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黑林則徐,說沒有林則徐就沒有戰爭?

歷史中那些事

林則徐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尤其在反侵略上一直扮演著鬥士的角色,在虎門銷煙後,道光皇帝要給林則徐調任兩江總督(很大的官),林則徐說,銷燬了這些煙,他們可能還會來,我一定要在這裡徹底禁銷鴉片。

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林則徐是一個大義凜然,公正廉明的一個人,但是,只有是人,只要是辦事都會因為的侷限性,在現在的“歷史馬後炮”看來,這就是無知,愚蠢的行為,我們的的確確應該全面看待林則徐,既有好的一面,當然也不能忽視他的缺點,人不可能沒有缺點。

林則徐的一生其實和鴉片是脫不了關係,那麼,我們就講一講林則徐為什麼要禁菸,當時,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根本不會進口任何外國的大宗商品,於是英國就想到了向中國銷售鴉片,來打開掙錢,為了向中國提供鴉片,英國東印度公司讓印度來種植鴉片,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結果,在中國出售的鴉片,瘋狂的增加,到道光年間,禁菸已經是大勢所趨,不過在於怎麼禁,然而屢禁不止,這和當時廣州的官紳情況有關,老百姓對鴉片這個東西依賴性太大。針對這樣的情況,當時有些人(包括晚年的林則徐)都提倡種植,一來可以抵制洋菸進入,防止白銀外流,二來還可以增加收入,三國煙廉價,還能減輕吸食者的負擔。但是,他們都不敢明說,道光帝禁菸的決心很大,因此,大家討論的範圍是從吸食者方面禁,還是從銷售方禁,這兩個都很容易解釋,要是沒有人抽了,鴉片也就沒有門路,要是沒有人賣了,國內也抽不到了。

林則徐則提倡,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要民間禁止百姓吸食鴉片,也要防止外商向國內走私鴉片,這樣,大家就公推林則徐去廣州主持禁菸,其實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會得罪很多人,甚至包括廣州的整個官僚及十三行,但是林則徐就是頂著壓力,硬把這件事做了。

但是,行為則有點過於激進,當時,外國人都以為清政府只是鬧著玩,沒想到林則徐是真的禁菸啊,而且,由於英軍沒有準備,在廣州的英國小船也被清軍給揍了,林則徐的激進措施,讓迫切想打開中國市場的英國人,找到了藉口。

當然,林則徐禁不禁菸,這場戰爭都是早晚的事情,因為中國想要禁菸,想要限制外國向中國出口商品,而英國一直要打開市場,英國的訴求是,增加通商口岸,關稅協定(兩國商討確定關稅,之前在廣州讓官僚的層層扒皮氣壞了),還有一個存放貨物的小島,像葡萄牙人在澳門那樣,所以,想要有更廣闊的天地,則必須來一場讓你服的戰爭。

一直以來,其實一直有兩個林則徐,一個是那個大義凜然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反侵略鬥士,但是這個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失敗後就已經戰死了,另一個林則徐則是鴉片戰爭的慘敗,意識到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於是和魏源等人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地主階級救過圖存的思路,甚至還提倡種植鴉片的林則徐。

但是,後面的林則徐因為害怕清流的指責和謾罵,知道洋人厲害,而不敢說出來的人,他的那些《海國圖志》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中說過,只是存在與私人的信中。

這就是複雜的林則徐,一個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民族英雄,一個過分愛護自己聲譽,不敢向國人承認,西方已經超過東方的事實的林則徐。


史論縱橫

整個十九世紀的中國史中,虎門銷煙在歷史判斷上正好卡在中間點上。整個事情可以歸納為下面幾個問題。禁不禁,怎麼禁。禁了之後要不要打,打到什麼程度,試探還是血戰,打完之後怎麼收場。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回顧當時的背景。在明代隆慶開放海禁到1835年之前,中國對外貿易是順差,賺錢的是中國,按照時代和時間計算,大致上歐洲人開發新大陸賺到的開採到的白銀多數流入了中國。到1830年左右英國人為了阻止貿易逆差採用了走私鴉片的活動。到1838年止英國和中國的貿易中就變成了順差。即英國賺中國的錢。林則徐則是在這種背景下決定禁菸的。什麼鴉片導致人民身體羸弱那都是藉口。有明顯證據表明在清朝政府治下漢人的體質叫明代要弱,後來更是有東亞病夫的辱罵。

東亞病夫總不是吸食鴉片造成的吧。

背景介紹完了開始說怎麼禁。一種是把鴉片納入合法貿易,交稅。一種是直接禁止流入。一種是自己找代理人玩二道販子。林則徐選擇的是直接禁止。那麼這影響多大呢,一年數億兩白銀的買賣啊。這個數字不好理解,換算一下。英國二戰結束時,採用的還是金本位。佈雷斯頓體系還在。當時英國一年從殖民地賺的錢不超過二十億英鎊,這個還是和黃金等價的。

於是就得打。跟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英國軍隊先上的是火槍兵,被打敗,換白刃,大勝。其實到這一步英國人贏的也不多。然而清廷怕了,怕打下去會徹底失敗造成威信下降鎮壓不住漢人地主。於是談和。賠錢割地了事。

要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根源上講是兩邊貿易不對等導致的。英國人從殖民地辛苦的運來東西,賣不出去,還得買大量中國產的東西回去。賠錢賠死。於是開始走私鴉片。林則徐不禁菸,那就等著英國過幾年通過鴉片把經濟榨乾之後再辦你。所以結論是,禁是肯定要禁的,早禁比晚的好。只不過問題出在後來清廷的軟弱上。批判林則徐就是在給當時的清廷洗地。就那麼簡單。

