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在這兩場戰役中傷亡高達兩萬以上,國民黨視之爲「翻身仗」

解放軍在這兩場戰役中傷亡高達兩萬以上,國民黨視之為“翻身仗”

(電視連續劇《粟裕大將》)

據華野戰史所載,在南麻、臨朐兩戰中,國民黨軍傷亡1萬8千,華野自身傷亡達到2萬1千,另有專家推算,華野的實際傷亡數字,可能不會少於2萬6千。

殲滅戰終於還是打成了得不償失的消耗戰。

華野自身並無穩定和充裕的後方基地,其物資補給,除一部分由東北解放區通過海路供給外,大部分都要依賴戰場繳獲。

對於這樣一支主要靠繳獲生存的野戰部隊而言,發起一次戰役,若不能徹底消滅對手,從中獲得物資和人員(俘虜兵)補充,以便進行良性循環的話,其後果將極為嚴重,這也是粟裕打仗,客觀上就只能勝不能敗的重要原因。

戰後,僅華野四師所在縱隊就減員了6千餘人,人員無法補充,只得進行縮編,其中的一個師被迫縮成了2個團。

解放軍在這兩場戰役中傷亡高達兩萬以上,國民黨視之為“翻身仗”

(電視連續劇《粟裕大將》)

華東特縱在孟良崮戰役中打掉了前面戰役中繳獲的部分炮彈,但又從74師手裡繳獲了一批汽油和炮彈,結果所有這些汽油和炮彈在南麻、臨朐戰役中都全部消耗掉了,以致出現了有車無油、有炮無彈的尷尬局面。

蔣介石亦清楚華野的狀況,他在日記中寫道,經過南麻、臨朐兩戰,華野“半年來所獲得我軍之炮彈槍械,已消耗殆盡”。

國民黨方面由此視南麻、臨朐戰役,為孟良崮戰役之後的“翻身仗”、“打氣仗”。

在這一輪較量中,粟裕確實忽視了“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天時。

每年的七八月份,南麻、臨朐一帶均為雨季,常有暴雨和山洪爆發,對缺乏雨具和防潮設備的華野來說,必然影響作戰效能。事實上,早在一年前的泗縣攻堅戰中,陳毅就已經吃了一次誇,只是當時大家都把失利原因歸結於守泗縣的桂軍較強,沒有能夠再從中汲取其它教訓。

解放軍在這兩場戰役中傷亡高達兩萬以上,國民黨視之為“翻身仗”

(電視連續劇《粟裕大將》)

魯中下著雨,魯西、魯南也一樣,大小河溝水位猛漲,地勢低窪的地方,已經被淹成一片澤國。進入魯西、魯南的陳唐葉陶5個縱隊因連降暴雨、兵力分散等原因,攻擊滕縣、鄒縣等地亦未得手,反陷入敵軍包圍,用劉伯承的話說,是“五個手指按五個跳蚤,結果是一個也抓不到。”

陳唐葉陶南下西進,本為配合劉鄧南渡黃河,到最後實際上變成了劉鄧要策應他們向魯西南突圍。部隊赤著腳,在大水和泥濘中連續行軍作戰,情形十分狼狽,非戰鬥減員也相當嚴重,很多師都只能縮成一個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