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人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電動車集團董事

作戰對象不同:蘇聯打的是留守東北戰鬥力比較弱的關東軍,美國打的是日本海軍的精銳兵力,日本幾乎傾盡全力來對付美國。

作戰時間不同:蘇聯進軍東北的時候,已經是一九四五年八月九號,蘇聯紅軍兵分四路,對七十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八月十五號,日本就宣佈無條件投降。也就是八月風暴行動剛剛開始,日本就宣佈投降了,這場行動速戰速決,蘇聯方面很快就解決了盤踞在東北的日本軍隊。


當時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放眼世界陸軍方面蘇聯絕對是大哥,取得勝仗後戰鬥民族充滿了昂揚的鬥志跨過了中蘇邊界。儘管日本曾經嘲笑過蘇聯的裝備技術落後,但在八月風暴行動中,日本徹底被打臉了。騎兵聯隊被蘇軍全部殲滅,坦克師團也都被徹底摧毀。日本的火炮不如蘇聯火炮,裝備不如蘇聯,作為軸心國的老大哥已經投降,眼看無力迴天,士氣不如蘇聯,一週之內蘇聯便把關東軍解決了。

在瓜島戰役中,日本沒有料到美國是實打實的在和它搶地盤。瓜島作為重要的戰略據點必須保住,為了挽回太平洋戰場隱隱透露出來衰敗的局勢,日本大本營咬咬牙狠狠心將關東軍精銳師團抽調去太平洋戰場,當然瓜島戰役中死了一半,這些本來精銳的關東軍都成了太平洋上的炮灰。剩下來和蘇聯對抗上的關東軍都是戰鬥力比較弱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正式投降,領導都發話了要投降,關東軍還抗拒啥,立刻全線抵抗,整個陣線頃刻瓦解,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聯從九號進入中國東北能在十五號之前結束戰鬥的原因。

蘇聯紅軍這邊剛剛開戰,日本天皇就宣佈了正式投降。截止到八月十八號,蘇聯紅軍一共殲滅日本關東軍約83000人,被俘日軍約594000人。


品讀武器裝備

所謂蘇軍打日本容易,美軍打日本艱難,這是由於戰爭形態的不同造成的錯覺。

先來說美軍為什麼打的艱難。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就把海空軍的大部分主力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甚至在太平洋戰爭開局之初,打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戰鬥力三個月之久。如果不是南雲中一做賊心虛般的懦弱,可能日軍有可能會重演日俄戰爭的勝局,即一戰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

即使,珍珠港的偷襲沒能獲得最大的效果,但仍然讓美軍損失慘重。而在南洋戰場上,日軍的陸軍還海軍們通力合作,就一件事,佔領地盤。英國殖民軍隊被打得丟盔卸甲,在菲律賓美軍也再次遭遇敗績。


在馬來半島上,甚至出現日軍的自行車部隊追著英國人的機械化部隊跑的戰爭奇觀。這說明一點,即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投入的不管是海軍還是空軍或者是陸軍部隊,都是戰鬥力相當強悍的部隊。尤其是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中,日軍只調集甲種乙種師團上前線,這些部隊戰鬥力強悍,中下級指揮官能夠衝鋒在前,一般官兵悍不畏死,海軍則會盡力給陸軍和陸戰隊提供火力和其他技術裝備支持,可以說是日本軍隊的精華所在。所以美國軍隊在初期的跳島作戰中傷亡慘重,雖說美軍財大氣粗,火力傾瀉都不不叫事兒,可是在悍勇的小日本面前也不免有些發虛。

而蘇軍出兵東北進攻關東軍則是另一番局面。首先,東北是中國戰略的突出部,白山黑水,多縱橫大平原,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縱橫奔馳,利於大兵團決戰。在太平洋上的一個個島上只能是添油戰術的打,不可能幾十萬人大會戰,估計有的島嶼都裝不下那麼多人。

蘇軍是在結束歐洲戰場的戰爭之後才調集重兵集團到了遠東地區,並且派出了威名赫赫的蘇軍戰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親自指揮戰鬥。大軍人數接近百萬,天上有上千架戰鬥機,地上有幾千輛坦克大炮,並且蘇軍的坦克是又結實耐操、火炮口徑大殺傷力足的t-34系列,這種坦克打日本坦克簡直就是筷子筒豆腐,一打一個穿。

況且,蘇軍的戰役能力和蘇軍將領的戰術指揮能力,經過蘇德戰爭的洗禮,絕對是世界一流的。這和剛剛開展之初的蘇軍簡直就是一天一地的差別。

對手如此強大,關東軍自身呢?隨著日本戰略局勢的惡化,關東軍從皇君之花逐漸變成了皇軍之渣。

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後,日本關東軍就響應大本營的號召,把最能打的主力師團都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好鋼用在刀刃上嘛,美國鬼畜的小名就是刀刃。到了1945年1月,美軍日益逼近日本本土,關東軍這座戰鬥力輸血機自然得瘋狂開動。到了4月時,美軍攻佔沖繩,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本。

日本國內開始集中主力準備其所謂的本土決戰,要一億國民總玉碎。大本營又從關東軍抽掉了7個師團和關東軍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航空揮發油2萬千升,普通揮發油3萬千升,彈藥13個師團會戰份額)。

關東軍眼看著快被抽乾了,萬一蘇聯人打過來,或者是中國軍隊大舉反攻中國東北可咋辦?沒辦法,臨時組建吧,日本當即召集在東北的退伍軍人25萬人,又召集後備役甚至是當地的僑民來加入關東軍。反正能抓來人就能當兵,管他什麼樣子,甚至抓了部分偽軍補充進戰鬥序列。這樣來看,關東軍的人數迅速膨脹,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但實際上,

其中的有作戰經驗的老兵不足十萬人,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況且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士氣低落。就這樣一隻軍隊面臨著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強軍的蘇聯軍隊,作戰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愛歷史

蘇聯打日本容易,美國打日本難,不代表蘇軍戰鬥力比美軍強,而在於所處的環境不同!