當然,我不是直接武斷的下結論,站在清廷對面。後來也有事實可以解釋這一點。

1890年前後,法國人從越南試圖進入中國,在廣西被打敗戰敗之後法國重組了內閣,準備和清廷商談一下接下來該怎麼辦。這時候清廷選擇了求和,賠錢割地了事。

1895年,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決定賭一次國運,在黃海海域和當時東亞最強艦隊北洋艦隊玩命。在戰爭持續了半年,日本經濟快崩潰的時候,清廷選擇了議和,賠錢割地了事。這次賠的多。可以說後來日本能在日俄戰爭時碾壓俄國並順利成為列強,還能在一戰後拿到德國人讓出來的青島,撫順等地,根源就在甲午海戰。甲午海戰前,李鴻章就已經發現日本在進行軍事儲備,於是向老佛爺要錢。老佛爺一看,你一個漢人要錢擴軍想幹嘛,造反嗎。不給。然後把錢拿去修園子。後開那個園子被列強燒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甲午海戰之前,中國在東亞都是最強的,也是被列強承認的大國。甲午海戰進而八國聯軍入侵之前,列強都沒有說認為中國是弱國。在甲午海戰前的條約,基本就是割讓一些偏僻的地方,賠償軍費。列強從沒有說把自己為了三十年的開銷全算出來然後讓清廷賠償。可惜清廷比較坑,又怕列強要錢,又怕打仗了漢人勢力做大。純粹以攪屎棍的形態活躍於整個19世紀。論攪屎能力,僅次於二十世紀的英國。


無所事事161773009

1、林則徐是教科書中的正面典範。你要相信,太正面的人物,總會引發一些不適。更何況,林則徐牽動了一段複雜歷史的開端,對他評價的多元化,在自由語境下是逃不掉的。所以,我們看到,尤其在海外漢學家的評價體系中,林則徐不若我們教科書中那樣黑白分明。

2、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事件。這是中國強硬麵對鴉片入侵、白銀外流之始。在這之前,朝廷關於禁菸的討論已持續經年。林則徐給了道光皇帝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解決案。

3、要知道,經歷了林則徐強硬的禁菸政策,被逼得連澳門都無法久留的英國人,其國會中贊成發動對中國宣戰的議員,也僅僅比反對戰爭的議員多五票。如果沒有一系列強硬的禁菸舉措,英國是否派出戰艦進攻中國,可能還真有迴旋餘地。

4、禁菸有沒有合理性?我覺得有。禁菸的成效如何?共識是失敗的。如何評價林則徐這個人?我覺得他仍然是最早睜眼看世界的幾個近代人之一,也清廉剛毅;但是也有認知侷限,譬如受中國傳統巫術文化侵蝕的底蘊還是沒能洗掉,他相信拳師可以在水底屏氣10小時,因此打算僱傭他們偷偷去給英國戰艦鑿洞。這個認識水平,和那些相信“刀槍不入”義和團的清朝大臣們,不分伯仲吧。

5、因為英國發起侵略,道光皇帝慫了,林則徐被判充軍。他是個悲劇性人物。很難說他的禁菸是錯的,即便他有認知上的錯誤。鴉片戰爭失敗,歸根結底是國力的失敗。但展現一個人的複雜性,還歷史本來面目,挺好。我們不要心痛,雖然這個人是民族英雄。


韓福東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燬。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

儘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中文名

林則徐

別名

林元撫

國籍

中國清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左營司巷(現福州市中山路9號)

出生日期

1785年8月30日(乙巳年)

逝世日期

1850年11月22日(庚戌年)

主要成就

禁菸

翻譯論著《海國圖志》一書

鎮壓“刀客”

治水

代表作品

《試帖詩稿》、《使滇吟草》、《拜石山房詩草》、《黑頭公集》等

逝世地點

廣東普寧市洪陽鎮

祖籍地

現福州市福清市海口鎮岑兜村

官職

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

諡號

文忠

林則徐紀念郵票

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佈兩個諭貼。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9]

橫遭誣陷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為後人稱頌。但也是因為禁菸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

林則徐在廣州的禁菸功績,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閱畢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報告,欣喜萬分,譽為:“可稱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又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但時隔不久,林則徐所面臨的形勢就迅速惡化起來。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林則徐嚴密佈防,使英軍的進攻未能得逞。英軍受阻後沿海岸北上,於7月5日攻佔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這時,道光帝驚慌失措,急令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又命令兩江總督伊里布查清英軍攻佔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於“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意欲將林則徐作為“替罪羊”。 從此,各種誣陷、打擊和指責連續降臨到林則徐的頭上。琦善是妥協派的骨幹,當然不會錯過這一陷害和打擊林則徐的機會。他聲稱英國所不滿的只是林則徐一人,只要清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解決。其間,林則徐兩次上奏,大膽陳述禁菸抗英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道光帝翻臉,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10月25日,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博爾濟吉特·琦善的審問和發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1日,林則徐又接到聖旨:降為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到鎮海後,林則徐積極參與了當地的海防建設事宜,力圖“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將軍奕山在率軍與英軍作戰中打了敗仗。為了開脫罪責,他竟造謠說,英方是願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才能罷兵議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廣州戰敗的責任再次歸罪於林則徐,說他在廣州任職時沒有積極籌劃防務,以致英軍發起進攻後,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10]

共8張

林則徐雕像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授陝西巡撫,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征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後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咸寧、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徵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群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11]

病重逝世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到任後,以維護雲南邊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賞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年)秋,因病重奏請開缺回鄉調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他抱病從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於潮州普寧行館。在報喪奏摺到京前,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還命他暫署廣西巡撫。

