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區法院:以「七化」爲重點構建人民陪審員管理保障機制

右江區人民法院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三年來,全面貫徹落實改革試點的總體部署。創新探索多項舉措,打造出可複製可推廣的“右江經驗”,逐步形成一套以選任方式多元化,“1591”模式實現管理精細化,管理信息化,參審實質化,監督規範化,培訓多樣化,保障合理化為重點的“七化”管理保障機制。在推動人民陪審員瞭解審判、參與審判、監督審判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選任方式多元化。在人民陪審員的選人上,該院採用隨機性與地域性相結合的方式,根據語言、民族、習俗等分佈特點,按照地域片區劃分抽選人民陪審員。首先會同公安篩選符合年齡條件的人選名單共計20萬餘人。並聯合司法局組成10個工作組,對相關單位及右江轄區9個鄉鎮(街道)18個社區106個行政村發出協助函,由派出所、村幹率先摸底,剔除文化未達高中以上水平、外出務工人員或不願參選人民陪審員的人員,從20萬餘人中,通過三次隨機層層抽選,確定了1330人作為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之後,聯合司法局對1330名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再從通過審查的候選人名單中隨機抽選確定133名人民陪審員人選。

二是管理精細化。該院創新“1591”模式,即依託1個人民陪審員管理辦公室為管理中心,以轄區5個派出法庭、9個街道鄉鎮司法所為傳輸點、聯繫點,通過1個人民陪審員工作群作為溝通平臺,對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流程管理、日常管理、考核培訓等工作實現“無縫隙管理”。制定並完善《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人民陪審員參審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出臺了《人民陪審員參審實施細則》,對人民陪審員閱卷、調查、評議等各項陪審權利進行明確規定,確保人民陪審員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三是管理信息化。該院在廣西5家試點法院中率先啟用“人民陪審員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無紙化”管理模式。並在系統使用過程中,積極與自治區高院溝通,對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的運行不穩定、隨機抽取功能不盡完善等問題,形成使用報告反饋給相關技術人員。系統自2016年10月啟用以來,已有案件申請數量1465件,陪審員參與次數4120人次,案件申請成功率79%,切實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參審實質化。按照改革提出的“大合議庭審理案件時,人民陪審員不再參與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的要求,該院積極探索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審”機制,就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常見的35種案件類型進行歸納,經過審委會討論,分別出臺了刑事、民商事及行政案件的《案件事實認定審理清單》,對上述案件常見爭議事實節點逐項列舉,引導人民陪審員在參審時參照《案件事實認定審理清單》就案件事實認定部分在庭審調查中進行有針對性地發問,使人民陪審員真正融入案件實質審理當中,避免出現“陪而不審”的現象。目前使用事實清案審理的案件共計120件。同時,積極探索大陪審合議庭模式。對涉及群眾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第一審重大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嘗試適用“2+3”、“3+4”等大陪審合議庭模式進行審理,通過提高人民陪審員在合議庭中的比例,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的獨特優勢與民主監督的作用。例如在2017年10月24日,該院公開開庭審理的一起生命權糾紛案件中,因原告親屬作為家長在參加孩子班級自發的徒步露營活動中猝死,原告就賠償事宜與學校和其他參加活動的家長產生糾紛。因案件被告人數達30人,引發群眾廣泛關注,社會影響較大,該院決定對案件適用“3+4”大陪審模式進行審理。右江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教育局工作人員等50多人到庭參加旁聽庭審,庭審過程中在網絡進行了同步直播,中央電視臺一套《今日說法》及廣西電視臺法治欄目對案件進行了採訪報道,庭審反響熱烈。

五是監督規範化。該院抓好人民陪審員的業績考評工作。出臺了《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著重就人民陪審員陪審案件的數量、出庭率、陪審能力、審判紀律、審判作風等內容進行考核。建立人民陪審員業績檔案,將每一位陪審員的影像資料、個人信息、專業特長、陪審案件數、出勤率、案件上訴率等作為人民陪審員的業績信息,採取“一人一檔、一案一記、一年一評”。

七是保障合理化。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該院共落實人民陪審員經費160萬元,用於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宣傳、培訓、參審補助、購買人身意外保險、購買書籍等各項開支。每年出資6萬餘元,為每一位人民陪審員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並投入2萬元為人民陪審員購買法律書籍,訂閱報刊。消除人民陪審員履行職責的各種顧慮,為人民陪審員履職提供有力保障,增強陪審員的歸屬感和使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