蘇軍和日軍作戰,主要在平原地帶,比如蒙古和中國東北,都是大平原地形,非常適合裝甲兵團突擊作戰,而日軍嚴重缺乏裝甲部隊和反裝甲兵器,面對蘇軍裝甲部隊只有被虐殺的份!

很多人以日軍後期精銳損失殆盡來解釋為何蘇軍打日軍容易,這只是一方面原因,在二戰後期,作為精銳的日軍關東軍確實實力已經大幅度削弱,很多精銳被抽調走支援太平洋戰場,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

比如二戰爆發前的三六年蒙古諾門坎戰役,日軍入侵蘇聯的盟國蒙古,蘇軍支援蒙古和日軍爆發的戰役,那時候參戰的日軍可是精銳中的精銳,可結果不也一樣被虐殺!

諾門坎戰役讓日軍第一次領教了裝甲部隊的威力,是一場血肉之軀和裝甲鋼鐵洪流之間的較量!

蘇軍出動了大批裝甲師參加諾門坎戰役,由朱可夫元帥親自指揮,而日軍當時全國都沒有一個裝甲師,主要以步兵為主,極少量的輕型坦克,雖然是輕型坦克,但其實在西方標準眼裡連裝甲車都算不上,日軍脆皮小坦克的火炮無法對蘇軍坦克構成任何威脅,可自身防禦能力都不需要坦克炮或者反坦克炮,蘇軍坦克上裝備的高射機槍都能射透他的裝甲,重機槍都能打爆他!自然根本不是蘇軍坦克對手,毫無還手之力!

諾門坎戰役中曾爆發過蘇軍坦克和日軍坦克對決的戰鬥,日軍坦克全軍覆滅,蘇軍無一損失!

在面對蘇軍強大裝甲部隊,日軍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人體炸彈,讓步兵渾身捆綁炸藥或者反坦克地雷,等蘇軍坦克接近後鑽到坦克底下引爆,臨死前在高呼一聲天皇陛下萬歲!日軍稱之為人彈戰術,說白了就是自殺神風攻擊!

雖然這種自殺戰術給了蘇軍裝甲部隊一些損失,但根本無法重創蘇軍扭轉戰局,因為執行自殺反坦克攻擊的日軍,大部分都在躍出戰壕衝向蘇軍坦克之前就被擊斃了,真的能成功接近蘇軍坦克並鑽到坦克底下引爆的寥寥無幾!坦克自身裝備的防衛機槍和炮塔上的高射機槍成群的掃倒任何衝過來接近的敵軍,再加上坦克伴隨衝鋒進攻的蘇軍步兵用手裡的衝鋒槍擊斃任何接近坦克的日軍,真能冒著層層機槍衝鋒槍火力網還能衝到坦克面前的日軍真是如同闖鬼門關得命大到極點,寥寥無幾!

最終諾門坎戰役以日軍慘敗告終,戰爭演化成了屠殺,日軍參戰精銳師團幾乎都損失殆盡,一個月就陣亡超過十萬人!

也正是諾門坎戰役蘇軍重創日軍,打怕了打服了日軍,在日後二戰爆發後,駐紮東北的百萬關東軍始終不敢北上進攻蘇聯配合自己盟友德軍入侵蘇聯,而是南下入關入侵相對弱小的中國!很多人都評論過,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大舉入侵蘇聯並重創蘇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如果百萬日軍關東軍配合軸心國盟友德軍在遠東進攻蘇聯,東西兩面夾擊蘇聯,緩解德軍遭受的壓力,蘇聯可能就敗了!可整個二戰都是德國在單挑蘇聯,百萬日本關東軍始終按兵不動沒有北上入侵蘇聯!

不是日本不想滅了蘇聯,是二戰前的諾門坎戰役真的把小日本打怕了,打服了,真心怕了蘇軍的裝甲部隊,不是打仗是一邊倒的屠殺!

日本陸軍嚴重缺乏裝甲部隊缺乏反坦克裝備,只有步槍和機槍輕武器,連火炮數量都少,只有少部分小口徑小山炮,根本屁用都沒有!打仗只有憑藉士兵的勇敢和自殺攻擊!

再看看和美軍太平洋戰場,都是島嶼爭奪戰,根本沒有適合大規模裝甲部隊突擊的平原地形,日軍利用地形和美軍周旋,比如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等慘烈的島嶼爭奪戰,尤其是硫磺島,美軍傷亡甚至大於日軍,日軍把整個島在戰鬥前都挖空了,地下都是坑道,島上的高山都內部挖空了,士兵都躲避在地下坑道和山內坑道避免強大美軍海上空中火力殺傷,層層抗擊阻滯美軍登陸步兵,美軍強大火力根本就無用武之地,只能用步兵血肉之軀挨個去啃日軍的火力點和爭奪坑道,極其慘烈!

