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輪調控來襲,樓市3年短周期理論又要生效了?

從2016年到2017年,中國房地產經歷了兩輪大規模調控,幾十個城市幾百個通知,而2018年,明顯有第三輪大規模調控的趨勢。有圈內人總結了這一輪調控升級的套路,去年是“限購限貸限價限售”,今年已經變成了“限新落戶購房,限企業購房,限離婚購房,限未成年人購房”。

大規模的調控又讓人想起了中國樓市過去十多年被驗證過的“3年短週期”理論。最近三輪的週期分別是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基本都是在3年左右。如果以2015年4月份為最近一輪的起點,那麼2018年將是這一輪週期的終點,聯想到最近的棚改暫停,三四線趨於熄火,是否可以認定2018年房價將是觸頂下跌?

事實上,這一輪週期相比前三輪,要複雜得多。

一、房地產預期更加瘋狂,也更脆弱。

如果說以前買房還看基本面的話,那麼現在基本上不看基本面了。基本面其實就是城市競爭力,但是現在真的不看了,完全是在炒預期。開發商在炒,炒房客在炒,剛需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炒。

為什麼會這樣?

我覺得跟城市輪動效應有關係。

簡單說,好的城市,相對安全的城市,潛力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這個時候,市場上還是有充足的流動性,大量資金仍然要找出處,那麼就只能挑選一些次級的城市,甚至垃圾城市去買房子。這些城市當然基本面很差,所以就需要炒預期。借勢是最簡單的方式,比如炒丹東、炒琿春就借了外部熱點,炒西雙版納就借住了旅遊養老的概念,這一概念其實比較老了,之所以仍能成功,是因為調控壓制了普通住宅的購房空間。

一旦大量資金進入了一些次級城市,就好比大量資金買了垃圾股,這個就危險了。一旦下跌,那就是大麻煩,要知道,這可都是房子,不是股票。如果是價值型城市,大家還會有點信息,但如果全是靠預期炒上來的城市,預期會非常脆弱。

牽扯麵太廣,一旦跌了,銀行可能是最怕的一群人。地方當然也怕,很可能城市就徹底趴窩了,誰也不想自己任上爆雷,所以這個週期肯會被拉長。

2018年第三輪調控來襲,樓市3年短週期理論又要生效了?

​二、外部環境更加複雜

外部環境很重要,川普上臺後,全球貿易拐點來了,逆全球化的態勢明顯。中國30年的發展,基本抓住了全球化持續推進的紅利。外貿的穩定是經濟持續向好的支撐。即使房地產來個波動,小週期,影響還不算大。但現在不一樣了,外貿受限,投資受限,內需佔比不斷擴大,但潛力並不是很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走低)。

在這個時候,房地產如果再來了一個小週期,恐怕沒有後手能夠托住了,小週期萬一變成“硬著陸”,誰也擔當不起。

中國目前提出了非常高的願景,到2035年。現在只能是穩。目前是不敢通過下跌來刺激市場預期的。

2018年第三輪調控來襲,樓市3年短週期理論又要生效了?

三、槓桿率更高

槓桿越高,越脆弱,斷裂的風險越高。這個道理不用我多解釋了。

中國房地產的特點就是,整體槓桿率雖然比美日等國稍低,但上升的速度卻是空前的。速度太快,來個剎車,翻車的風險也不小。

前幾天,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了一份報告《結構性去槓桿下的中國宏觀經濟》。

該報告公佈了幾組數據:

1、中國居民整體槓桿率雖然只有48.4%,低於發達經濟體的76.1%,但高負債家庭佔比超過1/3,且房貸貢獻了60%以上。此外,居民揹負了大量的隱性債務(比如民間借貸,房地產行業的首付貸)

2、以家庭債務/家庭可支配收入測算,中國家庭部門的槓桿率高達110.9%,該數據已經超過美國的108.1%。

四、分城施策帶來的影響,讓短週期理論不再具有普適性

這一點從這一輪各城市房價走勢可以看出。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一直交替領漲,一線城市房價增速回落,但三線城市房價依舊在高速增長,不同城市節奏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三年這個時間,可能已經不大使用了,但討論並沒有結束。

2018年第三輪調控來襲,樓市3年短週期理論又要生效了?

五、不可控的風險在哪?房地產行業,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其中金融和土地都是相對好控制的,限購以下,比如從去年的“舊四限”到今年的“新四限”,但調控人口的難度要大得多。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共經歷了三輪嬰兒潮,分別是1962年至1972年、1982年至1992年以及2002至2012年,週期大概是20年。

在這一輪嬰兒潮的週期中,最近一輪低點是1999年,而未來2-3年他們即將進入婚戀週期。所以婚房的需求受到一定影響。

當然,現在只是我的預測,到底如何發展,政策或許又會創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