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话鹤庆

鹤庆是滇西北的高原水乡,银都玉府,蕙馨兰芳,闻名遐迩。大丽高速公路横亘在鹤庆坝子上,坝子东有火车站,北有飞机场,交通便利,是人们购买民族工艺品,冬观候鸟、夏避酷暑的好地方。

沧海桑田话鹤庆

鹤庆坝子,四山回环,东有盛产五彩石的石宝山和云南佛教名山龙华山,南有象眠山,西有五举山、鹿阜山、覆釜山、九鼎山端拱如屏,北望玉龙雪山终年白雪皑皑、积玉堆琼。坝子的中间,即是鹤庆古城,是一座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也是居住着汉、白、彝、苗、傈僳等23个世居民族,拥有27万人口的县份中心。云鹤古镇有着13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长期是滇西北高原上的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宗教中心。古城雄峙滇西北,既是地方文化的灵魂栖居地,也是今天鹤庆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

鹤庆坝子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滇西北二十多个县份中最大的坝子,自古以来就是盛产鱼米的地方,有着文献名邦、泉潭之乡、工艺之乡、名兰之乡的多种桂冠。

鹤庆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根据考古发掘,鹤庆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类定居。追寻鹤庆的建制历史,也很有意思,鹤庆因在地理位置上濒临金沙江的大转弯的峡谷走廊,西汉至唐初,长期分属两地两县,有着金沙江古渡口的便利,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一部分。

沧海桑田话鹤庆

据史载:西汉元鼎六年(111年),汉武帝派郭昌、卫广南征,在川西南及滇西北、楚雄北部设置越嶲郡,丽江及鹤庆北部的漾弓江水系属遂久县。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请降,鹤庆南部的罗川河水系属益州郡叶榆县。此后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唐初。在《三迤随笔》、《叶榆稗史》等大理古佚书抄中,三国时,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后,召集三十六部落于泸水(金沙江)西金光寨(今黄坪水寨村)金山(琵琶山)梁,按照当时云南的习俗,立铁柱歃血盟誓。后来金山也称为铁柱山,今立过铁柱的山峰仍叫铁柱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地点,学界众说纷纭,究竟是不是在鹤庆境内,还有待史学家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晋代,鹤庆北部和南部分属宁州云南郡遂久县、叶榆县。南北朝时,鹤庆仍分隶于遂久、叶榆两县,两县均属宁州西阿郡。唐初,鹤庆北南两地属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野共州、和往州。

鹤庆坝子在古代为高原淡水湖泊,坝子的开辟是南诏建立以后的事。鹤庆坝子作为滇西北最大的盆地,北迤丽江关坡,南止象眠山麓,东西两侧高山耸峙,漾弓江流经此,西山角大大小小分布着数十个龙潭。早期大多数地方为水乡泽国,适宜于各种水鸟和青藏高原越冬候鸟栖居,人们只能住在山麓下的台地上,过着渔猎樵牧的生活。唐代以后,坝子逐渐显现,较高的地方被改造成良田,低洼的地方为水草丰茂的湿地。据民国《鹤庆县志》及各地方志记载:南诏崛起后,“唐开元26年(738年),皮逻阁迁都羊苴咩城,于漾弓置谋统部。”唐宋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概称有37部,谋统从地理方位上看,应是37部中极西极北的一部,其他大多数位于云南中东部。唐长庆年间,南诏王劝丰祐的国师、佛教密宗僧侣、印度摩羯陀国僧人赞陀崛(又作室利达多),在鹤庆治水,泄水开疆,开辟出鹤庆坝子。人们迁居到坝子里居住,改变了渔猎的生活方式,过上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