這也是美軍打日軍難,蘇軍打日軍容易的原因!

蘇軍也吃過日軍利用地形優勢的虧,比如二戰末期蘇軍進攻中國東北關東軍,在虎門要塞就吃了苦頭,日軍利用依山體構築的堅固要塞抗擊蘇軍,只有一千多人守軍的日軍利用戰前構築的坑道和要塞抵抗蘇軍數萬裝甲大軍一個多月寸步難行,後來還是日本守軍從廣播裡聽到天皇投降詔書廣播後才主動投降了,否則蘇軍還不知道猴年馬月能攻克這個區區小小要塞一千多日軍呢!

面對依靠山體構築堅固要塞和坑道,蘇軍裝甲部隊也束手無策,一點脾氣都沒有,就是拿不下來反倒自身損失慘重!縱觀對比下來,蘇軍還不如美軍呢,美軍面對的地形更復雜日軍兵力更多還都是精銳,可也最終拿下了硫磺島,塞班島,沖繩島!硫磺島日軍陣亡兩萬兩千人,沖繩島陣亡十萬人,可虎門要塞一千多日軍就把蘇軍打的沒脾氣,一點辦法都沒有!要不是天皇都投降了日軍主動放下武器,整不好蘇軍打一年都無法攻克消滅這區區一千多日軍!已經打了一個多月還寸步難行呢,日軍傷亡微乎其微!

在二戰缺乏有效對付坑道和山體要塞武器,還沒有精確制導武器,只能用步兵血肉之軀去爭奪,非常慘烈!

比如中國遠征軍的松山戰役,十萬遠征軍面對依託山體坑道一千多日軍,強攻了將近一年,傷亡極其慘重都無法攻下,真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由於太過於血腥和慘烈,導致中國軍隊士兵大量的逃亡,戰鬥和自殺沒啥區別!後來中國軍隊也採取挖坑道戰術,在山底下挖了地道又在裡面放了幾千噸炸藥引爆,巨大的爆炸力把山上日軍都給震暈昏迷了才攻上去!

太平洋島嶼爭奪戰極其慘烈,日軍在戰鬥前幾個月把整個島都挖空了,都躲在地下,登陸前,美軍先用海上戰列艦艦炮狂轟一個星期,在派空軍在轟炸一個星期,然後再派海軍陸戰隊坐登陸艇搶灘登陸,有的海軍陸戰隊士兵還開玩笑,可別再咱們登陸前小日本就全炸死了,那就沒意思了!可真登陸後才發現,在持續不斷的轟炸下日軍步兵幾乎無任何傷亡,猛烈層層狙擊抗擊美軍登陸步兵!硫磺島來信電影也很真實的體現了這個場景!

朝鮮戰爭,為何止於三八線,誰也無法滅了對方,也在於地形,北朝鮮多山地,適合防禦,南韓多平原,適合裝甲部隊和火力發揮,結果就是擁有強大火力和裝甲部隊的美軍既無法北上朝鮮,缺乏裝甲部隊和火力的中國軍隊也無法南下擊敗強大裝甲部隊和空中火力優勢的美軍,誰也打不過誰也只能停戰了!看看上甘嶺戰役,依託高山坑道房租的我軍,美軍死活就是拿不下來,哪怕地面和空中火力把前頭都炸低了幾米,可就對躲避在地下坑道里我軍傷害幾乎為零!美軍步兵一展開爬山進攻,坑道里的我軍利用射擊孔輕重武器一齊開火,美軍一點脾氣都沒有!

如今北朝鮮對抗美日韓軍事威脅也是廣挖地道,地下長城,所有山都挖空了,所有輕重武器都部署在山內部,能有效避免優勢美軍空中火力打擊!

這也是美軍最忌諱的,如果平原地帶,美軍是一點也不怕,這是他的優勢,有效發揮自己的長處,毀滅性的火力覆蓋打擊!

這也是為何日後美軍開始研發對付地下坑道武器,比如鑽地炸彈,炸彈能鑽透地下幾十米在引爆,還有戰鬥機器人,能夠進入地道里用攜帶的機槍消滅坑道里的敵軍,避免己方人員傷亡!

越戰美軍也吃盡了北越游擊隊坑道地道的苦頭,那時候沒有武裝機器人,發現北越游擊隊地道口,只能用步兵下去清掃地道里的北越軍,傷亡很大!

所以不是蘇軍戰鬥力就比美軍厲害,而是所處環境不同,蘇軍佔了蒙古和東北都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大平原的便宜,裝甲部隊能暢通無阻猛烈突擊!這也是為何當年中蘇交惡時期,中國不惜代價在西部三線建設,就是因為一旦中蘇爆發戰爭,北方是根本守不住的,也做好了北方失守,退守三線和蘇軍長期抗戰的準備,當時蘇軍在中國邊境線部署百萬大軍數萬坦克,一旦南下,北方都是平原地帶根本無險可守,我軍當時實力也根本沒能力在平原地帶和強大蘇軍裝甲部隊決戰,只能退守西部依託山地高原和三線建設和蘇軍長期抗戰!在三線囤積大量糧食和武器彈藥以備長久抗戰所需!

地形在現代戰爭裡還是有很大作用的,目前科技畢竟也有侷限性無法滿足所有需求!


