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所謂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二寶居士"就是不恭敬不依止僧寶。有正見的佛子都知道,"二寶居士"要不得。但是,"二寶居士"究竟有什麼具體表現?卻不是所有的佛子都知道的。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一種表現就是某些在家信眾認為修學佛法不需要依止僧團,只需依止佛寶、法寶即可,其表現形式是誇大自己的知識水準、修行境界,對於出家人缺乏恭敬心,貢高我慢,狂妄自大。這種表現形式比較容易識別。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另一種表現,就難以識別了。因為,某些在家信眾表面上對自己的師父很恭敬,各種供養很努力,為什麼說他們也是"二寶居士"?因為他們只是對自己的師父、有名的高僧很恭敬而已,並沒有對十方的僧團普行恭敬;他們對自己師父、有名高僧的恭敬不是建立在對於佛法的珍惜上,而是一種個人迷信;他們只是師父的腦殘粉,只是高僧的追星族;而不是修學佛法的行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眼中並沒有指導修行、作為福田的僧寶,而只有個人崇拜的偶像。所以,他們仍然是三皈依不完整的"二寶居士"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蕅益大師雲: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中略〉故已受皈依者,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皆當尊禮為師,自稱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別。且歸依三寶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體,既不得體,窮其一生修學,只名附佛外道,雖種將來成佛之因,若於三寶中一念分別憍慢,則苦報無窮矣!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夢參老和尚開示:你對三寶一定得恭敬,對僧人我不說,對佛、法兩寶,要恭恭敬敬。現在有二寶弟子,信佛信法不信僧。這樣一來,你也沒信佛也沒信法,為什麼呢?佛說的三寶,少了一寶,誰來傳法啊?若是沒有那些老和尚傳下來,法早沒有了。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來認法,用生命來換取法的存在,你為什麼不尊敬他?這樣子想修解脫道,很難。想修解脫道,只請一個皈依佛、皈依法,你就解脫了嗎?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大安法師開示:在家信眾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寶、法寶還完全依靠僧寶來傳遞,離開僧寶一切免談。大陸現在有所謂的"二寶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但不皈依僧。到最後一寶都沒有,成為"活寶"。對出家師父沒有恭敬心,就難以得到修行佛法的利益。

袈裟是三世諸佛解脫的幢相,能出家就說明善根深厚,光這一點都值得我們恭敬。更何況他還受持出家戒,每天福德流長!一個持戒比丘就是每天受用萬兩金子的供養也消的起。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妙祥法師開示:僧寶的存在,他關係到整個佛法的存在,如果僧寶不存在,三皈依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說僧寶對我們太重要了,我們每一天都應該,或是經常地要禮拜僧。一個是在家庭禮拜,更主要的,千里之內如果有僧,你必須到親自去禮拜。如果你不去禮拜,那就生長了慢心,應該是到寺院去禮拜僧,去護持佛法,這是我們做居士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去寺院去禮拜,而且對僧,包括僧團也不進行護持,實際上,從某一個角度,你的三皈依已經破了一個了,成為兩皈依,就皈依佛、皈依法,沒有皈依僧,成了二寶弟子。二寶弟子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你的三皈依戒體就很容易失掉了,也失掉了三皈依的利益。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傳喜法師開示:現在佛教剛剛興盛一點,很多人還不瞭解佛教,誤解佛教,修行上也不太懂。甚至還有人說:我就皈依阿彌陀佛,我就皈依淨土法門,我不皈依僧寶,我是二寶弟子。所以他就唸阿彌陀佛,其他什麼佛都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也不念,他說:我只念阿彌陀佛,我只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把觀音菩薩抱到普陀山說:菩薩啊你回普陀山,我回家了啊。

我有一個弟子在五臺山一個廟裡看門,有人來他就問:皈依證有沒有?就有人三皈證他沒有,拿個二寶證說:我是皈依佛寶、法寶,我不皈依僧寶。厲害不厲害?他不知道就是僧寶在護持三寶,沒有僧,法寶就沒有了,佛寶也沒有了。

所以我們三皈依的時候,維那先要開示說:"苟布衣身,焉能聞法"?先要把自己變成三寶弟子才能聞法,所以先要有僧寶善知識給你三皈依,你才能得到皈依體。如果不皈依僧寶善知識,你能不能得到皈依體?能不能得到五戒體?得不到的。三皈五戒在佛法裡相對來說還是基礎的,那最重要的是什麼?聞法以後若不修法,怎麼能開慧見佛?所以還有法的體,智慧體。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學誠法師開示: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學佛人,只皈依佛法二寶,人稱"二寶居士",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多是看不到自心的煩惱賊在作崇,以至膨脹我執、法執,以自己片面、單一的角度看僧眾的行為,不能理解,乃至毀謗,這種過失是非常嚴重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為還沒成佛,所以每個人都在學習,學習就是因為有不圓滿的地方,俗眾在學習,僧眾也在學習。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聖嚴法師開示:我們既已明白了歸依三寶的概念之後,就應該來歸依三寶了。

至於歸依三寶的儀節,在佛陀的當世,因為受歸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歸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歸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歸依,即唱三歸,要他們歸依未來僧。可知三寶是一體,歸依佛、歸依法、而不歸依僧,便不成其為歸依。

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大德法師們,關於“二寶居士”現象的開示〈其實就是附佛外道〉

南本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本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本本師釋迦牟尼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