的是藩邦的穩定,洪武四年,朱元璋就頒佈詔書:“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

這就決定了明朝的國防外交格局,那就是集中精力專心防備北方遊牧民族,而對於周邊國家,則採取和平政策,只要你稱臣納貢就可以。

針對日本,朱元璋還要求他們十年來朝貢一次就夠了,並沒有過多要求。

況且以當時明朝的國力,根本沒有能力滅掉日本。要知道當年元朝全盛之時,發兵進攻日本,基本是被颱風吹的全軍覆沒,這個歷史教訓距離朱元璋很近,他怎麼會動這個心思。

第二,劉伯溫也沒有勸過朱元璋。劉伯溫曾經指出:“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國者,而元以胡人入主華夏,幾百年腥羶之俗,天實厭之。”他的精力也是放在了防備北元上,哪有功夫顧及日本。


歷史有妖氣

在元朝時,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僥倖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結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詔書問罪,當時明朝軍力強盛,老朱口氣非常強硬:“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個刺頭親王,懷良親王,致使朱元璋的兩個意圖破滅:

一來威嚇日本使之主動認輸,二來解決沿海地區倭寇的侵擾。日本親王看完國書不僅沒有順從之意,而且果斷大膽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腦袋!



並回信稱:“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竭力之兵,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來土掩,將至兵迎,豈肯跪塗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若君勝臣負,君亦不武;若臣勝君負,反貽小邦之羞。”可以看出當時日本的懷良親王也不簡單,說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靜分析了下雙方的局勢,他還是認為明朝只是來嚇唬的,不會真的攻打,所以殺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實的用意。朱元璋看後起初不知其中原因,聽後非常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勸說並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車之鑑。元世祖忽必烈曾調遣空前強大的蒙古軍隊東征日本,卻因各種因素遭遇失敗,明軍雖正值鼎盛,但卻缺乏大規模跨海作戰經驗,一旦開戰勝負難料。二是天下初定,國內還沒能從元末明初的戰火中恢復過來,國內亟待休養生息。元末年以來,戰亂頻仍,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生產廢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務便是休養民力,恢復生產,發展農業,若窮兵黷武,勢必極大增加百姓負擔,甚至激化階級矛盾。
朱元璋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再三權衡後,恢復了冷靜和理智,最終決定吸取歷史的教訓,不再冒險出兵,討伐日本,而且還把日本列入“不徵之國”,專門寫入祖訓,讓後世子孫嚴格遵守,不得違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