齊天小聖143432292

原因很簡單,美國人碰上的全是日本的精銳部隊,也就是傳說中的老鬼子。而蘇聯打過來時,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基本上是新兵蛋子,戰鬥力完全不同。

二戰日本的軍隊編制是以師團為單位,一個師團大概是二到三萬人。而中國戰場上,還沒有成編制殲滅一個師團的記錄。

在臺兒莊戰役,日本的第十師團遭受重創,但還是逃了出去。在江西,薛嶽將軍用四個師包住了日本106師團,眼見就要全殲一個師團了,結果人家空投基層指揮員,重新組織,又逃了出去。

這些基層指揮員,就是超級老鬼子,也可以說是蘭博級鬼子吧。

日本一個師團包括各種兵種,比如騎兵、工兵、戰車、炮兵,就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要全殲確實很難。

日本有數百個師團,有的是很厲害的,有的是魚脯。

怎麼區分呢?看番號,一般來說,數字靠前的就是精銳師團,稱為一等甲類師團,從第一師團到第十一師團,十二、十四、十六、十九、二十師團。這些師團裝備精良,而且士兵是受過訓練的,編制也是滿員的。

這裡面的第四師團是大阪師團,據說是其中戰鬥力最差的,因為都是大阪的商人過來的,作戰意願不強,但其實也是很兇的。

我們再看日本關東軍。一開始,東北是日本最重點搞的地方,精銳部隊全在東北,在1941年,關東軍的師團是1.8.9.10.11.12.14等等,這些基本都是甲等師團。

再到蘇聯來的時候,我們看看是什麼師團呢?

39,63,79,107,108,112……

全是雜牌部隊,裡面是招來的新兵。

那甲等師團去了啊?

大部分甲類師團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跟美國人打去了,只有第三師團留在中國。幹嘛呢,它的任務是攻佔我們中國的陪都重慶,當然沒攻下來。

而到了後期,美國要登陸,日本進一步把關東軍的物資調到了日本本土,準備玩一億玉碎。這時候的關東軍兵力還很多,七十萬,但都是菜鳥部隊,很多都是日本在東北的僑民,還有一些是文職人員,基本沒有作戰能力,配置的武器也極差,有的還拿竹槍呢,好東西都送到日本本土的啊。

所以蘇聯才能夠掃落葉一般,無往而不利。美國啃的全是硬骨頭,自然就吃力很多。


腦洞歷史觀

首先蘇聯打日本與美國打日本所在的戰場不一樣,而且所面對的日本軍人也不一樣。蘇聯進軍東北打的是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主要是陸軍與陸軍之間的抗衡。而美國打的是日本的海軍,是航空母艦與各式艦載機之間的對決,主要戰場在太平洋。


其次,蘇聯是於1945年8月8日由蘇聯外交部長召見日本駐莫斯科大使,下達蘇聯對日本的宣戰通告。再把時間往後推一些,也就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宣佈正式投降。從8月9日零時過後,蘇聯紅軍兵分四路,越過中蘇邊界,對盤踞在中國東北境內的七十多萬關東軍發起了總攻。

蘇日戰爭(八月風暴行動)


那麼,為什麼蘇聯打日本如此輕鬆?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便是蘇日在陸軍方面上的懸殊之比太大。眾所周知,1939年發生在當時的“滿洲國”與蒙古邊界的諾門罕戰役。日軍曾譏笑蘇聯技術落後,但不料卻被蘇聯紅軍打回了原形。日本的騎兵聯隊被蘇軍全殲以及坦克師團在此次戰役中也被蘇軍徹底摧毀,而且日本的重炮也不及蘇聯的大口徑火炮。所以,第一個原因便是蘇日雙方在陸軍軍力方面的差距,導致蘇聯紅軍一週之內便輕易擊潰關東軍。

其二便是,關東軍倉促應戰再加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正式投降,關東軍全線抵抗頃刻瓦解。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命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向蘇軍投降。也就是說剛剛開戰,天皇就宣佈正式投降,這自然讓蘇聯紅軍撿了個大便宜。忘記說了,在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中,短短二十幾天便殲滅了關東軍約83000人,被俘日軍約594000人。


美日太平洋戰爭

再反觀美日的太平洋戰爭,起因是日軍偷襲美軍珍珠港,從而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最終日本以陣亡150萬餘人的代價結束了太平洋戰爭。我個人認為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於戰爭時間拉鋸較長,並不像蘇日戰爭才開始沒幾天日本就宣佈投降。其次日本海軍的野心比較大,而且海戰與陸戰相比差距很大。在戰爭後期的各大島嶼登陸戰役中,日軍更是依託有利地形抵消了美軍所有優勢,而美軍只能靠人硬和日軍拼,所以美國打日本當然很難。


以上均為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各位有更加合適的觀點,請補充!