传说,赞陀崛哆的师父先到南诏,南诏人不识其才,他只好到西藏去发展。数年后赞陀崛哆到南诏,受到了重用。赞陀崛哆又被称为摩竭陀祖师。祖师休行路过濛统罗(即谋统),看到人们困于水泽,来往不便,于是在石宝山(峰顶山)顶十年面壁,在力能拔棕举牛的金大硬神和时干奴得的协助下,调走了肆虐漾弓江为患的蝌蚪龙。又用108颗念珠打通坝子南边的山麓,于是坝子的水从108个洞中流向东南。由于治水的工程浩大且费时,他的妻子,劝丰祐王妹越英公主从王都大理来鹤庆看望他,他都忙不过来接待,公主不得不依依惜别,一步一回头的回了大理,于是人们在柏树庙建庙纪念他。故事传说非常精彩,有许多详略不同的版本。清代鹤庆流传有一本书叫《开辟鹤庆掷珠记》,到了民国初年,鹤庆名商兰廷举又捐资制成木板,便于人们印行流传,以示鹤庆人不忘祖师之功。鹤庆的很多本主庙视祖师为主祀或旁祀本主,还有些庙会、朝山会及节日(如立夏节)都与祖师开辟鹤庆有关。

沧海桑田话鹤庆

祖师在鹤庆治水成功后,在鹤庆坝子的中间修建了玄化寺,玄化寺为当时劝丰祐时期的南诏三大建筑之一。据《滇云历年传》载:“丰祐保和二年(825年)建立鄯阐王宫,僧赞陀建玄化寺与鹤庆,王嵯颠建大理崇圣寺。”玄化寺与当时的南诏东京鄯阐王宫、西京大理崇圣寺是可以媲美的,且规模相当。又据《僰古通纪浅述》的记载:“国师往石宝山修道,见谋统地方为水所占,乃以锡杖决其东南隅,水逆泄涸。水中得一香樟木,可为释家佛像,以安息香、白檀、龙脑、牛黄、麝香六味布漆之。”到了南宋保佑元年(1253年)冬,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入鹤庆,驻跸于玄化寺,又赐给玄化寺销金、绛罗、袈裟、火珠、珊瑚等宝物,这些宝物此后一直保存了数百年。明《景泰云南图经志》载:“至今犹存,凡遇庆贺则于此习仪。”玄化寺及祖师另建的两个寺:龙华山龙华寺(南刹),朝霞山朝霞寺,使鹤庆成为滇西北十多个县著名的佛教圣地,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至今仍习惯经鹤庆去朝鸡足山,《景泰云南图经志.北胜州》又载:永胜“ 拜佛台山,在州治之西,约高百余丈。每岁二月八日,居民不分男女、 少长、贵贱,俱登其山,遥望鹤庆玄化寺瞻拜,故名”。遗憾的是,玄化寺在明正德年间被学庙扩建挤占,其规模、形制变小了,但仍因双塔、松林、两丈多高的大佛像而远近闻名。值得一提的是,“玄化晓钟”长期作为鹤庆鹤阳八景之一,是唯一位居古城中的一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鹤庆一中的扩建,玄化寺也就荡然无存了。我们无法想见古时玄化寺固有的风貌,走进鹤庆一中的校园里,大旅行家徐霞客记载的“ 规模宏整、甲于滇中 ”的 鹤庆文庙也部分的遗失了原有的风貌。何处去找寻南诏劝丰幼时期的三大建筑之一,——滇西佛教圣地玄化寺呢?走进校园时,芳草萋萋 ,校舍整洁,但庄断碣残碑、零砖碎瓦历历可辨。兴许你有幸还会收集到残碑上无法诠释的梵文,只能想象那不是经文,就是箴言,或许是咒语了。

