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一小吃,歷經了兩千年依然久盛不衰,堪稱麵食的元老和經典

要說燒餅的歷史可算是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漢朝,那時燒餅稱為胡餅,大約與燒餅上所沾的芝麻,當時做叫做胡麻有關。到後趙高祖石勒當政,為避胡人忌諱,就把胡餅改為麻餅,有如民國初年袁世凱為登基稱帝,認為元宵諧音袁消不吉利,而下令改為湯圓一樣。後來配料、加工方法及名稱,幾經演變到明代之前,這種外粘芝麻,內抹芝麻醬大圓餅,便正式叫了燒餅,並最終以燒餅的名稱流傳至今。

老北京一小吃,歷經了兩千年依然久盛不衰,堪稱麵食的元老和經典

圖片源自網絡

歷經2000年依然久盛不衰,燒餅真可稱為麵食中的元老和經典,歷史上雖有其他稱為燒餅的麵食,但與今天的燒餅不大相同。北京的燒餅也像其他著名的北京小吃一樣,屬於原料簡單,加工精細,風味獨特,雅俗共賞的大眾食品,無論知名度還是銷售量,都穩居龍頭老大的地位,燒餅個兒雖小,講究卻不少。

老北京一小吃,歷經了兩千年依然久盛不衰,堪稱麵食的元老和經典

圖片源自網絡

做燒餅的原料是非常的講究,燒餅的原料就是三大樣,麵粉、芝麻仁、芝麻醬,此外還有、鹽花椒,小茴香之類的小料,做燒餅時對面粉的要求不高,普通標準粉即可,精製麵粉反而不好,原因是京粉面筋質含量高,勁兒大,影響燒餅的外形和口感。和麵講究配比和水溫,完全用於乾麵粉和麵不行。必須是季節溫度的不同,加入適量的麵粉即已經發酵的老麵糰。還要10號,僅以中和麵發酵後產生的酸味,水的溫度也是很重要,原則上冬暖夏涼,水溫過低,不利於麵糰發酵,冒出燒餅不起個兒,發艮(口感乾硬,不喧軟)。水溫過高則把酵母菌燙死,成了死麵餅子,照樣不行。和麵時要揉均勻揉透,使麵糰滋潤,標準是不粘手,不粘案板,外表光潔,富於彈性,活好的面要蓋上溼布,餳一餳,讓麵糰進行二次發酵,同時讓麵粉中的麵筋質吸水後充分膨脹,形成一定的張力。

老北京一小吃,歷經了兩千年依然久盛不衰,堪稱麵食的元老和經典

圖片源自網絡

老北京吃燒餅的講究燒餅作為一種大眾快餐食品,吃起來既可以將就,也可以講究。將這麼簡單,只求充飢,拿起來吃就是了。講究就不然了,首先得熱,燒餅一涼,香味口感都談不到了。芝麻、麻醬、椒鹽的香味,都要在一定溫度下才易被人的味蕾感受到。最好是比人體體溫高十度左右,也就是45-50度。這個溫度不涼不熱,正好可以從容不迫的細嚼慢嚥,將一個小小的燒餅吃的有滋有味,雖說要趁熱吃,也不能燙嘴,剛出爐的燒餅太熱,燙的感覺就壓住香的味道了,所以燒餅出爐後要放在小笸籮裡,略圈一下,這樣溫度降下來,不燙分層也好。吃燒餅時的搭配也很重要,白嘴兒就茶水吃,當然可以,但如果能就著米粥,小醬菜就更到位了。講究點兒了,再燒餅加個膠圈兒,吃起來更是增加酥脆的質感變化,再講究些加入醬牛肉之類,更能入味。至於喝豆汁兒,或是吃涮肉,熱燒餅,則早已是標準配置,不過這時候您可就別再加其他東西了。

老北京一小吃,歷經了兩千年依然久盛不衰,堪稱麵食的元老和經典

圖片源自網絡

北京人有句俗話說,吃燒餅沒有不掉渣兒的,用來說明難以避免的情況,不過真正吃燒餅的時候,人們還是千方百計的避免掉渣兒,當然可以用另一隻手接著點兒此法既簡單又有效,然而吃相欠佳,難登大雅之堂,僅限於兒童或是在家中,其他場合或大口嚼或小口品,那就見仁見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