宇澤歷史

豆包也是好乾糧,我是大東北的小豆包,讓我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這個問題。


要問在美國以前誰是世界的最強大的海軍強國,估計大家都知道是英國,但是在世界各列強中,誰和英國最像,那麼就是日本。

日本和英國的地位位置很相似,英國孤懸於亞歐大陸的西面,而日本是孤懸於亞歐大陸的東面,兩國都是還是海上民族,都特別重視建設海軍力量。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緊建設海軍並先後戰勝清朝和沙俄,成為遠東第一,世界第三海上力量。所以說日本軍事力量構成來說,雖然日本陸軍的話語權要比海軍大得多,但是在世界各國的軍事實力上,日本海軍遠比日本陸軍拿得出手來。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的閱艦式,當時日本的海軍力量世界第三

由於在二戰爆發前主要世界列強中,日本的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而且由於資源有限,日本優先發展的是海軍,精打細算的日本人連衝鋒槍都是捨不得裝備而是使用步槍,節省下來的鋼鐵都用來造艦,同時由於軍事思想上原因,日本陸軍相較於歐洲各列強和美國,無論是在機械化程度還是火了配置上都是落後的,而日本軍部則認為憑藉日軍頑強的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能夠克服和彌補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上的落後。

日本全面侵華後,對於戰爭擴大後到底是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日本海軍和陸軍一直有嚴重的分歧,陸軍堅持北上和盟友德國在蘇聯會師,海軍則要南下攻打東南亞為日本獲取橡膠和石油。爭論之下,就有了日蘇的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戰役,日本人的試探性進攻。

日本在諾門坎戰役被蘇軍交火的機槍

但是蘇聯的坦克大炮讓日本人清醒的認識到,日本人軍國主義的腦袋沒有蘇聯人的炮彈硬,而且此時德國人在蘇聯勢如破竹,日本天生撿便宜的投機心理,也讓日本人更想在遠東撿現成的,同時在中國戰場擴大後,國際援助仍舊通過東南亞源源不斷進入中國,這時候擁有著巨大實力,且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則強烈要求南下切斷援助中國的海上通道。

也是在此時,美國人意識到應該遏制日本的侵略,開始對日本人開始經濟制裁,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膠等日本急需的戰爭原料,於是日美矛盾激化,這些也促使日本放棄北上,而選擇南下戰略,之後日本偷襲珍珠港,閃擊東南亞。美國迅速開展反擊,空襲東京,然後日美兩國在太平洋上開始鏖戰。

在太平洋戰場上,除了大批雙方的大規模海戰,就是島嶼爭奪戰,海戰上美國和日本都是海上強國是世界第二海上力量和世界第三海上力量的戰爭,在島嶼爭奪戰上,美國的重火力發揮作用有限,反而使日本人的萬歲衝鋒讓美國人膽戰心驚,可以說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上較量,是一個量級的選手對決,而且美國人比較重視士兵的生命,總想著以少的人員損失來取得突破性緊張,反而是日本則是想用軍國主義武士道來阻止美軍的前進,於是美國人的進攻顯得十分艱難。

美日在太平洋上海戰規模遠超大西洋方向的海戰

而在再看日蘇之間戰爭,無論是張鼓峰、諾門坎的戰爭,還是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與日本關東軍的決戰,完全二戰的百戰強兵和仍舊是一戰時代的舊式陸軍的戰爭,二者差距巨大,特別是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的部隊,是參加過摧毀納粹德國的蘇軍,在經過與德軍鏖戰後蘇軍,反過來用重火力、喀秋茶和坦克集群來對付關東軍當然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了。


我是本人的作者大東北的小豆包,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評和關注。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個問題從蘇聯與美國的出兵時機來談一下。

美國對日作戰對象相比來說是屬於鼎盛時期的日本軍隊,除了中國,美國是打敗日本的主力。

日本北進的計劃葬送在蒙古草原上,而此時美、英、蘇等主要精力都陷入歐洲,日本認為南進的時機到來,於是在1941年12月製造了珍珠港事件。美日正式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這個時期的日本軍隊依然處於比較強盛的時期,陸軍不僅蹂躪中華大地,還準備侵略東南亞、印度的戰鬥,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一直採取戰略攻勢,一直到中途島戰役之後。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關東軍 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調往太平洋加強南方軍和“國內軍”。

所以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的日軍,正是鼎盛時期的日軍精銳部隊。

美軍對日軍進行奪島戰鬥,不利於機械化作戰,而日軍早就構築好工事進行防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先期採取攻勢,幾乎控制整個西太平洋,但是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以1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147架飛機的代價擊沉日軍4艘航母,1艘重巡洋艦,332架飛機。日軍從此失去戰略主動權。

但是日軍採取防守態勢之後,早就將島嶼構建成牢固的軍事要塞,比如硫磺島戰役,日軍根據島嶼上的山嶺構築工事,讓美軍的機械化部隊無法開展,而空襲也因為沒有制導,所以精度太差,根本無法對日軍造成有效殺傷。日軍則通過夜戰等日軍熟悉的方式進行反擊,讓美軍很頭痛。

所以美國與日本的戰鬥,可以說美國與日本的戰爭是決定勝利與命運的戰爭,日本人豈能不拼命?