林則徐·篆刻圖

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採,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廷為進剿太平軍作亂,故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可是林則徐根本未康復,疝氣不時發作,結果他要躺在特製的臥轎,由福建、廣東山區,一路直達廣東,到潮州時,開始嚴重下痢,到了普寧,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暫住普寧行館。最後林則徐在兒子林聰彝及幕僚劉存仁陪同下,於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時,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死後清廷晉贈其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卹,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諡文忠。[4]

主要成就 聽語音

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 促使林則徐“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菸後,在與侵略者鬥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於改變“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 的狀況,於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瞭解。

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12]

他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他提出為了改變軍事技術的落後狀態應該制炮造船的意見;他親自主持並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參考消息”;為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週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較為系統的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適應當時對敵鬥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著人迅速編譯了《國際法》,這在中國國際法學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它標誌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誌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應用於對外交涉,標誌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史的開端。從理論上說,林則徐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先行者、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瞭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14]

治理水利

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後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到任後,林則徐立即補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摺中表示:“周曆履勘,總於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

林則徐做事如此認真,令貪官無可作假,桃汛來時,兩岸安然無恙,道光帝多次稱讚。當林則徐的對治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豐,詩人張際亮向林則徐提議將黃河河道改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林則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員都反對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則徐不能獨攬全局,張際亮之提議遭否決。直到林則徐逝世前不久,還表示張際亮的治河方略是對的。林則徐逝世後,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15]

安定陝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任陝西巡撫後,便上書皇帝,宣稱陝西“ 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於出沒。如佩執兇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 。並表示決心要把“ 除暴安良” 、“ 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陝西巡撫後的“ 首務” 。當時刀客的活動主要在關中地區,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帶最盛行。他們“ 有窩巢以為藏身之固, 有器械以為抵禦之資” 。所以“ 不獨兵役避其兇鋒”,即州縣營員亦“ 惜費憚勞” , “ 望而卻步”。林則徐上任後, 對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謂“ 錮習” ,首先是“ 剖析開導, 務令極力破除”, 增強他們“ 緝匪” 的勇氣和信心,然後以“ 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從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發生在五、.六月間,七、八月林正式接任後,便“ 親提研鞠”,除判首犯馬得諷以斬刑、“ 就地正法” 外, 而將刀客趙恩科子、史雙兒等人,“ 不分首從,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到是年底,由於林則徐積極督剿,在關中東部各縣,以及陝北的安塞等縣,又相繼緝獲146 人,其中明確稱為“ 刀匪” 的有46人, 均從嚴懲處 。對林則徐積極鎮壓刀客的行動, 道光帝硃批“ 所辦甚好”,大加讚賞。[16]

在鎮壓了“刀客”之後,林則徐採取了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糶,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徵折》《咸寧等十二州縣應徵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徵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蹟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裡”,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果不其然,六十餘年之後,數百萬領土已被蠶食鯨吞,歷史證明了林則徐是正確的![18]

廣州禁菸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則徐在兩湖總督任內向道光皇帝上書言事,痛陳西方國家對我國大量傾銷鴉片的危害,“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讀後深為所動, 即於同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使粵查禁鴉片。[19]

共6張

鴉片對中國人的毒害

在廣州禁止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意識到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為抗擊鴉片侵略,戰勝敵人,他進行了大量的“師夷之長技以制敵”的軍事變革實踐。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菸,一邊積極備戰,修建炮臺,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湧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則徐兩廣總督職止,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菸抗英軍事鬥爭共19個月。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

林則徐向清朝道光皇帝奏報收繳鴉片情況奏摺

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菸的果斷表示欽佩。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嚴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20]

人物評價 聽語音

總體評價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菸,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則徐生於乾隆五十年,歷經嘉慶、道光兩代,咸豐登基後不久病故。 他從政為官四十年,先後擔任多職,但他的正直清廉,為他的人民所敬仰,並贏得“林青天”的美譽。[21]林則徐一生在14個省擔任過多種官職,他的非凡之處,是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絲不苟的責任感。有了責無旁貸的獻身精神,辦法總比困難多。當時有人評價林則徐 “ 無一事不認真 , 無一事無良法 ”。雖然林則徐的實幹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硯滅的命運,但林則徐殫精竭慮地幹成的每一件實事不管是在局部上還在具體問題上,都給國家,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則是不可否認的。林則徐每任一職 , 每做一事,從來沒有敷衍馬虎過。 實幹加智惠,貫穿於林則徐為官從政的全過 程,或者說林則徐的一生就是實幹加智慧的一生。

同許多偉大歷史人物一樣,林則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歷史的侷限性。林則徐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行將解體、外國資本主義人侵、國家獨立受到嚴重威脅的時代。他和愛國開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龔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國家於富強和外御強敵、捍衛國家獨立、民族生存之道。他把反對外來侵略和維護清朝統治當作解除“ 內憂外患” 的兩大重任。他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應詔前往桂林鎮壓天地會起義,足以說明他的封建正統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林則徐的侷限性恐怕主要在此。[22]

名家點評

美國學者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員, 是(道光) 皇帝的化身。林欽差的整個經歷明淨如水晶。他的動機是禁止鴉片的輸入和消費,為了達到此目的,他準備採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務是毫無希望的。”

英國著名香港史專家安德葛·《香港史》:“ (林則徐的禁菸計劃)以果斷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使得英國人出乎意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林則徐會以果斷、活力和對中國利益的獻身精神來付諸行動。”