沧海桑田话鹤庆

泄水开疆后,南诏改谋统部为谋统郡,属南诏铁桥节度(后期又称为剑川节度),谋统郡下辖敛寻城(维西)、铁桥西城(丽江塔城关)、铁桥东城(丽江良美)。这一时期鹤庆的主体民族除彝族外,已逐渐增加了很多白族。先是南诏崛起后,邆赕诏主咩罗皮率众由喜洲及邓川“走保野共川”,死于途中,但其后人在鹤庆称王,咩罗皮之后 为皮罗邆、邆罗颠、颠之托。另外《 新唐书 》还记载了白族先后支系,“ 弄栋(楚雄)蛮,白蛮种也,挈族北走,散居剑(剑川)、共(鹤庆)诸川 ”。人口已达到了 一定的规模,谋统部已不得不改称为 郡了。“谋统”就是保存至今鹤庆西山彝族支系黑话人对鹤庆的古称,有“下边那里”的意思。当然这种称呼是针对鹤庆坝子大多数地方是泽国而言的。有意思的是,白语地名“俄坤 ”也见载于唐樊绰《云南志》中,俄坤今白语汉字注音为“ 熬开 ”,有双双白鹤飞起之意。此外鹤庆在有唐一代 ,还被称为野共州、漾弓鹤庆、鹤州等 。唐、宋、元时期,鹤庆主要称呼是谋统。起初是37部之一的谋统部,南诏景庄皇帝世隆时,国老赵乐铎,子赵铎些至今鹤庆后裔依然称他为赵夺帅,他后来又调到鄯阐(昆明)演习。子赵些贤到西昌做地方长官。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云南经过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国三个短时期的地方政权更迭后,段思平建立了大理政权,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云南八府之一。大理国几于宋代相始终。1094年,大理国君段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高升泰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中国,封其第二子高泰慧为谋统府演习,此后高泰慧后裔长期管理鹤庆,至民国以土通判结束。元初,鹤庆改为鹤州、谋统州等;赛典赤治滇,又改谋统为鹤庆路。在传说中,宋代大理国末期,初期鹤庆古城楼时,正逢竖柱上梁大吉之时,白鹤双双飞来栖歇于城楼屋梁之上,人们认为白鹤来朝,大吉大利,故改为“鹤庆”。

沧海桑田话鹤庆

明代,洪武 15年(1382年)置鹤庆府,洪武三十年(1397年)11月升为鹤庆军民府,明初,鹤庆辖剑川、顺州(永胜西部)、蒗蕖(宁蒗南部)、永宁(宁蒗北部)、北胜(永胜东部、华坪)、兰州(剑川马登)六州,洪武 二十九年(1396年)后鹤庆军民主要辖有剑川、顺州。明王朝把东跨金沙江,西跨澜沧江、幅员三千里的金沧道设置在鹤庆。元代时,鹤庆即实行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屯田。明初,又将湖南辰阳兵马安置于大理、鹤庆两个军民府和北胜(永胜)一州,在滇西北实行大规模军屯,鹤庆境内置19屯。除杨百户屯在北衙、姜百户屯在黄坪处,其余19屯均在鹤庆坝子,坝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土壤中的盐碱危害减弱,白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鹤庆,促进了鹤庆工商业、矿冶业、农业的发展。明初鹤庆由高氏土知府统治,明正统年间,改为流官知府统治,但高氏的另一个支系后裔土千户传承至民国以土通判结束。

清代,鹤庆仍为军民府,辖剑川、顺州。雍正年间及乾隆前期,鹤庆军民府还一度辖有中甸厅(香格里拉)、维西厅。乾隆36年(1771年),降鹤庆军民府为州,与所属剑川一道被划归丽江府。但有清一代,滇西北的军事机构鹤丽镇一直设立在鹤庆。清末,鹤庆松桂成为云南最大的骡马交流会,与大理三月街齐名,被称为迤西两大商贸活动会,《云南掌故》载:“月街已运营土杂货物为主,松桂以贩卖骡马为主。”

民国二年(1913年),改鹤庆州为县,始称县,属丽江专属。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过鹤庆,有许多农家子弟参加了红军,为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国谱写了新的篇章。

沧海桑田话鹤庆

1949年7月1日,鹤庆宣布解放,属丽江专区。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鹤庆划属大理州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