蘇聯與日本的戰爭主要發生在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1939年之前,日本與蘇聯進行的張鼓峰與諾門坎戰役;第二個階段則是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進攻關東軍。

這兩場各階段,蘇聯贏得都相對來說比較輕鬆。

第一階段的張鼓峰戰役與諾門坎戰役,蘇日雙方並沒有宣戰。這主要是陸軍大兵團作戰,蒙古高原上環境非常有利於蘇軍的機械化部隊進展。而日軍裝備比蘇軍落後

蘇聯投入10萬人,498輛坦克、346輛裝甲車,542門大炮,515架飛機,給裝備三八大蓋以及輕型坦克的日軍上了一堂機械化的課堂。

網上也有很多人說蘇軍打日本三流部隊,損失慘重,這暫且不論但是蘇軍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此後日蘇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第二階段,蘇軍與1945年8月參戰,此時日本失敗已成定局,軍隊戰力大為下降,軍心不穩。而經歷歐洲戰場的洗禮,蘇軍的機械化作戰藝術已經爐火純青。

這個階段蘇軍贏得輕鬆的主要原因,

第一:蘇軍實力大增,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投降,而經歷了歐洲戰場洗禮的蘇聯軍隊士氣正旺,戰鬥技巧與戰略戰術水平成為當時世界一流水平。在熟悉的更適合蘇軍戰鬥方式的戰場條件下進行戰爭,自然進展更快。

第二:日軍實力大減。精銳部隊在太平洋戰爭已經消耗差不多,還剛捱了原子彈的轟炸,日本上層是戰是降未定,軍心也不穩。所以在與蘇聯戰鬥中,日本投降了60多萬,可見當時日軍已經成為什麼狀態


妖鬼雜談錄

我不知道提問者所說的二戰中蘇聯打日本很輕鬆指的是什麼?如果是指的諾門罕之戰,那麼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您,蘇軍打得一點都不輕鬆,雖然蘇聯在陸軍戰術上要領先日軍一個時代,但這場戰爭的實際並不是蘇軍所描述的那樣是蘇軍輕鬆的大勝。

如果打得很輕鬆指的是1945年的解放東北戰役,首先蘇聯的確打的很輕鬆,但是1945年的日本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部署在滿洲的關東軍的主力部隊早已經被消耗在了東南亞戰場,已經遠不是鼎盛時期的關東軍。面對經過蘇德戰場歷練出來的蘇軍,日軍無論從裝備、戰術理念還是官兵士氣上都與蘇軍有巨大的差距,蘇軍橫掃日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們再看美軍,二戰中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的是日本的海空軍甚至陸軍的主力部隊,而日本的海空軍具有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經過了長期的戰爭準備,所以在戰爭初期日軍甚至佔了上風。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推進,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優勢顯現了出來,在裝備的質量和數量上都建立了對日本的碾壓優勢,所以在1943年以後,美軍相對日軍的戰場優勢已經十分明顯了。日軍的海空軍裝備在世界上處於先進地位,

而陸軍從裝備到作戰理念都十分陳舊,完全不具備二戰的水準,只能欺負一下尚處於農業時代的亞洲國家,面對歐美對手顯然不是對手。蘇軍主要面對的恰恰是日本陸軍,而美軍面對的主要是日本的海空軍,所以讓人們產生了一種蘇聯打日本很輕鬆,美國打日本很艱難的感覺。如果讓美軍和蘇軍換一換,結果會完全相反。


照理說事

首先,美國繼承英國的建軍思路,重點發展在海軍,而非陸軍。

其次,二戰前,美軍的“強大”主要體現在國內生產能力,而非陸軍作戰素養。陸軍內部保守派佔了主要地位,像巴頓這樣本來指揮能力平平的指揮官,是因為鶴立雞群而“名聲顯赫”。跟同時代機械化部隊的指揮官比起來,還是差上一截。同樣,部隊基層官兵訓練也是如此,科目中多是射擊等武器操作技能,而步兵進攻防守戰術。後來在朝鮮的志願軍回憶,美軍最依賴的火力是迫擊炮。一旦它被敲掉,美軍就不會打仗了。又如在歐洲,甚至有美軍整個行軍縱隊被一兩個狙擊手挨個點名,卻沒辦法還擊的案例。可見二戰時美軍的官兵的訓練科目匱乏到何種地步。反觀日軍,卻是非常重視步兵的戰術培養的。

美軍面對日軍之所以很困難,是因為他所進行的多是奪島攻堅戰。缺乏最起碼的情報信息,面對日軍完善的防備工事,只能逐步逐步搜索。再加上之前所說,美軍的陸軍建設和思想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陸軍,遇到火力點,只能原地等待配備火炮的裝甲車輛支援。我們在斯皮爾伯格的《血戰太平洋》裡就能看出一二。在帕裡流,面對日軍機槍地堡的,軍士得現巴巴的跑去找坦克把日軍轟個七葷八素,然後才是噴火兵上去對殘骸的地堡清理;巴斯隆在硫磺島登陸時,就冒著危險重新跑回海灘找坦克支援;在沖繩也是如此,陸戰隊是等來水陸兩棲突擊炮後才發起對日軍防線進攻的。如此大大降低了部隊推進速度。

再看看蘇軍

首先在於德軍長年對陣,蘇軍官兵不少掌握了出色的步兵作戰技能。尤其在火力配備上,配備了大量各種口徑的迫擊炮為一線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因為缺少像德軍一樣多層次的火力網,又沒有裝甲運兵車保護蘇軍步兵抵進“肉搏”,所以,蘇軍一般會將坦克配屬給基層的突擊隊。也就是說每個班組都能得到兩三輛坦克上火力的直接支援。如此一來,即便配備大量自動火器的德軍都無法招架,更別說日軍了。

另外大家始終有個誤區,就是蘇聯在參戰後直接滅了關東軍,其實這樣的說法不是完全正確。蘇軍只是繞開日軍在邊界修建的要塞群,以大縱深作戰理論,直接突入東北腹地,並用傘兵佔領各主要機場。活脫脫就是德國閃擊法國的放大版。將大部分關東軍主力都圍在了大興安嶺的要塞裡,失去了作用,直到日本投降。

