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的困境是戴威或程維誰更軸的問題嗎?

ofo的困境是戴威或程維誰更軸的問題嗎?

滴滴程維與ofo戴威(右)

ofo戴威與滴滴程維兩位創始人槓上了。一個在ofo公司內部高喊要獨立發展,另外一個則想出錢買下ofo。

據36氪報道,滴滴內部人士透露“程維很軸,戴威比程維更軸”。在這種情況下,ofo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按戴威的意志獨立發展吧,ofo的資金危機日益凸顯;按程維的想法讓滴滴收購吧,戴威又不能接受出局的結果;按馬雲的意志讓ofo投身阿里呢?滴滴那裡還有一個一票否決權在等待使用。

某位金融大佬曾經有句口頭禪——“每個人都有價碼”,但在ofo的這個案子中,戴威和程維心中各自有不同的價碼,始終無法統一。

滴滴為何遲遲無法將ofo“攬入懷抱”?

昨晚36氪有篇文章深度解析了ofo與滴滴的內部較量,ofo創始人戴威與滴滴創始人程維多次見面並商談投資與併購的事宜,文中提到了兩人“不算愉快的對話”,因為程維給出的offer是滴滴收購ofo,然後戴威負責海外業務,甚至可能會出局。

這對於創始人來說的確不是一個最好的結局,但如果能夠讓ofo走出現金流危機,變得更強大,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君不見抱了阿里大腿的哈羅單車創始人楊磊已經開始高喊“我的對手已經不是摩拜和ofo”了。

所以戴威面臨的是一個跪著笑或站著哭的選擇問題。

不過鑑於此前程維對ofo的失控,滴滴也不太可能在收購ofo後繼續讓戴威團隊長期留在公司,就像《讓子彈飛》裡張麻子最後對黃四郎說的那句:

你也不重要,錢也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ofo的困境是戴威或程維誰更軸的問題嗎?

但偏偏現在握著決策權的是戴威,這位90後創始人身上現在有一種“打死也不賣”的勁頭,一定也讓程維很難受。

另外一個戴威無法接受的條件,可能是滴滴給ofo開出的收購價格太低了。只有美團收購摩拜價格的一半,即13.5億美元左右。曾經勢均力敵的兩家共享單車公司,如今在價格上卻差出一半,這確實有點令人難以接受。

更何況,在摩拜被收購的時候,還曾有人分析,是讓美團撿了個便宜,畢竟日活2000萬的平臺,在全國也屈指可數。

所以相較之下,滴滴給ofo的價碼少了。

馬雲說過,一個員工離職,要麼是錢給少了,要麼是心受委屈了。滴滴遲遲無法將ofo攬入懷抱,其中的情況恐怕與馬雲說的類似。

總之,想要改變ofo目前的困境,就得有一方做出更大的讓步。可惜戴威不是趕集網的楊浩湧,能用更多的錢擺平,程維也不是58同城的姚勁波,有足夠大的魄力包容對方。

ofo的困境是戴威或程維誰更軸的問題嗎?

在58趕集合並談判的最後一刻,趕集創始人楊浩湧提出要讓對方再加4億美元,姚勁波事後回憶說當時氣的差點摔酒杯,但還是答應了條件

程維軸嗎?

36氪的那篇文章中,說“程維就是一個很軸的人”,這還是滴滴內部人士說的。但程維很軸嗎?或許他只是為人比較天真、實在而已。

ofo的困境是戴威或程維誰更軸的問題嗎?

1983年的程維,曾經被1979年的王興“晃點”過,兩人面對面吃過飯,程維後來才發現美團上線了打車業務,與滴滴成了直接競爭對手,而王興飯局上根本沒提這事兒。

程維事後接受採訪說“爾要戰,便戰”,也是有一種憤懣的情緒在心裡。他那麼輕易的相信了老大哥王興,那麼愉快的與他談笑風生,結果美團在無聲無息中成了滴滴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

有沒有一種項羽被劉邦暗度陳倉的既視感?

程維在2017年練了一年的拳擊,在拳擊這種運動中,如果你慢一拍就會捱打,慢兩拍可能就會被打倒,再沒有翻盤的機會了。程維不軸,他只是在戒備心和預判上慢了一拍而已,無論是在自己做共享單車或投資ofo,還是在防範美團競爭上,都存在一些誤判或疏忽,但這不妨礙滴滴如今在出行領域的絕對控制能力。

如今滴滴需要儘快拿下ofo,然後準備赴港上市,不僅是因為美團現在已經在走香港上市的進程了,更因為它需要儘可能早的比美國的Uber先上市。

Uber今年年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和解了與谷歌旗下無人車公司Waymo的自動駕駛技術盜竊案,還拿出點股份送給了谷歌抱大腿,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肅清官司,為2019年上市鋪路。

留給滴滴的時間,也就1年左右了。

也就是說ofo與滴滴,滴滴與美團的國內糾纏,1年之內會見分曉,然後由國內勝出的一方,再與Uber在國際市場上殺他個昏天黑地。

據說Uber已經在考慮Copy一下美國最近比較流行的共享電動滑板車項目了。滴滴跟不跟?至少滴滴的天使投資人王剛已經將自己的投資之手伸到了美國本土,投資了共享電動滑板車項目Lime。

想要做大出行領域話事人的程維,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戴威軸嗎?

還是回到36氪的文章中,除了說程維軸之外,那個滴滴內部人士還說“戴威比程維更軸”。

戴威雖然是90後,但確實有一副硬骨頭。不過戴威可能不是軸,而是比較年輕衝動,以及沒有被滿足。從他驅逐滴滴的三位入駐高管這件事來看,確實做的不留情面。

上個月,戴威曾情緒激動的對自己的員工們說“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其實這又是比較衝動的表現了。

ofo的困境是戴威或程維誰更軸的問題嗎?

當外界幾乎所有的聲音(除了馬雲)都願意看到共享單車合併時,馬化騰發聲,經緯張穎旁敲側擊,朱嘯虎直接吶喊,都沒有撼動戴威獨立運營的決心。只能說擺在戴威面前的談判方案,與他想要的話語權並不對等,因此誰也無法說服這位創始人選擇合併。

光用錢是無法滿足戴威的。但戴威也需要警醒,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如今美團收購了摩拜,兩家共享單車公司已經徹底沒有了合併的可能。

剩下的就是ofo到底要繼續獨立運營,或是要投靠滴滴還是阿里了。關鍵就看ofo的變現能力了。

所以被資本催熟的共享單車最終又回到了商業的本質——究竟能不能賺錢養活自己?

ofo的變現方式也只能向某社交平臺看齊:加點廣告怎麼了?

至於廣告費能否支撐起ofo的體量,1年內應該會見分曉。

前樂視影業(現已改名為樂創文娛)的CEO張昭,在經歷過2017年樂視的財務危機之後說“經過樂視這事,比我讀3個MBA還要管用”,如今戴威也正在經歷自己的至暗時刻,他最近這1年的經歷,該換算成幾個MBA合適呢?

小結:

程維不軸,他是太實在、太天真,實在的認為王興是好友,疏忽了在商業上做戰略防範;天真的認為投了ofo,戴威就能為他所用。

戴威也不軸,他只是太年輕,年輕到只要掌握了一點話語權,就不願意放手。

兩家公司的問題,也是兩位Boss之間的問題,他們之間先是溝通問題,後是信任問題,另外也有各自的性格問題。

創業圈經常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但創始人對產品偏執還可以,如果對人事和戰略方面也偏執,那這家公司要麼會在10年後有大成,要麼是它1年後就會死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