美國華裔學者張馨保·《林欽差與鴉片戰爭》(1964年出版)““以他的勤奮、改進政府工作的強烈願望以及全力為民謀利的信念而著稱。在所有19 世紀的中國政治家中,林則徐的形象和影響都超過了其他人。”

曾任英國駐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包令·《欽差大臣林則徐的生平及著述》:“(林則徐是) 中國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在中國,可以說林則徐是該國人民的縮影——那個龐大帝國的輿論集中表現在這個人身上。他是中國的一位理想的愛國志士。他是聖人,而且是萬聖之聖。他把自己的智慧同傳統的智慧結合了起來,(是)中國愛國志士的驕傲,(他) 太偉大了,不會被人遺忘,(林則徐) 忠誠地、幾乎不間斷地為他的國家服務了36 年。


童話裡的承諾

網上什麼觀點都有,把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打得體無完膚,這些觀點可以啟發人們思考的方向,但是有一點需要明確:正如謠言的基礎是一定的真實一樣,這些觀點就是以“一”的真實作為基礎,“九”的謊言發揮。

首先,“歷史虛無主義者”混淆迴避了戰爭的性質。因為我們打輸了,所以,就算是敵人、是魔鬼也不應該去反抗,就應該逆來順受。他們不是賣鴉片嗎?那就賣吧,公開地賣,大不了我不買,中國人買鴉片的錢怎麼也比戰爭賠款好吧。鴉片是什麼?毒品!如果某個國家對某個國家以售賣毒品強大,您覺得售賣國不該反抗嗎?

其實,鴉片戰爭前1800年到1839年的40年間,因為鴉片貿易我國白銀流出大概在2到6億兩之間。之所以數字差別這麼大,西方學者普遍估計數字比中國人的低,西方學者統計有時候只統計英國正規的鴉片而忽略走私中國的鴉片。

在這期間有些對美國比較迷戀的人說美國沒向中國賣過鴉片,其實,英國的那叫大土,印度次大陸產;美國賣的那叫小土,土耳其生產。從絕對值上說,英國第一,美國第二。

其次,“和平依賴症”在作怪。這種人有一種錯誤觀念:因為戰爭要死人,所以和平很好,即使是“最委屈、最沒尊嚴的和平”也比“最正義”的戰爭要好。然而,人生活在世不是僅有苟活。否則也就不會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爾自由!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軀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再次,“歷史簡單主義者”忘記了英國的戰爭實質它的最終目的是殖民中國,沒有鴉片他還可以鼓譟我們內部衝突,這在西南、東南歷史上很常見。

這種人喜歡把歷史大事件歸結到一個人的身上,其實,這種觀點肯定了一個人的價值,但卻否定了歷史的“必然性”。鴉片戰爭只是一個藉口,英國是利用“鴉片戰爭”來殖民印度的嗎?中國當時是統一的,清廷的威嚴還有,尚可以做到“團結”,正因為有了林則徐、鄧廷楨等人的反抗才使得不敢讓英國過分造次。

英國通過炮製印度的經驗,想用一二百年的時間逐步蠶食中國,使其成為殖民地。要知道英國在殖民印度的時候,也是以通商為口實,佔據港口。只不過,英國人忘記了19世紀的世界已經不是18世紀了。英國人通過分化瓦解印度的中央和土邦政權、通過打敗葡萄牙和荷蘭等國最終獨吞了印度。

它也想如法炮製,但歷史成功的經驗有時候並不能複製。因為什麼?

因為五千年的中國,利用他的民族特性打敗、同化了許多外敵,並最終使其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在世界史上沒有任何國家做到過。


坐古談今

首先有兩個事情要明確,1.道光帝賦予林則徐的權力是有限的,但同時給了他“查禁鴉片”和“勿起邊釁”兩個自相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完成的任務,這就註定了他的禁菸行動必定要導致嚴重的後果,且不為道光本人和北京朝廷所容許。2.林則徐對當時國際形勢,歐洲國家軍事技術水平,外交體系理念的認知,並沒有高出他的同代人,所以無論是開始的禁菸行動,還是後來的軍事衝突他也拿不出什麼高明的解決方案,只能是在之際的認知框架內盡力而為。如果把拒絕不負責任的偶像化,神話,開始嚴肅研究某個歷史人物稱之為“黑”,則是一種無視歷史嚴肅複雜性的舉動。

長篇累牘的不說了,以下舉1個例子。

首先,林則徐從1839年5月到1840年6月,在廣州累計繳獲鴉片煙土超過20萬兩,打擊對象主要是中國本土菸民和鴉片煙販,這個成績非常可觀,是他在湖北查獲量的十倍,但是較之同期8萬1千箱的鴉片輸入量,則是百分之一都不到。林則徐當然知道問題所在,所以他首先把矛頭對準了充當中外貿易中間的行商,責令他們通知與其做交易的外國商人,交出鴉片,然而效果不佳,結果在3月24日,林則徐命令暫停中外貿易,封鎖西方商人聚集居住的商館,撤退華裔僕役,斷絕生活必需品供應,等於把350名洋商關了禁閉。

3天后,在商館中的英國在華商務監督義律,勸說英國商人將全部鴉片交給自己,然後由自己轉交給中國政府,一下交出鴉片20283箱。3月底到4月初,開始收到鴉片的林則徐宣佈解除商館封鎖,顛地等16名大鴉片商人寫下保證書,保證不再踏足中國。6月3日,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