很多日軍都是接到投降命令後主動投降的。沒有投降的,蘇軍也是採取圍死不得戰術,直到把他們逼得豬突衝鋒後才殲滅的。

雙方的作戰環境不同,自己的武器和戰術不同,面對的客觀條件的不同,所以出現不同的結果也不奇怪了。


林則漸

其實不管是蘇聯還是美國打日本人,都不輕鬆,都很艱難。這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當時國力強大有關。其實不管是蘇聯紅軍還是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對日本作戰都不輕鬆。縱觀整個二戰史,因為作戰的重心不同,所以才顯得此輕彼重,蘇聯紅軍主要域是歐洲戰場,盟軍主要戰場在亞太地區,不管是在歐洲軸心國的德國還是在亞太地區的小日本可以說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都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二戰早期日軍和蘇軍當時為什麼在諾門罕開戰,這跟當時的國際形勢息息相關。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在新巴爾虎左旗境內諾門罕布日德地區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滿"蒙邊境戰爭,即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規模軍事衝突事件。拉開了諾門罕戰役的序幕。日本人制造諾門罕衝突其目的就為了在諾門罕一帶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佔領其東部的領土哈拉哈地區,作為下步侵入蘇聯遠東地區的跳板,進而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

開始,是雙方扶持的偽滿洲國與蒙古國之間的小衝突,後來事態一發不可收拾,1939年7月23日,日軍在諾門罕前線各部隊經過半個月的補充和休整後,集中25000名兵員,82門大炮全線發動總攻擊。24日,蘇軍發動反攻,日軍退回原地。25日,關東軍司令部下達"停止進攻,構築陣地"的指示。

8月20日凌晨,蘇蒙軍發起總攻戰役。蘇蒙軍以3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個裝甲旅,1個機槍旅,1個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飛機、大炮,開始舉行大規模的反攻。

日軍雖然1輛坦克也沒有,被蘇軍成千噸炮彈猛烈轟炸,還被蘇軍裝甲部隊合圍,但日軍毫無懼色,在陣地上勇敢地和蘇軍激戰。構築在蒙古曠野上的土木機構工事很快被蘇軍的大炮轟成平地,日軍就依託單兵用工兵鐵鍬挖成的簡易單兵掩體作戰。

8月24日,日軍竟然還發起了反擊,3000名沒有炮火掩護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鐵絲網和野戰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隨後蘇軍坦克開始出擊,日軍後退。戰鬥到8月26日,日軍第23師團已經被完全合圍了。在蘇軍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彈的猛烈轟擊下,日軍第23師團損失慘重。此役,蘇軍重創重日軍第23師團搜索隊,全殲第7師團第26聯隊第1大隊,日軍第64聯隊和炮兵第13聯隊被蘇軍大部殲滅,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3聯隊長伊勢高秀大佐均被擊斃,23師團第71聯隊長森田徹大佐亦被擊斃,日軍僅有的22門加農炮全部喪失。

8月31日,在被上萬噸炮彈轟擊第11天后,彈盡糧絕的日軍第23師團決定突圍。2000多名第23師團士兵用手榴彈近戰殺出一條路,突出重圍。日軍各部隊亦隨之突圍。

8月29日,鑑於日軍在諾門坎地區的不利情況,日軍大本營決定在我國關內戰場調集:第5師團(駐青島),第14師團(駐河南開封、新鄉),野戰重炮兵第9、第10聯隊,速射炮9箇中隊,16個野戰高炮隊,1個飛行戰隊,22個汽車中隊到達我國東北,以增強諾門坎地區。

同時關東軍司令部調集第2師團10000人、第4師團9800人、第7師團8000人、高炮部隊和國境守備隊主力向諾門坎前進,企圖戰勝蘇軍。但在攻勢發起前的9月3日被日軍大本營阻止。

9月9日,東鄉駐蘇大使向蘇聯提出諾門坎停戰要求。

9月15日,日本駐蘇大使東鄉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於9月16日凌晨2時停止一切實際軍事行動。


這場戰役在整個二戰中顯得不經傳,背後卻當時的媒體這樣評論這場戰爭:1939年7月20日,《紐約時報》的社論這樣評價蘇聯紅軍和日本軍隊在蒙古草原上的這場苦鬥,時報不屑一顧地嘲諷道"(他們)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裡發洩著憤怒"。

日軍和蘇軍當時為什麼在諾門罕激戰後突然‘剎車’停戰?戰事發生前,日本東京當局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特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諾門罕戰役的失敗,說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諾門罕戰役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在一定程度上,諾門罕戰役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南進的戰略目標,最終引致兩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和最後的戰敗。

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指揮裝甲部隊以機動戰首獲大捷,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嘉獎。蘇聯政府得到包括間諜理查德·左爾格的情報得知日方的南進,因此應該不會即時對西伯利亞發動另一次攻勢。蘇軍於是被調往歐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揮西伯利亞部隊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成功發動反攻擊敗德軍。