有些批評家認為林則徐操之過急,直接導致了戰爭的開始,這種說法有偏頗之處,因為早先1836年鄧廷禎在廣州查禁鴉片之時,也企圖驅逐英籍鴉片商人,但收效甚微,看破了“天朝”政治腐敗的英國商人並沒有把驅逐令放在眼裡。另外,在道光帝和林則徐,以及全體中國傳統士大夫官僚眼裡,貿易,是天朝賜給蠻夷的恩惠,斷絕通商,不僅能讓他們失去利潤,更斷絕了他們茶葉,大黃供應,會讓“不擅消化”的洋人有生命危險,所以被視為震懾西方國家的法寶,出京之前,道光和林則徐對談時也提到過斷絕通商的問題,當時也只是想到了這個措施會讓粵海關的收入減少,君臣兩都沒有想到這個舉動會觸犯西方國家所謂的“貿易自由”原則,也根本沒有類似的概念。至於封鎖商館,按照大清律例,對於犯罪嫌疑人,無證據也可拘捕,“化外之民”在大清國境內犯罪,也要依法同辦,期間中斷飲食供應和僕役服務的時間也不長(4天,以及19天)在林則徐看來,這已經是法外開恩,格外優待了。

當然,林則徐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於3月27日收到義律的稟貼,談到鴉片上繳之事,絲毫沒有意識到,從這一刻起,廣州的禁菸已經不單純是中國政府對外國鴉片走私商人之間的執法行為,而是變成了中英兩國政府之間的交涉。義律的舉動,並不是意味著屈服,而是通過收繳英國商人手中的鴉片,將這些貨物變成了英國政府的資產,英國政府資產在中國受損,則意味著英國可以藉機開啟戰爭之門。

實際上,在倫敦下議院的激烈辯論中,拒絕為“骯髒的鴉片貿易”而動用武力的議員不在少數,包括反對黨領袖格拉斯通,最終4月10日戰爭決議案以微弱優勢通過,271票對262票。通過了對華戰爭軍費案和對英國商人賠償案。

對於這些危機,林則徐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到。

5月1日,正當英國海陸軍已經源源不絕從英國本土,南非印度駛向中國的時候,他上奏道光,夷人外似桀驁,內實惟怯,他斷言英國人雖然船堅炮利,但只能“橫行外洋,不能施技於內港”,他盲目自信地斷言,“粵省重重門戶,天險可憑”總之一句話,不用擔心,他還下令,對流竄的鴉片走私船“槍擊炮轟皆其自取”。在他的判斷下,英國的反應,最多是“和約夷埠一兩兵船,未奉國主調遣,擅自粵洋遊弈,虛張聲勢”

不僅如此,林則徐對敵情,對方軍事技術水平也是一無所知,1839年9月1日,在給道光帝的夾片中他居然聲稱“夷兵除槍炮之外,刺擊步伐皆非所嫻,腿足纏裹,屈伸不便,至岸上更無所為”,這種英國不擅陸戰,洋人的腿腳都不會打彎,一旦撲倒在地就任人宰割,荒謬到無知的判斷,居然也深刻影響了清廷上下,讓清廷一直想在擅長的平坦陸地戰場,依靠騎射打一場大決戰,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之戰,這個迷思才宣告破滅。

當然了,在通訊手段,情報缺乏的年代裡,如果沒有確切情報,當然可以下這種論斷,但林則徐的一個不可寬恕的缺陷在於,即使有了相當準確,權威的訊息,英國艦隊來華,他依舊不信,這就難辭其咎了:

1840年2月:澳門葡萄牙人帶來消息,英國即將調派軍艦12艘來華,林則徐在寫給澳門總督的諭令中說“此等謊言,無足深論”

1840年3月24日,英國軍艦都魯壹(Druid)號已經抵達廣東海面,林則徐寫信給廣東巡撫怡良,判定“所云尚帶二三十船之語,則皆虛張而已”

1840年4月,美國駐廣州領事通知林則徐,鑑於英國艦隊即將在6月封鎖廣州港,請求早日讓美國商船入口開倉,依舊被林則徐斥責為謠言。

6月,廣州港口外英國軍艦已經達到四艘,林則徐依舊在奏摺上說,英國人“來船所配兵械較多,實乃運載鴉片”,生生把英國政府的大軍壓境,理解為另一次武裝鴉片走私,安慰道光帝說,這批英國人“實無能為”,然而就在這份報平安奏摺到達北京前10天,英軍已經攻佔了舟山。大敵當前,一線封疆大吏加主帥卻未能準確判斷形勢,做出戰備,這是林則徐官場生涯中不可抹去的疏漏和錯誤。


晴天有時下豬

這話問的,透著怪。

哪裡有人黑過林則徐?相反,太紅了,紅得發紫,現在才有人想著還原吧。

嚴格來講也不是還原,而是,林則徐本人的形象,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清王朝;第二個階段,民國時期;第三個階段,紅中時代。前兩個階段還好,都是有好有壞,有褒有貶,就是第三個階段,全國山江一片紅。

N年前,我就想寫一本書了:《紅與黑:林則徐評傳》,或者《紅與黑:林則徐的正面與側面》,提綱目錄甚至導言都寫畢了。但是由於其他歷史人物不排除,比如袁世凱、慈禧太后,甚至許廣平、蕭紅、呂碧城、曹誠英這些人物,都加塞到了林則徐前面,導致這個寫作任務愣是由短期計劃變成了長期計劃。

現在既然有人問,我還是先叨咕一下,林則徐形象,從大清,經民國,再到紅中的演變吧。

【大清階段:對林則徐的評價有好有壞】

好評方面,以好基友魏源為代表,在《道光洋艘徵撫記》裡幻想,如果大清官員全是林則徐就好了:“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後可,必當軸秉鈞皆林公而後可”。這腦洞開的有些大,也不想想,即使大清官員全是林則徐他娘一個人生的,那也只有一個林則徐呀,下面的至少是林二徐,林三徐,林N徐吧!

魏源之外,金安清的《林文忠公傳》則初步體現了現在的我們耳熟能詳的某種偉光正範式:首先是清官,走到那裡那裡亮,那裡人民得解放:“一時賢名滿天下,至兒童走卒,婦人女子,皆以公所蒞為榮,輒曰:‘林公來,我生矣。’”其次是神明:“二十年來洋人記載,於中國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則尊之曰‘林文忠’,無敢慢之者。使全局堅任公,張國威而靖外患,又豈不可必哉?且使公延數日之命,則粵匪已如鳥獸散,何至蹂躪至十七省?”

這人話裡話外,至少有三處不靠譜:其一,洋鬼子二十年來都是直呼中國大臣之名的,到林則徐這裡就不敢了,尊稱林文忠。唬誰哩?閻王爺都沒有這麼嚇人吧?其二,如果全局任林公,那麼中國的外患就不會有了。其三,如果林則徐多活幾天,則中國的內患——太平天國也早散了。

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以後但凡見了這種寫作範式,你就可以給作者劃個大叉了——人品可能不咋地。果不其然,連林則徐都發現金安清人品不好。林則徐發配伊犁後,金安清發動送飯黨捐款,準備賄賂穆彰阿給林則徐贖罪,讓林則徐給攔住了,但人情與人名他記下來了——官場上混,這套是基本功。待做了陝甘總督後,首先要回報的就是金安清,招之幕前,想重用,卻發現他“輕浮狡詐,不可用,以重禮遣之歸,報前日後意而已”。一句話,給你一個大紅包,快些走吧;兩句話,文品見人品,諂媚至極者,鮮不為大奸慝!

壞評方面。清政府始終認為戰爭是由林則徐辦理不當引起的。不只是道光,三十年後當李鴻章在臺灣問題上與日本談判取強硬態度時,總理衙門大臣文祥竟罵“李鴻章要做第二個林則徐!”可見林則徐在政府這邊,鐵定是戰爭的引起者了。

清朝的時人筆記中,乾脆把林則徐稱作國家致亂的第一禍首!“贅漫野叟”的《庚申夷氛紀略》這樣說:“初作難者,以林則徐為首,而成之者裕謙也,甚之者僧格林沁也”;“林則徐……於國家毫無裨益,若論肇開夷釁一節,古人重首禍,是其罪浮於裕與僧也”;“參其肉其足食乎?”一句話,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都不解恨。

【民國階段:對林則徐的評價依然是有褒有貶】

陳恭祿的《中國近代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林則徐……身長不滿六尺,而英光四射,聲如洪鐘,警敏精核,顧其早入仕途,雖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國之情況……共歷二十三日,全數始盡銷燬,逐日皆有文武官員監視,外人之來觀者,詳記其事,深贊欽差大臣之坦然無私。自吾觀之,於腐敗官吏中,而林則徐竟能不顧一切,毅然禁菸,雖其計劃歸於失敗,而其心中,則為人民除去大害,可得昭示天下,故民族之光也!其失敗之主因,多由於對外知識之淺陋,以為英國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嚇解決,乃不辨明有罪無罪,一律圍困之於商館,使其餓而繳鴉片。”

作者對林則徐的人品表示佩服,但卻判定了他對外無知與蠻幹的缺陷。

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中國士大夫階級(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有少數人看事較遠較清,但是他們怕清議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則徐就是個好例子。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 真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他到了廣東以後,他就知道中國軍器不如西洋,……林雖有這種覺悟,他怕清議的指摘,不敢公開的提倡。……換句話說,真的林則徐,他不要別人知道。難怪他後來雖又做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他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林文忠無疑的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他尚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別人更不必說了。士大夫階級既不服輸,他們當然不主張改革。主張撫夷的琦善、耆英諸人雖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而且公開的宣傳了,但是士大夫階級不信他們。”

蔣廷黼認為琦善、耆英已達到了知己知彼的高度,但沒人聽他們的;林則徐也一定程度的知己知彼了,但顧及清議與名譽,只在私人書信裡說及,要求朋友不要外傳。一句話,朝廷的安危,不如他自己的形象重要。我發現,如今的公共事件中,有些知識人還是這樣。怕掉粉,或者影響打賞,說話都搞成了媚眾。

【紅中階段:全國山河一片紅】

第一亮點是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上冊》。我能找到手的,是他1947年初版,1955年第九版的版本。可能是民國學界的遺留,雖然這個時候的歷史學者都轉向了馬列史學,但範氏著作中稀罕地保留了民國認識:“林則徐的才能在當時雖然是第一流,但閉關時代的封建知識限制了他,使他對於中國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資本主義的世界,茫然無知。他起初和一般士人一樣,抱著‘天朝聲威’可以‘懾服夷人’,‘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絕市閉關,爾各國生計從此休矣’一類自高自大不識時務的舊見解。”

看見了沒?“自高自大不識時務”這樣的黑評都有。但是,變化就在這裡出現了,後面就是新社會新說法了:“林則徐是少數進步人士的代表者。這種進步性主要表現在依靠人民的力量,堅決抵抗外國侵略。在他的言行中,絲毫不曾畏懼英國的船堅炮利,他極畏懼的卻是掌握著政權的腐爛勢力。事實也是林則徐在軍事上不敗於英軍,而在政治上敗於道光帝的荒謬指導和投降派的陰謀破壞”。有關虎門銷煙,是這樣定性的:“這一偉大行動,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堅決性,一洗多少年來被貪汙卑劣的官吏所給予中國的恥辱。”

其一出現了人民的偉大身影,人民萬歲;其二有了進步與落後之別;其三有了昏君;其四有了階級鬥爭——投降派!