在這次戰役中,再次充分暴露了日軍各軍兵種之間缺乏協調作戰的致命處,日軍第6集團軍司令官狄州立冰將軍曾擔任日本駐蘇聯武官,他卻告訴部下:"此時的蘇聯紅軍跟日俄戰爭時的俄軍沒什麼區別"。正是在日軍高級軍官這種片面渲染下日軍根本不把蘇聯紅軍放在眼裡,這也導致了他們最後的慘敗。反觀蘇聯紅軍,雖然此時蘇聯國內的"大清洗"尚未完全結束,蘇聯紅軍的戰鬥力已受到嚴重削弱,但對日軍來說還是有很強的戰鬥力的。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配合讓他們重創驕橫的日軍,使得日本國內狂熱的對蘇戰爭情緒被潑了冷水,促使他們立刻冷靜下來。他們認為此時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要遠強於日俄戰爭時的沙俄軍隊,在對美英開戰未取得勝利時不應與蘇聯交手。最後,日本和蘇聯簽定了停戰協定,日本決定全力以赴對付南洋的美英等國。

而美國與日本的交手完全不同,本來美國並沒有打算捲入二戰的爭戰的,由於在亞太地區的日軍節節勝利野心也開始極度膨脹,發動了偷襲珍珠港事件,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以後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便佔領了東自威克島、馬紹爾群島,西至馬來半島、安達曼和尼科巴各島,南至俾斯麥群島地區,幾乎完全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迫使美國捲入對日發起一系列太平洋戰爭。

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總統決定由切斯特.尼米茲接替金梅爾出任美太平洋艦隊的司令,他對尼米茲說:“到珍珠港去收拾敗局,然後留在那裡,直到戰爭勝利”。臨危受命的尼米茲到任後,很快組織了只有4艘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的艦隊。這支艦隊襲擊了在中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緊接著實施一項令人震驚的作戰計劃——轟炸東京。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1942年4月18日,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6架B25式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投下炸彈和燃燒彈後順風直飛中國。這次空襲震動了日本朝野,也刺激了山本,使他更加堅定了要進攻中途島的決心。4月28日,山本在其旗艦“大和”號巨型戰列艦上召開海軍高級將領會議,確定了進攻中途島的具體作戰計劃:先派遣一支艦隊進攻阿留申群島,在該群島的阿圖島、基斯卡島登陸,以此為誘餌,將美軍艦隊的注意力引到北面去,然後以主力艦隊趁機奪佔中途島。作戰日期初步定在6月初。5月5日,日本海軍軍令部發布了《大本營海軍部第18號命令》,正式批准中途島作戰計劃,並被命名為“米號作戰”。

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2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為了掩護自己的慘敗,避免挫傷部隊的士氣,6月10日日本電臺播放了響亮的海軍曲,並宣稱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當慘敗的艦隊疲憊不堪地回到駐地時,東京竟舉行燈籠遊行以慶祝勝利。美國海軍首腦事後評價道:“中途島戰鬥是日本海軍350年以來的第一次決定性的敗仗。它結束了日本的長期攻勢,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同時,此戰還給日軍高層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創傷,這一痛苦的回憶直到二戰結束一直揮之不去,使他們再也無法對戰局做出清晰的判斷。


中途島不僅是盟軍對從未戰敗的日本第1次重大勝利,它大大減少了日本航空母艦艦隊的攻擊能力。至此,盟軍已經在太平洋處於優勢,這些戰略上的勝利為他們提供了1個機會,從日本手中奪取戰略主動權。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或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臺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


雖然盟軍在中太平洋的中途島海戰中取得了他們的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亦削弱了日本的戰略主動權和進攻能力,這本身在意義上如同薩拉米斯或對馬海峽一樣並沒有改變戰爭的方向。中途島戰役後,日本仍然是一個海軍強國,繼續入侵南太平洋。但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結束了日本的擴張企圖,令同盟國獲得明確的優勢。因此,可以說,這是盟軍一連串勝利的第一步,最終導致了日本投降和佔領日本本土。

盟軍對日作戰最後一戰便是沖繩島戰役,代號為"冰山行動",是在琉球群島中沖繩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為期82天的戰鬥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此次戰役美軍徹底消滅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達到了為進攻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消除日本的外部屏障,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之後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最後導致日本投降。


二戰中,蘇軍的主要戰蘇聯紅軍主要域是歐洲戰場,盟軍主要戰場在亞太地區,蘇軍的對手是軸心國的德國,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的對手軸心國日本主要戰場則是太平洋地區。重心不同環境不一,但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意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7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參考文獻

  • 1.二戰著名將領回顧:從朱可夫到隆美爾(組圖) . .新浪網 . 2015-01-19
  • 2.中國戰場在二戰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 .大渡口網 . 2015-02-09
  • 3.伏爾加格勒:因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聞名 . .網易 . 2015-01-19
  • 4.諾曼底登陸戰存風險 艾森豪威爾曾準備"失敗"講稿 . .環球網 . 2015-01-19
  • 5.抗戰部分數據首次公佈 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 . .中國日報網 . 2016-12-25
  • 6.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歷史的教訓與新陣線 . .人民網 . 2017-06-18
  • 7.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科技的較量 . .新華網 . 2016-12-25
  • 8.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獲專家好評 . .環球網 . 2015-06-16
  • 9.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 [2014-8-6].
  • 10中途島海戰 . [2015-7-23|
  • 11.中途島戰役:一場“明眼人與瞎子”的搏鬥 . [2015-7-23]
  • 12.太平洋戰爭7大血腥戰役:中途島戰役勝負就在5分鐘 . [2015-7-23]
  • 13.二戰美軍破譯日本艦隊密碼:取勝中途島海戰 . [2015-7-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