范文瀾之後的書,民國風味統統消失,全是新社會新調料了:

林增平的《中國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對虎門銷煙評價:“這一偉大行動,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國人民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堅決性,一洗百餘年來被貪汙卑劣的官吏所給予中國的恥辱。”——也不知他跟范文瀾誰抄誰的,反正以後大家都是這個模板。除此之外,他還有林則徐依靠人民,相信民心啥的。

《高中中國近代史教學參考書》(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雖然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但是他的行動,他的思想已經突破了他本階級的限制,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林則徐所領導的這一堅決的、徹底的、愛國保民的運動,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他得到人民的熱烈支持。”

《中國近代歷史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經過林則徐努力整頓,腐敗的清軍都成了能打仗的部隊,廣大人民群眾,也已經組織起來,軍民團結一致,反抗侵略的情緒十分高漲”;“老百姓都行動起來了”。

莊葳的《林則徐的故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1年版):做地方官時,林則徐人稱“林青天;在廣東禁菸,林則徐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抵抗英國侵略者,他能相信與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雖然晚年鎮壓過人民起義,但是他一生中的主要事業,卻是禁鴉片,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

來新夏教授的《林則徐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給林則徐定位:堅決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者和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楊國楨教授的《林則徐傳》(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1995年修訂版)給林則徐的定位:傑出的政治家與民族英雄。

陳振江的《簡明中國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虎門銷煙的壯舉,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態,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振奮了民族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國近代史簡明教材》(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正義行動,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奴役和欺壓的一個偉大勝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與純潔的道德心,它伸張了正義,大長了民氣,譜寫了中國人民百年來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頁光輝篇章。虎門銷煙又是林則徐厲行禁菸運動的重大勝利,充分表現出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陳旭麓主編的《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它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氣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的決心,標誌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偉大起點。它也表現了林則徐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

上述諸多版本,也有時代性問題,畢竟從五十年代,一直延伸到了九十年代,所以小風兒也有風向略變的時候。比如有些就保持了階級鬥爭的思路,不忘提示林則徐乃地主階級陣營中的一員,但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是重點,所以林則徐的歷史形象基本上定型為如下範式:群眾路線、民族尊嚴、反帝愛國、沉重打擊、偉大勝利、堅強意志……

歷史敘事不外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內容陳述與價值導向。大清、民國、紅中,三個階段,三種特色。前兩個階段,不外是黑中有紅,紅中帶黑的,但是第三個階段,風味全變。如果把三個階段的歷史話語比喻成三碗不同的涼皮,你說你願意吃哪碗捏?

不是人家黑不黑,而是,你天天喝假茅臺,給你口真的,你卻以為喝上了假的。

最後送大家一口真茅臺。但凡看見有人評價林則徐依靠人民、發動群眾啥的,我就想問他們,你們到底看過林則徐的奏摺不?——林則徐在廣東招募水勇,但在奏摺中對他們的評價乃是:“當防夷吃緊之時,恐其輩被他們勾作漢奸,或為盤運鴉片,利之所在,不免爭趨。仍惟收而用之,在官多一水勇,即在洋少一匪徒。”這些水勇,不外是當地的漁船蛋戶,但林則徐根本不認為他們是什麼好東西,在另外一個摺子中,他跟皇上交待,漁船蛋戶們都和夷船做買賣,形同漢奸,咱也沒啥好法,再三考慮,只有“以奸治奸,以毒攻毒”了:從他們中僱用一些人,讓他們半夜乘漢奸船戶睡得正香時放火,燒一船,即給一船之賞。若能延燒住夷船則加倍重賞——確實是群眾路線,簡直是發動群眾鬥群眾嘛。

被譽為林則徐第二的另一個欽差大臣裕謙,談到這個問題比林則徐更直白,說這些水勇都是匪類,廣東人稱“爛崽”,用他們去攻打夷人,可“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間有傷亡,也不足惜。既不致有損天威,並可為地方除害”。

一句話,死了更好,一箭雙鵰!

最滑稽的是現在的人民群眾,看了現代的歷史作品,就瞪著雪亮的雙眼皮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咋老有人黑林則徐呀。

親,上帝給你黑色的眼睛,是讓你得白內障的麼?


端木賜香

抨擊林則徐的兩個主要觀點,第一個是說林則徐做事情比較輕率,用林則徐銷煙和明朝的胡宗憲平倭做比較,假設由讓胡宗憲來負責銷煙,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會爆發戰爭。

第二個是針對林則徐銷煙的做法,在倒“林”文章的觀點中,如果林則徐在銷煙時,就真的做好全面戰爭準備,那鴉片戰爭就不會打的一塌糊塗,以至於最後要割地賠款。對比後期的天津教案,當時的曾國藩,明明已經被授予比林則徐更大的權利,但因為準備不足,曾國藩就沒有選擇和洋人開戰。說明林則徐在對洋人還不是很瞭解,就盲目採取銷煙行動,最少有好大喜功的嫌疑。

對這兩個觀點,下面來就做做分析,看看林則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先來說說第一個觀點,假設胡宗憲來負責禁菸,還會不會爆發戰爭?本人給出的答案是,當時爆發的幾率大大降低,但是後面爆發的機會大大增加。

一句話,戰,還是要打的,只是什麼時候打。

當時清朝落後於先進的世界,已經有很大的距離了。面對清政府麼樣的一塊大肥肉,信奉弱肉強食的西方列強,是怎麼也不會放過的。反觀清朝政府,仍然還在洋洋自得,自我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清政府吃虧是遲早的問題,至於林則徐銷煙還是不銷煙,和是否打仗,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至於林則徐銷煙的手段,是不是過於激進,有沽名釣譽的嫌疑,本人認為也不太可信,要知道林則徐是漢人,不是滿人。滿人做錯了事情,至少還可推脫一下,偽裝成能力不足等等,滿人皇帝也不會起疑心。可在輪到漢人和蒙古人做事情的時候,就不僅要做事,還額外需要表明擁護大清、熱愛大清的堅定立場,才能讓皇帝放心。所以在大清一朝,天天喊打喊殺的,基本是漢人和蒙古人多,由於滿人沒有這個顧慮,有時候反倒還理智一些。

所以說,胡宗憲抗倭時期的工作環境,就要比林則徐銷煙的環境好很多,胡宗憲在朝堂裡,當然有政敵,但同時也有首輔嚴嵩的支持。可林則徐面對滿人的朝廷,嘿嘿。

林則徐也不容易。

接下來再來說說,林則徐是不是對戰爭準備不足。所以失敗的戰爭,準備不足的這頂帽子,都是隨時適用的,好像打戰就是拼準備一樣。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準備不足;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準備不足,面對八國聯軍,也還是準備不足。準備不足這個標準動作,如果再配合上幾句“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估計都可以寫個通用的戰敗總結了。

鴉片戰爭敗了,最應該要找的是失敗原因,而不是替罪羊。很多人沒有去找最高統治者道光來負責,反倒找了個地方官員林則徐,來背失敗這個黑鍋。大家厚道點行不行,像鴉片戰爭這樣的大仗,能行使開戰和停戰權力的,只能是最高當局。

鴉片戰爭前,中國人當時西方國家的能力和戰力,從上到下都是一無經驗二無概念。林則徐算是當了個開山鼻祖。經過打了、敗了或者勝了以後,才會有經驗和教訓,才能總結和提高。在虎門銷煙30年後,曾國藩在天津教案時,就明知道如果開戰,那是打不贏的,結果只會更糟糕,所以曾國藩才選擇了息事寧人。

處於最開始階段的林則徐,那裡知道會是這個結果呢?如果一個人明知道要敗,還要把國家拖入失敗的深淵,那才叫賣國。比如慈禧太后,一個瘋狂的老太太,主動去向十一個邦交國宣戰,那才叫誤國、賣國。

林則徐作為一個抗擊外敵的先驅,怎麼說也是敢作敢為,雖然他本人也存在不少缺點,但是歷史的潮流把林則徐推上了英雄的地位,也屬於大勢所趨。


圓創觀點

不是很多人,而是很多奴才。我之所以這麼說,因為這夥人本來就不是人,而是一夥逢中國必反、唯西方是從的狗奴才!他們言下之意,都怪林則徐虎門禁菸,不然英國不會發動對清朝的鴉片戰爭,這是什麼狗屁邏輯?!沒有林則徐就可以避免列強侵略了嗎?我認為不要把強盜想象的那麼友好。其實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戰爭早就從輸入鴉片開始了,用鴉片摧毀中國人的精神和意志,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可怕更毒辣呢?林則徐之所以要虎門禁菸?正是因為他看到了鴉片將會給清朝和清朝人帶來人毀國亡的災難,所以他才下決心整治不法外商,按理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應該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看看今天各國對毒品的態度,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和抺黑林則徐虎門禁菸,但就是這個舉動,卻遭到不法商人和英國政府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特別是還遭到了現在一些中國人的反對,這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當年西方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也象現在有些人一樣認為林則徐禁菸有罪,他們便把林則徐撤職併發配伊犁,想以此來讓西方人停止對華戰爭,但結果未能如願,何也?很明顯,林則徐不是西方真正對華發動戰爭的理由,可憐的清政府和現在的一些人只看到了事情表面的東西,西方人在利益和慾望面前永遠不會心存善良,而無知幼稚和無良的中國少數人總對西方人心存感恩和幻想,幫西方列強侵略掠奪中國找藉口,不惜把西方人對中國侵略和掠奪的原因都推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身上,簡單幼稚地認為如果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就不會發生後來的鴉片戰爭,完全忘記了強盜的本性和醜惡,如果無知和幼稚還有藥可救,如果無良,甘願充當西方敵對勢力的吹鼓手和代言人,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知未是也

不!誰說沒有林則徐就沒有戰爭??

沒有林則徐還有張則徐,李則徐,王則徐……

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總有清醒者,他們都會奮起反抗,直面強敵!!

如果沒有那一場偉大悲壯的戰爭我們就會徹底被帝國主義征服,中華民族也許就徹底沒有了站起來的勇氣!!!

現在各種思潮氾濫成災,我們的民族英雄完全處於了被徹底扭曲抹黑的境地。這是何等的悲哀。

我們珍愛和平,可是和平不是用屈辱低頭就能換來的!!戰爭總是殘酷的,但是記住不是我們跑到別人家挑起了戰爭,是人家欺負到了我們的頭上!!!

不必諱言,那場戰爭我們輸了,而且輸得很慘!!但是,也是因為那場戰爭把我們的民族驚醒了——

如今林則徐又成了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彷彿是林則徐跑到英國挑起了戰爭,好像是英國人在“援建”我們大好河山,林則徐則是不識時務,破壞了中英美好的友誼往來。

林則徐,是不應該管著事的。賣鴉片也是中英貿易呢?

可是,放屁!

哪一個自主國家允許這樣的明目張膽讓毒品肆意氾濫??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麼希望!

是的,我們落後,開戰必敗!但是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的骨氣精神就是最好的武器,總不能不戰而屈與淫威!!

林則徐是我們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